蔡秀陽
(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zhèn)井林小學)
摘 要:“一課三測”指的是課堂前測、課堂中測、課堂后測。從前測分析,優(yōu)化設計;中測反饋,優(yōu)化教學;后測延伸,培優(yōu)輔差三個角度論述在一課三測的教學實踐下,課前針對孩子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等學情分析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中針對孩子所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處理,課后進行延伸教學,確實能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前測;中測;后測;優(yōu)化;設計;教學
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好的發(fā)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不完美的教學比比皆是,不成功的學習體驗人人都有,這也是生活常態(tài)?;谶@種認識,我認為“一課三測”只要組織和利用恰當,確實能有效地優(yōu)化數(shù)學教學。
下面我們結合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教室有多長”實際課例談一談如何合理利用“一課三測”的方法優(yōu)化數(shù)學教學。
一、前測分析,優(yōu)化設計
(一)前測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正式學習厘米之前專門設計的一節(jié)課,目的是通過學生用非標準單位測量教室的長度,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度量意識,學會度量的方法,能夠用一定的方式表達和交流度量的結果。數(shù)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shù)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決定了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很多時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動來幫助理解。前測問卷以50名學生為樣本,測試簡單分析表如下:
“教室有多長”前測統(tǒng)計
結合前測情況,同學們對長、短的概念有較好的認識,但學生對自定義單位度量的經驗還不足。因此,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二)優(yōu)化設計
1.激趣導入,揭示新知——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差異,靈活使用教學素材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朋友。瞧?。ǔ鍪拘艽蠛托芏膱D片)原來他們的鑰匙掉到了下水道,兩人爭著要去拿。熊大說我的手臂長應當我來拿。熊二也不甘落后,我的手臂比你長。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知道誰的手臂更長些嗎?
學習成果預設:①比一比 ②量一量……
請學生上臺比一比,量一量。
(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量的方法,“用什么工具量”“怎么量”,注重“一個緊接著一個”方法的指導,還有“不夠,需要做標記”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說出度量的方法,使學生感知度量的必要性。)
2.新知探索——關注學生探索過程,激勵使用多樣方法
【活動一】測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
(1)怎樣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
學生分為6個小組討論用何種工具及如何測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
(預設:用尺子量;用數(shù)學書量;用文具盒量;用腳量;用拖把桿量……)
(2)準備活動。
進一步要求學生清楚活動任務并填寫教材第49頁的表格。(引導孩子如何填寫表格)
(3)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一下各小組的測量過程及結果。只要學生說出的方法正確、切實可行就給予肯定。
(4)組織學生討論:在測量中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解決?要注意什么問題?
(5)學生思考:
①測量的是同一間房間的長度,為什么結果都不相同呢?
②是不是把所有的注意事項都做好了,測量的結果就一樣呢?
③為什么不用回形針?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增強度量意識和選擇合適的單位思想,滲透單位思想。)
【活動二】用易拉罐擺一擺,看誰擺得高
(設計意圖:滲透單位的累加思想,使學生直觀感覺到單位累加得越多,量就越大。)
引導預設:用易拉罐搭成的柱子可以當成一把“尺”,可以量一些物體的高度。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尺子”的模型,滲透模型思想。)
3.拓展練習“阿福的新衣”——關注學生思維過程,拓展彈性內容
(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為下節(jié)課積累經驗。)
4.課外作業(yè):觀察探究,認識直尺
二、中測反饋,優(yōu)化教學
以上的教學設計為合理利用一課三測優(yōu)化數(shù)學教學提供了良好的保證,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更加有的放矢,課堂更加靈動多彩。
(一)觀察課堂動態(tài),及時檢測,落實教學
學生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時,我觀察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小組都能很好地測量出長度。于是,我請其他做得好的小組幫助指導學習困難的小組,互相合作、互相促進。在“測量熊大和熊二家的長度”活動小結歸納后,我設置了檢測題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進行了檢測。
檢測內容:
(二)典例錯例分析,優(yōu)化教學
經測試,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地填寫第一題,即“繩子大約有幾個回形針的長和幾根小棒的長”。有一小部分同學還不清楚“為什么同一根繩子量出的結果不一樣,是因為所用的測量工具的不同引起的”。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對于老師的追問并沒有進行深入思考,“量”感以及反思的能力仍需加強。第二題,學生基本能運用文具盒和一拃的長度測量出課桌的長度和高度。極少數(shù)的同學不能較好地完成測量,填出測量結果。
根據(jù)當堂檢測的情況,我在接下來“用易拉罐擺一擺,看誰擺得高”這個活動中,注重引導學生操作體會怎么樣更好地擺易拉罐,怎么樣擺才能擺得越高;擺的“直尺”有幾個易拉罐的高度,注重培養(yǎng)孩子度量的意識以及對“量”的感覺,注重培養(yǎng)孩子思考、反思的能力。
三、后測延伸,培優(yōu)輔差
基于課堂教學實施的情況,我設計了課堂后測,在學生學習完本節(jié)課知識后適當增加難度,及時查缺補漏。
測試內容:看一看,圖兩個人的身高分別大約是各自的幾個肩寬?
對這道題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約一半學生能夠根據(jù)肩寬估出爸爸媽媽的身高,進而我讓優(yōu)生講出估算結果的道理,以優(yōu)輔差。教師根據(jù)課后測試得出的結果,進一步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生在度量單位學習后存在的問題,為后續(xù)長度單位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學情基礎,讓接下去的教學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在一課三測的教學實踐下,課前針對孩子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等學情分析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中針對孩子所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處理,課后進行反饋教學,確實能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目的。
總之,優(yōu)化數(shù)學教學是每位數(shù)學老師所追求的,任重而道遠。只有把每節(jié)課落實到位,真正從課前、課中、課后一步一個腳印地下功夫,真正走近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存在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實現(xiàn)教學的優(yōu)化。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