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祥
一、概念界定及特點
辯證思維是指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fā)展過程的正確反映,即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辯證思維最基本的特點是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nèi)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lián)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本質(zhì)上系統(tǒng)地、完整地認識對象。
在日常的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研究對象的雙方表面上對立實則統(tǒng)一。即進行對立統(tǒng)一思維法。
例如:張愛玲的人生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如果不對其進行辯證思考,這里我們就無法感受到張愛玲本人“三恨”后面的“三愛”,“恨”得越深,“愛”得越深,正所謂愛恨一線間。
辯證思維正是以世間萬物之間的客觀聯(lián)系為基礎,而進行的對世界進一步的認識和感知,并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人與外界的關(guān)系,進而得到某種結(jié)論的。
因此辯證思維也要求我們有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要求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要有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二、辯證思維的幾個思考維度
基于以上闡釋的辯證思維的特點,我從四個維度來對辯證思維進行定向思考和衡量。
基于對立統(tǒng)一的看法,提出文化度向的批判性思維。
基于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提出空間度向的比較性思維。
基于發(fā)展變化的觀點,提出時間度向的發(fā)展性思維。
基于從本質(zhì)上認識對象出發(fā),提出心理度向的深刻性思維。
即:
時間度向——發(fā)展性思維;
空間度向——比較性思維;
心理度向——深刻性思維;
文化度向——批判性思維。
三、實戰(zhàn)展示
1.展示文題,引導學生嘗試對“喧囂與寧靜”這個主話題進行辯證思考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70分)
我發(fā)現(xiàn),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周國平)
我想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喧囂的,或者說喧囂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喧囂這種現(xiàn)象,也不完全是負面的。(莫言)
2.辯證思維精析
(1)從心理度向來思考
寧靜,其實就是于錦瑟流年中添一抹淡然;寧靜是我們心中狹小而精致的土地,一灣輕妙而安靜的風景。喧囂源于汲汲于世間的功名利祿,盲目地順從社會的標準;利益往來、娛樂浮夸的陰溝滋生了喧囂;喧囂是功名利益相互摩擦的聒噪刺耳聲……
(2)從時間度向來思考
任何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早期都是喧囂的,后期經(jīng)過摩擦、融合趨向?qū)庫o;有價值的會因?qū)庫o沉淀為經(jīng)典,無價值的會在“安靜”中消逝。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觀點:寧靜,應是喧囂積淀后的冥思,是思想的翕合搏動,是內(nèi)心的反芻咀嚼……
(3)從空間度向來考慮
同一場合,同一時間,不同的人,有的人在喧囂中喧囂著,有的人在喧囂中寧靜著;不同的時代中的人,寧靜與喧囂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
(4)從批判性思維來看,我們必須在喧囂中存在著,生活著,要批判地對待,清醒地以一種態(tài)度或姿態(tài)生活其中,批判的過程是寧靜地生活在喧囂中,而非逃離、歸隱,否則批判沒有意義。批判是為了更好地存在。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觀點:寧靜不是被逼后的逃離,而是主動擁抱的精神;寧靜未必一生偏安,只需在翻滾的一生中的幾十個瞬間去感受那份安寧;安靜是在熙攘的人群中仍能保持安靜的姿態(tài)……
3.思維定位及優(yōu)秀范例
【思維定位】
“要尋得寧靜,要遠離喧囂;要做到‘心遠;遠離環(huán)境的喧囂只需我們找一靜地即可……”這樣的見解是空話,是沒有時代感和現(xiàn)實意義的?!靶撵o世界寧,心鬧世界喧;攜寧靜與喧囂共舞……”這樣的見解才是有效有深度的。
【優(yōu)秀范例】
寧靜不是被逼后的逃離,而是主動擁抱的精神。
未必一生偏安,只需在翻滾的一生中的幾十個瞬間去感受那份安寧。
安靜是在熙攘的人群中仍能保持安靜的姿態(tài)。
4.優(yōu)秀辯證思維范文:
沉淀喧囂
闞浩東
喧囂的潮汐不曾退去,被潮汐滌蕩的我們該何去何從?
喧囂流行在街頭鬧市,發(fā)起于一群人的聒噪與計較;是蜂擁而至的人們對特價商品的圍堵?lián)屬?;是貨攤上此起彼伏的討價還價;是穿金戴銀的豪奢游客望向金字塔頂?shù)恼加心抗狻?/p>
喧囂還潛伏在文學的原野中,《易經(jīng)》走向十字街頭,成了給人算命的“百寶箱”;僧人走向熙攘大街,成了披著袈裟的推銷員;孔子被抬出來祭拜,成了政府賺錢的表演秀……
世界沸騰了,不在乎再加點“料”;世界粘稠著,不在乎再多些“湯水”,這樣一鍋喧囂,人們只能被熬煮著,熏染著,浸潤著……我們無法逃避,因為我們都是局內(nèi)人。
局內(nèi)人的我們,要明白喧囂只是表象。有如水面,波瀾起伏下必有暗流;當社會的大鏟攪起一個個個體,我們棱角與棱角磨合,想法與想法碰撞,唇舌與唇舌交鋒……所以早期的喧囂是必然的。早期的喧囂是意見不一時的雜亂起哄,也是齊步前進前必經(jīng)的推搡,沒有喧囂也就無所謂寧靜。一旦,外物來襲,沒有了喧囂,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是復制品,沒有了靈魂與自己的聲音,這種死寂與喑啞是最可怕的。
但千萬不能讓喧囂持續(xù),喧囂熬煮得過猛,人們會“糊掉”!
寧靜,應是喧囂積淀后的冥思,是思想的翕合搏動,是內(nèi)心的反芻咀嚼。喧囂過后,來一劑寧靜的思索,來一劑靜心的辨別;來一味讓自己神清氣爽的荷葉,溶于降火去燥的黃連……讓自己靜下來。
靜下來,讓寧靜成為一種氣質(zhì)。
誠如王開嶺所說:“我們的生命關(guān)懷力,精神爆發(fā)力,信仰執(zhí)行力,遠遠不夠,不夠遼闊,不夠高亢,不夠硬朗和健壯?!币驗橛辛藢ξ镉寞偺睿覀儾辉溉セ騺聿患瓣P(guān)懷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沒了質(zhì)感;因為對社會價值觀的妥協(xié),我們在喧囂中放棄了自己的喜好與追求;我們不去眺望,不去關(guān)懷,不去擴張生命的寬度,不去抹亮生命的色彩,不去為自己的生命而活……喧囂讓我們走向了平庸!
唯有寧靜,才能讓我們掌握生命的主動權(quán),重歸博思和深思的內(nèi)在,去凈化、去思考、去剔除名利的喧囂,抽離無理的叫嚷,讓寧靜的春風吹醒內(nèi)心的原野。
我們不要做喧囂的“僑民”,要做自己的主宰,讓寧靜化為喧囂背后的倩影。
四、探究的意義
其實,任何一個話題,當我們對其進行辯證的思考時,都一定會建立在此話題在當今社會上鮮活的演變,與這個時代賦予的內(nèi)涵與特點上。即探究對象的有時代生活烙印的新的闡釋與定位。只有明白了這點,學生才能大膽地對寫作的話題進行開放思維的寫作。
我們探討的辯證思維的幾個思維度向,并不是要求學生每次寫作都要從四個維度進行思考,只要就其中一到兩個維度有自己的見解,學生的思維就會深刻全面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