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芝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各種新的理念、方法成為教師的追求。在追逐的過程中很多人覺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甚至有人感嘆“語文教學像霧、像雨、又像風?!泵鎸ΨN種困惑和疑問,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伴隨對新課標的深入解讀,又有幸聆聽了李文廣老師的課,給我?guī)砹艘环N全新的感受: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語文書的簡簡單單的課堂,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少了一份華麗,多了一份樸實;減了一份陌生,增了一份親切……下面我就簡單的談一談對簡約課堂的幾點認識:
一、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是一種探究性的教學——《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不能脫離創(chuàng)造性語言訓練;要在創(chuàng)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教學中應在看似無疑處,設法激起學生的疑問,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 如我校一位教師在教學《春曉》時提到“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還是“不知”呢?有的學生說,“知就是不知”,一覺醒來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學生說,“知”就是“知道”,因為“夜來風雨聲”,詩人一夜沒睡好覺,所以詩人知道“花落了很多”;還有的學生說,“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為詩人聽到了“風雨聲”,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卻不知道,也無從知道。這最后一種解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詩的意境,有創(chuàng)造性。
教師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覺學習、自主獲取知識、自我提高。努力達到教師由“帶著知識走向?qū)W生”轉(zhuǎn)變?yōu)椤皫е鴮W生走向知識”,學生由“帶著教材走進教室”轉(zhuǎn)變?yōu)椤皫е鴨栴}走向教師”、“帶著能力走向社會”!
二、接受性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是學習方式的體現(xiàn)。所以說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由其學習過程所決定,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由教師指導的,所以教師如何教學將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往我們的教學過分注重教師的“教”,學生主要以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學,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是扎實的,但創(chuàng)新能力是缺乏的;大部分學生認為數(shù)學是枯燥的,乏味的。時代在發(fā)展,教育也要發(fā)展,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改進教學方法與策略,為學生完善學習方式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如在教學“獄”和“酷”時,別具匠心的讓孩子猜一猜為什么這樣造字?拋去了一般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激發(fā)了孩子的興趣,關注孩子的年齡段,采用了孩子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孩子們學的興致盎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對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有著深刻的理解,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困難,教師要有耐心和理解學生。
三、積累性
語言學習也同任何學習一樣是需要以積累為基礎。正如著名學人鄧拓所說: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重視積累的。近現(xiàn)代的學習理論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學習與形成有賴于積累,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就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李老師在《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課設計的遷移小練筆別具匠心,要求孩子寫一寫司馬遷,(1)可以用第一人稱?!拔揖褪撬抉R遷”,寫一寫個人的經(jīng)歷;(2)把司馬遷當作可以對話的朋友,“司馬遷你怎樣……”;(3)可以站在現(xiàn)代人的角度來評價司馬遷,“我想說司馬遷他……”讓孩子自己選擇,并鼓勵孩子用上課文中的關鍵詞,既注重學生的語言的積累,又使孩子對司馬遷的認識上升到一個高度。
四、選擇性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學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边@就要求我們教師變“指令性”的教學為學生 “自主選擇”的學習,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學習的選擇,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選擇的機會,在學習中學會選擇,在選擇中學會判斷,讓教育真正回歸到主體,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在教學到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原因時,師問:“司馬遷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憤寫《史記》的?”生:“是在他專心致志寫《史記》的時候。”生:“是在飛來橫禍之后?!睅煟骸皬哪膫€詞看出是飛來橫禍?”(李老師講述司馬遷替李陵辯護的過程)師:“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司馬遷?”
孩子們有的說“勇敢”,有的說“正義”,也有的說“不辨是非”、“魯莽”的司馬遷。李老師聽完后,并沒有否定孩子們的回答,而是保留孩子們想象的空間,在后面的教學中,引導孩子進一步走進司馬遷的內(nèi)心,認識他,從而更正對司馬遷的偏見。
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感受、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經(jīng)驗、尊重他們的創(chuàng)造,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價值,讓每一位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五、對比性
對比,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在藝術作品中,作者所刻畫的人物,常常放在對比之中,才更能顯示出這個人物區(qū)別與其他人物的個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對比是人們進行區(qū)分、鑒別時一種不可缺少的方法。把對比運用到作文教學中去,讓學生從對比中掌握作文規(guī)律,感悟其中奧妙,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實踐證明,對比教學法,使學生更容易掌握作文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以往的作文教學,我們一方面給學生指導如何作文,另一方面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批改、評點,指出其優(yōu)缺點。在這些方面,盡管耗費了我們的許多精力和時間,卻收效甚微。探其原因,也不難看出,教師給學生指出某些方面的缺點,比如敘事不具體,描寫不細致,學生也許知道自己寫得簡單,但他不知道如何才算具體了、細致了,與老師的要求還有多少差距。而對比教學法,能克服這一方面的不足。如果學生能找出其中的問題所在,說明他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簡單的教具,簡約的教學,輕松的學生。教學不需要花拳繡腳,不要去追求形式的“豪華”與“奢靡”。要講求實效,不追風,不矯飾。要引導學生運用最切合本學科學習實際的學習方式,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不管是傳統(tǒng)的,還是創(chuàng)新的。要讓教學的每一步,每一招都實在,有效,扎實,最大限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