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史 詩
依文·中國手工坊:看得見的美 帶得走的情懷
文//本刊記者 史 詩
在貴州的大山深處,有很多“神奇”的繡娘。她們沒有任何草稿,甚至不用任何參照物,僅靠一針一線一雙巧手,就能去描繪她們的美麗。
在2017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上,依文?中國手工坊展示了這些繡娘精美絕倫的作品。
曾經,隨著社會變化,很多繡娘沒辦法繼續(xù)靠刺繡維持生計。她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技藝,走進工廠或外出打工賺錢貼補家用。村里的老繡娘慢慢老去,年輕人不愿繼承,傳統(tǒng)刺繡技藝面臨著失傳。
在這場精準脫貧的攻堅戰(zhàn)中,依文?中國手工坊身體力行地參與其中,而這一切還要從十五年前的一場際遇說起。
那一年,夏華走進貴州的大山,她看到當地的繡娘不用任何草稿,僅靠一針一線就能繪制出令人驚嘆的精美圖案??上У氖?,這些讓人驚艷的傳統(tǒng)手藝,在商業(yè)浪潮的沖擊下,瀕臨失傳。
“我就想,在人人都談商業(yè)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做一件任性的事……我想把這些手藝人一個個找回來,我希望能把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給傳承下去。”依文中國手工坊創(chuàng)始人夏華曾說。
在鯉魚壩,貴州省興仁縣屯腳鎮(zhèn)的一個小村莊。依文?中國手工坊成立博物館、繡夢工坊、繡夢空間,幫助繡娘們接訂單,同時對她們的訂單生產能力進行培訓。
如今,鯉魚壩的100余位貧困繡娘,已經在中國手工坊的幫助下依靠自己的雙手一步一步脫貧。
怎樣才能得到繡娘們的信任?怎樣才能挖掘她們內心深處的美?
為了更精準地為繡娘們提供盡可能全面的服務,依文?中國手工坊啟動了‘繡夢計劃’項目,在未來三年內,培訓1000名有潛力的貧困繡娘,在黔西南地區(qū)建立1000家繡夢工坊,每家繡夢工坊至少擁有5位繡娘,每家工坊每年保證有五萬元訂單,從而保證每個家庭年收入達到一萬元。同時不斷幫助提高傳統(tǒng)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讓他們擁有永久脫貧能力。
后來,繡娘們干勁兒足了,她們也開始享受釋放美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了‘在家?guī)е蓿阒改?,養(yǎng)著雞鴨,繡著花還能脫貧致富’。
如何讓美得以傳承?中國手工坊積累了豐富的手工藝大師資源,建立了最完備的中國手工藝者數據庫、建立了手工藝元素紋樣數據庫,以全新的商業(yè)模式運營中國手工藝聯(lián)盟,實施繡娘扶持計劃,推動手工藝博物館群的建設。為了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之美,為了讓工匠精神代代相傳,中國手工坊匯集多方力量,共同推動中國手工藝事業(yè)的發(fā)展。
據介紹,通過數據庫,企業(yè)能夠快速查詢到所需紋樣并準確對接到精通該紋樣的手工藝人下訂單,既省去了企業(yè)研究設計提取的時間和費用,提高了效率,又確保了訂單的質量,還能給傳統(tǒng)手工藝人帶來穩(wěn)定的收入。不管是民族文化元素的提取和研究,或是手工坊線上數據庫的建設,都是發(fā)掘民族文化資源和以設計傳承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2016年,北京市科委通過支持“西南少數民族服飾元素提取與設計開發(fā)”等項目,有效推動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文化傳承。
手工坊數據庫試運行以來,已有二三十家企業(yè)主動接洽,為1000多名繡娘開拓訂單承接渠道與繡片產品的銷售,通過中國手工藝聯(lián)盟企業(yè)和全球設計師資源,對其中200多位繡娘的產品再設計、生產和國際輸出,從而建立良性循環(huán)的商業(yè)模式,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yè)、設計師和消費者去認識、運用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