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雋波
踩準時間節(jié)拍 享受詩意生活
文|張雋波
5月14日—15日,世界把目光聚焦東方,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29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代表等齊聚一堂,共話未來。他們深知:錯失中國機遇,就將錯過未來;踩準中國節(jié)拍,就將贏得未來。
治國要踩準節(jié)拍,齊家養(yǎng)生亦如此?!吨熳蛹矣枴分姓f:“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即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薄侗静菥V目》記載“正月蔥,二月韭……”古人注重在順天應時中培養(yǎng)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現代人講究跟著節(jié)氣、順著時辰來養(yǎng)生,其實都是提醒人們要踩準時間節(jié)拍。養(yǎng)成順時養(yǎng)生的好習慣,家業(yè)何愁不興旺,事業(yè)何愁不發(fā)達,生活何愁不詩意。
齊家養(yǎng)生要掌握時間,但時間是個大話題,用起來容易,說清楚卻很難。
在漫長的農業(yè)社會,人們對精準時間的需求不很強烈,黃昏、黎明、中午、日上三竿、一炷香的時間、一袋煙的功夫、雞叫三遍……這些都是表示時間的常用詞,到底多長,只能根據當時的情境判斷。
進入工業(yè)社會,在“機器、機械”的影響下,鐘表誕生,并從西方傳入中國。最早的機械鐘是為了提醒人們進行祈禱而制作的,主要是在教堂中使用。最早的小時機械鐘表是1335年在意大利米蘭教堂內建造的,到了十五世紀,歐洲各地許多鐘樓和市政廳都安裝了大型鐘表,它們以高度統(tǒng)一的定期鳴響,使人們的活動空前方便起來、一致起來,也使時間從無形變成了有形。
鐘表的發(fā)明,給人們的生活和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更使歐洲人想不到的是,幾百年后,正是這種新奇的機械,打開了中國這個東方帝國的大門。
最早把鐘表介紹到中國來的是歐洲的傳教士,他們“要做耶穌的勇士,擴大教義的影響范圍”。1582年,他們成功了。兩廣總督陳瑞收了傳教士的“禮物”,表面上付了一些銀子,但隨后又傳話,讓西洋人用這些銀子再買一些好東西送來。1583年,廣東肇慶城里的鐘表,吸引了當地人紛紛前去觀賞,轟動一時。傳教士羅明堅在書信中欣喜若狂地寫道:“在過去的40年里,為踏入中國費盡千辛萬苦,進入這廣大帝國如登天之難,如今卻這般易如反掌?!?/p>
鐘表的輸入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的計時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對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在1669年(康熙八年)以前,采用的是“一晝夜100刻”的計時標準,為了和西方時間相一致,經過四年的激烈討論,最后改為“一晝夜96刻”,它使原來的一刻鐘14.4分鐘,變成了一刻鐘15分鐘,一直沿用至今。
時間有形亦無形,難以琢磨。記載時間的歷書卻有形可見,它以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為依托,以地面上動植物的變化為節(jié)點,并按一定的順序排列,成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重大文化成果之一。
唐以前的歷書比較簡單,現在只能看到殘片。唐中后期時,皇宮中出現了記事日歷,每年分12冊,每月一冊,每天一頁,記載日月運行規(guī)律、國家朝廷大事、皇帝重要言行等。因其實用、方便、條理分明,且能指導農時,深得使用者的喜歡,但要看到這本歷書,在當時只有朝中大臣,相當于現在的部級及以上領導才有資格。
歷書出現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夏管冬藏;歷書出現后,時間可見,光陰可惜,古人行動慢慢趨于一致和規(guī)律。這一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功績,堪比“車同軌,書同文”。我們無法想象,沒有統(tǒng)一時間標準的現代社會,如何能實現高效運轉。
歷書在百姓中大受歡迎。清代的《燕京歲時記》載:“十月頒歷以后,大小書肆出售憲書(歷書),衢巷之間亦有負箱唱賣者。”這一景象持續(xù)月余。因為需要,歷書不斷被盜版和“升級”,后來發(fā)展到把天干地支、月令、節(jié)氣,以至那些鼓惑人民安貧樂命的各種忌日、星相吉兇等內容都印到歷書上。
翻開民國時期不同版本的歷書可以看到,這些歷書中均標注了諸多宜、忌事宜,與封建王朝時代歷書不同的是,皇家的忌辰沒有了,增加了諸多的外來節(jié)日,如勞動節(jié)、護士節(jié)、記者節(jié)、母親節(jié)等。最重要的變化是增加了陽歷,即以公元紀年的格里高利歷。
古人注重在順天應時中培養(yǎng)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現代人講究跟著節(jié)氣、順著時辰來養(yǎng)生,其實都是提醒人們要踩準時間節(jié)拍。養(yǎng)成順時養(yǎng)生的好習慣,家業(yè)何愁不興旺,事業(yè)何愁不發(fā)達,生活何愁不詩意。
經過100余種歷法的優(yōu)劣比較,新中國開始用公元紀年,用陰陽合歷記載時間。我們所用的夏歷或農歷,就是陰陽合歷,不能把其理解為陰歷,因為農歷中巧妙地鑲嵌了24節(jié)氣,而24節(jié)氣則是地地道道的陽歷。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蓖醢彩凇对铡吩娭?,描繪了新年到來時萬象更新的歡樂景象。
現實生活中,比“新桃換舊符”還要早的是從市面上買回歷書(畫)。即使是在電子日歷流行的當下,一本(張)紙質歷書(畫)也還是好多人置辦年貨時的必需品。
買日歷不僅僅是為了安排來年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過日歷要過一種順天應時的生活。古人相信命理,明清兩代的歷書中,多用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節(jié)日、各路神仙的誕日和祭日來指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辛亥革命后,歷書中增加了大量含有封建迷信的擇吉內容,以此來預測某人在當年的運程和“詩意生活”,如:四季看風光,春、夏、秋、冬四季神圖,十二屬相相犯和十二屬相相合圖,財神喜神貴神福神方位圖等。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0多年里,相關部門多次對歷書的編輯和出版作了具體安排,歷書中刪除了所有的迷信內容,增加了大量的政治常識、科學知識、生活常識和農業(yè)生產知識。由于全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不高,這一時期的歷書中的生活知識通俗易懂且有極強的針對性,主要有:怎樣養(yǎng)娃娃、小兒疾病預防、注意月經衛(wèi)生、預防黑熱病和寄生蟲病、細菌是怎樣傳染的等。
改革開放后,歷書中增加了大量的養(yǎng)生保健內容,以1999年的歷書為例,就有《炒菜的“最佳”時間》(氣象出版社),《20種不宜同吃的食物》(廣西科技出版社),《吃喝時間有講究》(山西科技出版社),《請君提防“秋令病”》(北京市西城區(qū)計劃生育委員會),《妙聯佳對助養(yǎng)生》(山東科技出版社)等生活知識。近幾年的歷書中,《三伏天養(yǎng)生吃什么》《“補秋”勝“補冬”》《何時吃酸奶更有效》等知識,比前幾年更加精細。這些養(yǎng)生知識看起來五花八門,但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它們都圍繞著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順天應時!換句話說,就是:居家過日子,只有踩準時間(令)節(jié)拍,生活才會有詩意,身體才會更健康。
新中國成立后的10多年里,相關部門多次對歷書的編輯和出版作了具體安排,歷書中刪除了所有的迷信內容,增加了大量的政治常識、科學知識、生活常識和農業(yè)生產知識。
(張雋波,山西日報社主任記者,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收藏近300個年份的不同版本歷書3000余本。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及其傳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BZW186。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