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昌瀾 (廣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 510000 )
以薩特“存在主義”反思藝術創(chuàng)作的獨立性
蔡昌瀾 (廣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 510000 )
薩特認為“藝術是由一個自由來重新把握世界”,在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中,有“自在存在”和“自為存在”兩種基本存在。這兩種存在都從理論上對藝術的本體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現象進行了詮釋,我們可以通過“存在主義”透析藝術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認識到藝術創(chuàng)作獨立性的重要,從而引導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
薩特;存在主義;自在存在;自為存在;自我意識
薩特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存在問題,而薩特的藝術思想也是以存在主義為基本出發(fā)點的。什么是藝術?薩特給出的答案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獨立性密切相關。他給藝術下的定義是:“藝術是由一個自由來重新把握世界”1。薩特晚年曾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以人的自由來補充馬克思主義在此方面的短缺,因而被稱為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薩特尊重人的主觀意識,這點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有著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存在主義概念的基本內涵。薩特將存在區(qū)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兩種。想要理解薩特的存在主義,必須首先弄清這兩個概念的涵義。
所謂“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識之外的東西,相當于一般所說的物和人根源與本質,這種本質是“超現象的”,掩蔽在內心深處的東西。藝術創(chuàng)作不同于普通的生產勞動,它并不創(chuàng)造物質價值,其實藝術創(chuàng)作從某個層面上講就是挖掘一些表象之外的東西,因為本質的東西往往是捉摸不定的,隱藏于表象之外的。繪畫的創(chuàng)作手段是描繪物象,僅僅就外相的描繪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畫面中哪怕是抓住了一點點物質或者人內心的本源,其探索就具備了意義。比如趙無極的抽象繪畫,其抓住的就是物象的節(jié)奏和韻律感以及人對其天地自然的感知。
所謂“自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時卻又是一種虛無。因為它是非物質的,自由的,不確定的。它永遠不是什么東西,但它總要成為什么東西。因此它使“現在”永遠成為對自我的否定和不滿足,就此成為虛無。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時常會伴隨很重的虛無感,其實也是對于主觀意識的難于把控所致。在繪畫中,我們時常為題材煩惱,時常為畫面與想法無法對接苦惱。薩特“自為存在”理論也告訴我們,繪畫創(chuàng)作是無法真正實現作品與想法的絕對結合,更多時候是一種游離和不確定狀態(tài),所以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然是虛無和痛苦伴隨。同時也是強調,不要企圖圖解般的去說明你的思想,因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人的主觀意識太自由和不確定。繪畫中有所謂“靈感”說,即在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猶如神助的抓住了某個東西,其實這也是由“自為存在”的不確定性決定的。
薩特即是把純粹的主觀性,即自為,當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為哲學的出發(fā)點,并由此推導出外部客觀世界的存在。薩特否定人的本性說,強調人是按照自己個人的意愿存在,并不是先有本性再有我們的活動。其實存在先于本質的理論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是有很好的指導意義的,藝術創(chuàng)作強調的是主觀性和創(chuàng)新,如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過多的被所謂“本質”所束縛,被很多既定的規(guī)范所束縛,那么是很難突破既有的創(chuàng)作模式而走向創(chuàng)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更多的應該是強調“存在”,即按照自己真實的情感或者感覺去走。在人的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為了達到某種目標,很容易相信一些既定的規(guī)律和規(guī)范,這些東西都慢慢的抹殺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美術發(fā)展史中,印象派拓展了古典主義的構圖和用色的“本質”;立體主義推翻了傳統(tǒng)的觀看模式;康定斯基把繪畫引向了純粹抽象等等,這些新的視覺體系后來逐一被我們所接受,成為新的“本質”。其實從辯證法的角度說,“存在”和“本質”是不是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呢。
其次,薩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即“自我意識”的產生是因為“他人意識”的存在,我感覺到了“他人”,然后才反思到“我自己”。
為了說明“自我”產生的過程,薩特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人全神貫注地透過鎖孔窺視房里的人,此時,這個人沉浸于所窺視的對象中,并未感到“自我”的存在。但如果我聽到走廊里有腳步聲,我就會意識到有另一個人在看著我,我就會產生“自我羞愧感”,自我意識就此產生。
藝術創(chuàng)作強調的是獨立性,“自我意識”非常重要,真正在“自我意識”中才能看清自己的創(chuàng)作愿望,才可能看清“存在”,因為前面說過,“存在”本身也是捉摸不定的。但是自我意識在不自覺中很容易被他人意識所替代,這種“他人意識”主要是他人對于自己作品的看法,其實這些看法既包括別人對于自己作品的看法,也包括自己想象中的別人對自己作品的看法。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對主體的異化,對自由的否定?!八艘庾R”對“自我意識”的干擾,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很難克服的羈絆,同時也是必須要克服的,作品的獨立性其實就取決于對于自身的“自我肯定”,也就是“絕對自由”。反觀在繪畫過程中的“他人意識”,舉很簡單的例子,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首先想到老師同學如何看待這幅作品,然后想到大眾如何看待這幅作品,繼而想到這幅作品是否符合既定的審美規(guī)范,再最后想到評委和專家如何看待這幅作品。如此下來,“他人意識”強有力的控制了這幅畫,“自我意識”已經支離破碎,這幅作品也就無法具有獨立的審美性,不可能達到一定的高度。
綜上所述,薩特的理論強調的是個人性而不是社會經驗,即人的存在是可以進行自由選擇的,這跟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殊性相吻合。薩特認為:繪畫所展示出來的“是一種新的東西的一種非現實的集合2” 。
人是自由的,但同時要遵守許多既定的社會規(guī)范,并不能真正的隨心所欲,但我們要承認在理論層面“存在”的確是先于“本質”的,不過在現實社會中人不可能達到絕對的自由。但藝術創(chuàng)作是人類的一個特殊行為,它以創(chuàng)新為基礎,是人類行為的延續(xù),是人類理想實現的另類方式,這也是藝術的魅力之重要所在。時常用“存在”先于“本質”的哲學思想反觀自己的創(chuàng)作,以求創(chuàng)作的自由性和獨立性。
注釋:
1.西蒙娜?德波伏瓦.時勢的力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63:132.
2.讓-保羅.薩特[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287.
[1]薩特.存在與虛無[M].三聯書店,1987年版:25-26.
[2]柳鳴九.薩特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12-16.
[3][英]西蒙.沙馬:藝術的力量[M].北京出版集團公司,2015年版:35-54.
[4]衣國慶.油畫風景與造型[M].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11-12.
蔡昌瀾,男,1971年5月生,廣東惠來人,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