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禹
摘 要:數學及其應用曾是我國古代最發(fā)達的傳統(tǒng)科學之一,其實用性領先世界上千年。所謂數學建模就是用數學模型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把抽象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問題來解決,并經過驗證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該文探討的數學模型不但能夠解決抽象的數學問題,而且對我們掌握其他學科知識、探討邊緣學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數學 建模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6(c)-0190-02
作為一名高中生,筆者比較喜歡數學,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是要應用到國家的建設中去,為國家的強大服務。學習過程中,要使數學課程中應用意識落到實處,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對數學建模的認識。數學建模就是用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也就是把實際的抽象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來建立模型,然后求解該數學問題,并檢驗修正。在中學主要有下面幾類常見的數學建模問題,現(xiàn)分析如下。
1 從離散的點狀數據建立數學函數模型(即函數圖像擬合法)
這類問題以統(tǒng)計為前提 ,特別是隨著時間或其他因素而漸變的量,從分散的數據中,建立帶有參數的函數模型,并進行參數求解,可以對未知的(國民生產總值等)進行預測。例1:某新建成的服裝廠的產量。該廠從去年九月份開始投產,并且前4個月的產量分別為3.5萬件,3.7萬件,3.8萬件,3.88萬件。由于產品質量好款式新穎,因此前幾個月的銷售情況良好。該廠廠長碰到了一個難題:為了制定企業(yè)生產計劃,需要估測今后幾個月的產量。從函數關系角度去研究,把月份看作橫坐標,產量看作縱坐標,建立坐標系,將以上數據抽象為數對(1,3.5)(2,3.7)(3,3.8)(4,3.88),并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表示出來。
用幾個點的坐標找出與之相近的模擬函數,利用函數模型來解決該實際問題,如圖1所示。
設開始生產后的第x個月份服裝廠的產量為y萬件。
方案1:建立模型:(直線型擬合法)。選用一次函數,因為一次函數最簡單,它是直線型的。我們的模擬函數是:y=kx+b(k≠0)。求解參數:代入(1,3.5),(2,3.7)得到方程組
k+b=3.5 (1)
2k+b=3.7 (2)
求得k=0.2,b=3.3,此時y=0.2x+3.3。驗證:代入 (3,3.8),(4,3.88),發(fā)現(xiàn)該函數模型與實際情況擬合度過低,因此應舍棄該模型。
方案2:建立模型:(拋物線型擬合法)。選用二次函數,因為折線顯然不是直線,二次函數是我們熟悉的常見的曲線函數。我們的模擬函數是:y=ax2+bx+c(a≠0)。求解參數:代入(1,3.5),(2,3.7),(3,3.8)得到方程組:
a+b+c=3.5 (3)
4a+2b+c=3.7 (4)
9a+3b+c=3.8 (5)
解方程組得: a=﹣0.05, b=0.35,c=3.2。生產月份與產量之間的關系為:y=﹣0.05 x2+0.35x+3.2。驗證:當x=2時,y=﹣0.05 x2+0.35x+3.2=3.8 與實際情況(x=2時,y=3.88)有所偏差,而且根據二次函數性質,其對稱軸為x=3.5,當x(代表生產月份)>3.5時y(代表該月產量)為減函數,y值不斷減小,直至y=0,顯然這與”產品質量好,服裝款式新穎,因此前幾個月的產品銷售情況良好”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無法正確預測后面幾個月的服裝產量,因此應舍棄該模型。
2 從等量關系出發(fā)建立方程模型或不等式模型
對現(xiàn)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等量關系,如增長率、儲蓄利息、濃度配比、工程施工及人員調配、行程、核定價格范圍、盈虧平衡分析等問題,則可挖掘實際問題所隱含的數量關系可列出方程(組)轉換為,轉化為不等式(組)的求解或目標函數在閉區(qū)間的最值問題。
2 從圖形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
這類數學建模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較常見,比如求周長、面積、體積等的最大值、最小值問題。我們可以結合相關的幾何公式,建立相應的函數模型。在實際工作中,諸如遇到工程定位、邊角余料加工、拱橋計算、皮帶傳動、修復破殘輪片、跑道的設計與計算等應用問題,涉及一定圖形的性質常需建立幾何模型,轉化為幾何問題求解,見圖2。
例2:半徑為r的圓木鋸成橫截面為矩形的木料,怎樣鋸法才能使橫截面的面積最大?
當且僅當x2=4r2-x2即x=r時。即受截面矩形為正方形的面積最大??紤]到現(xiàn)時所學的三角函數的角 ,可以用角作變量。此題就有利用三角函數建立的數學模型.設對角線與一條邊的夾角為θ。
總之,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學習和工作的一種工具,不但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好多問題,還可以加深我們對其它學科的理解。數學模型不但能夠解決抽象的數學問題,對我們掌握其他學科知識、探討邊緣學科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沈小青.數學建模教學模式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3.
[2] 趙冬歌.關于“高中學生數學建模”的評價[D].首都師范大學,2005.
[3] 梁邦屏.數學建模在中學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4] 許二龍.高中生數學建模能力水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