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1 “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背景及新發(fā)展
早在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yǎng)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fā)展?
多年來,不同國家或地區(qū)都在做類似的探索。比如,美國對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起源于注重知識創(chuàng)新的高新企業(yè)團隊,這些企業(yè)從用人所遇到的問題反饋到教育中,指出基礎教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質,他們稱之為“技能”。這些技能不是簡單、具體的,而是在21世紀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內容。再比如,從2009年起,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啟動了為期5年的“教育課程編制基礎研究”,它關注“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適應今后社會生活的素質與能力,從而為將來的課程開發(fā)與編制提供參考和基礎性依據”。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臺灣地區(qū)啟動了核心素養(yǎng)研究,確立了專題研究計劃――《界定與選擇核心素養(yǎng):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簡稱DeSeCo計劃)。中國也順應潮流,在教育教學改革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探索和實踐。
2 核心素養(yǎng)的解讀和實施建議
分析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背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無論是由政府主導還是由民間組織來推動,全世界范圍內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與時代發(fā)展、社會變革密切聯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體系外的社會需求,是教育變革與發(fā)展的國際趨勢。
北師大發(fā)布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框架以“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并進一步確定具體表現要求。一言以概之,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健康合格的中國公民,這就是當前教育的職責。如何實施,初步探討如下:
1、用什么方式實現這個職責?首先要給教育者定個位。
有溫度的教育,才能澆灌出絢麗的花朵。從感性的角度來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苯逃皇前岩?guī)則強勢灌輸給學生,而是小心翼翼地喚醒他們美好的人性,并促使其健康自然地生長、開花、結果?!? 教育不同于人類對動物的技能訓練----只有馴服與被馴服,塑造與被塑造的關系存在.它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靈魂交流,內容豐富得多,方法復雜得多。既有生存技能的傳授,更多是對被教育者本身潛力的喚醒和美好價值觀的引導。教育者的功能,止于喚醒和引導而已,接下來的部分,應該是被教育者的自我創(chuàng)造。在教育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追憶蘇格拉底,在大街小巷,在陋室廣場,或站或臥,跟年輕人爭論、探討、交流,探索著社會的真理,以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妥協于愚昧的頑固的馴服方式。這就是教育。它能結出了偉大的希臘文明之果。
思想的交流、靈魂的引導,平等的探討,能培育出真正合格的公民。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它們才是統帥一切學科改革的靈魂所在。
《意見》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發(fā),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
沒有教師的悉心引導和言傳身教,怎能讓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愛己、愛家、愛國?怎能做到發(fā)乎內心地去參與去實踐,從而獲得受益終生的發(fā)展?
2、用什么方式實現這個職責?其次要給教育者素質提出要求
原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曾說:“只會統一化、標準化教學的老師,不遠的未來可能會被互取網取代而‘下崗,只有有獨特魅力的老師才符合未來教師的標準。未來教師的“獨有的魅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具備信念素養(yǎng)。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焙诵乃仞B(yǎng)的提出,標志著教師要從“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學轉向以“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的學科育人”。教師有教育信仰,才能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二是信息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識、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應用。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曾說:“在當今這個時代,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學生可以從電視、網絡及各種媒體上獲取知識。教師的作用由過去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yōu)橹笇W生自主獲取知識,指導學生之間的討論,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不僅要鉆透書本,悟透大綱,還應該掌握熟練的信息技術,搜索儲備多方面信息,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整合傳遞知識。不然,在這場信息革命和教學革命中,跟不上腳步,就會退化為可怕無知還頑固的守舊派。
三是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未來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要有強烈的廣泛的興趣,敢于挑戰(zhàn)權威、文本和自我,又能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所謂革命先革大腦。其次,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向思維;獨辟蹊徑。再次要有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能用獨到的思維方式和教育機智,化解教育教學中的矛盾和問題,提高育人效益。最后還應該有創(chuàng)新人格——具有執(zhí)著的教育情懷和勇于擔當的教育責任與使命,以愛育愛,用靈魂觸碰靈魂。
3、用什么方式實現這個職責?要把學生換到教育活動的主體地位來。
2016年12月09日由新華網主辦的主題為“回歸 智享 創(chuàng)贏”的第七屆“大國教育之聲”論壇活動在京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回歸教育本質的初心,關注各項教育事業(yè)、改革發(fā)展之成就,為“大國教育”聚慧發(fā)聲。在論壇現場,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做主題演講:《從教到學的轉變》。顧明遠先生提到: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最根本是從教到學的轉變?!皩W而不思則罔”,學習不思考,不能學到真的知識。同時,學生的天賦有差異,家庭的環(huán)境也有差異?;ヂ摼W為個性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可以運用好這點。學習不是個人的,實際上是老師、同伴共同討論探索中進行的。學習要共同學習,老師同學一起來共同學習,知識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4、用什么方式實現這個職責?還要調整教育評價體系。
新中國初期,黨的教育方針便明確了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目標,科學而合理,也與“核心素養(yǎng)教育”要求相契合。但長期以來,在原有評價體系引導下,教學內容變成單一的知識傳授和知識考評,偏離了原來的教育軌道,不符合社會需求,需要調整。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要真正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評價是關鍵。改變社會對學校、學校對教師的評價現狀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依靠。當下社會評價學校的主流標準仍然是高、中考成績,學校也以成績?yōu)橹髟u價教師工作績效,評價的壓力層層傳遞到學生,而且高、中考巨大的升學壓力,使得家長和學生只關注學習成績,年復一年,就形成了固化的教育模式。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布,就是闡明21世紀中國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涵,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又研制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樣就構成了立德樹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標準的完整體系,為社會評價教育、學校評價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科學依據。但目標模糊,道路還漫長,需要教育同行協力探索。
3 做結
教育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隨著時代更替,社會的變革,適時調整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必要的。2015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一系列文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國情不同,對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解讀也有所區(qū)別。中國正逢教育改革突飛猛進之時,怎樣既跟上世界教育潮流,又結合自己的教育特色來解讀核心素養(yǎng),推進核心素養(yǎng)教育,是尤其重要的。所著此文,算是因地制宜的一個探索,但愿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