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玲
摘要:本論文主要從審計實施階段重要性原則的運用和審計報告階段重要性原則的應用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在審計實施階段主要分析了對計劃階段確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調整和評價錯報的影響。
關鍵詞:審計的重要性;錯報;推斷誤差
我國審計準則中對重要性的定義延續(xù)了會計準則所作的定義。審計重要性是指當某項會計信息被遺漏錯報時,可能影響依賴該信息做出決策的人做出的判斷。只有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信息才是重要的,是必須提供的,否則就是不重要的,是可以不提供的。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企業(yè)對交易或事項應當區(qū)別其重要程度進行會計處理。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從而影響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應當按照規(guī)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對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和不誤導使用者做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
一、審計實施階段重要性原則的運用
(一)對計劃階段確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調整
在審計執(zhí)行階段,隨著審計過程的推進,注冊會計師應當及時評價計劃階段確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據(jù)具體環(huán)境的變化或者根據(jù)審計執(zhí)行過程中獲取的信息,調整計劃的重要性水平,進而修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在確定審計程序后,如果注冊會計師決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審計風險將增加。注冊會計師應當選用下列方法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如有可能,通過擴大控制測試范圍或實施追加的控制測試,降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
2、通過修改計劃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降低檢查風險。
(二)評價錯報的影響
評價錯報的影響,即判斷錯報是否重大,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從性質上判斷和從數(shù)量上判斷。
1、從性質上進行判斷。注冊會計師從性質上判斷錯報是否重大時,應該從錯報產生的原因和錯報造成的后果兩個方面加以考慮,具體情況包括:錯報對遵守法律法規(guī)要求的影響程度;錯報對遵守債務契約或其他合同要求的影響程度;錯報是否掩蓋收益或其他重要財務指標的變化趨勢;錯報是否影響評價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或現(xiàn)金流量的有關指標;錯報是否影響財務報表中列報的分部信息;錯報是否導致增加管理層的報酬等。一句話,凡是舞弊,即主觀故意造成的錯報,無論其金額大小,即使其金額低于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仍然可能認為其單獨或者連同其他錯報從性質上看是重大的。
2、從數(shù)量上考察重要性。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shù)包括已經識別的具體錯報和推斷誤差。
(1)已經識別的具體錯報是指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能夠準確計量的錯報,包括下列兩類:
其一,對事實的錯報。這類錯報產生于被審計單位收集和處理數(shù)據(jù)的錯誤、對事實的忽略或誤解或故意舞弊行為。例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測試中發(fā)現(xiàn)最近購入存貨的實際價值為15000元,但賬面記錄的金額卻是10000元。因此,存貨和應付賬款分別被低估了5000元,這里被低估的5000元就是已識別的對事實的具體錯報。
其二,涉及主觀決策的錯報。這類錯報產生于兩種情況:一是管理層和注冊會計師對會計評估值的判斷差異;二是管理層和注冊會計師對選擇與運用會計政策的判斷的差異,注冊會計師認為管理層選用會計政策造成錯報,而管理層卻認為選用會計政策適當,導致出現(xiàn)判斷差異。
(2)推斷誤差。也稱“可能誤差”是注冊會計師對不能明確、具體地識別的其他錯報的最佳估計數(shù)。通常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通過測試樣本估計出的總體的錯報減去在測試中發(fā)現(xiàn)的已經識別的具體錯報。
第二、通過實質性分析程序推斷出的估計錯報。
3、評價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shù)的影響。注冊會計師應當評估在審計過程中已識別但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shù)是否重大。注冊會計師需要在出具審計報告之前,評價尚未更正錯報單獨或匯總數(shù)的影響是否重大。在評價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從特定的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及列報認定層次和財務報表層次考慮這些錯報的金額和性質,以及這些錯報產生的特定環(huán)境。注冊會計師應當分別考慮每項錯報對相關交易、賬戶余額及列報的影響。
注冊會計師在評價未更正錯報是否重大時,不僅需要考慮每項錯報對財務報表的單獨影響,而且需要考慮所有錯報匯總數(shù)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及其形成原因,尤其是一些金額較小的錯報,雖然單個看起來并不重大,但是其匯總數(shù)卻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某個月末發(fā)生的錯報可能并不重要,但是如果每個月末都發(fā)生相同的錯報,其匯總數(shù)就有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為全面地評價錯報的影響,注冊會計師應將審計過程中已識別的具體錯報和推斷誤差進行匯總。
二、審計報告階段重要性原則的應用
在審計報告階段運用重要性原則,要求注冊會計師根據(jù)前兩階段的審計結果和職業(yè)經驗,判斷財務報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錯報,以便據(jù)此確定出具審計報告的類型。
如果注冊會計師認為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shù)是重大的,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通過擴大審計程序的范圍或者要求管理當局調整財務報表,來降低審計風險。如果管理當局拒絕調整財務報表,并且擴大審計程序范圍的結果并不能使注冊會計師認為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shù)不重大,那么注冊會計師應考慮出具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已識別但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shù)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應考慮該匯總數(shù)連同尚未發(fā)現(xiàn)的錯報是否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并考慮通過實施追加的審計程序,或者要求管理當局就已經確定的錯報調整會計報表,以降低審計風險。
如果注冊會計師認為錯報是不重要的,企業(yè)的財務報表已經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guī)定編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而且注冊會計師已經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規(guī)定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在審計過程中未受到限制,就可以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參考文獻:
[1]蔡春,審計理論結構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2]汪一凡,為什么不該取消會計的庫存明細賬[M],財務與會計,2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