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辰
【摘要】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與心理學的結合體,在眾多學科中,它還屬于新鮮領域,但是卻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當前金融市場中存在的諸多現(xiàn)象,可以通過行為金融學進行解釋。行為金融學可以洞察投資者的心理,尋找投資者行為與心理的聯(lián)系,并且通過分析投資人的具體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投資人的行為進行假設,從而保證金融市場的發(fā)展以及競爭的有效性。本文敘述了行為金融學的起源、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討論了行為金融學的作用以及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 內涵 發(fā)展前景
一、行為金融學的起源
現(xiàn)代金融理論是行為心理學產生的基礎。上世紀50年代初,現(xiàn)代金融理論被正式提出,它認為,當前的證券市場上具有多樣的風險,這些風險可以分為兩類,即系統(tǒng)性與非系統(tǒng)性。投資的多樣化不會導致系統(tǒng)性風險的消失,而非系統(tǒng)性風險卻能夠因此而消失,這就造成了風險的區(qū)別,即可分散與不可分散。由于風險存在區(qū)別,投資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冒著較高的風險獲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較低風險小減少自己的收益,金融產品整體的風險與收益成為了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部分西方經濟學家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投資者的行為進行了分析,他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投資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為投資者具有過高的期望值,所以他們不懂得去規(guī)避風險。很多投資者在盈利之后反而會出現(xiàn)不滿足的心理,沒有認識到風險重要性,期望會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現(xiàn)虧損,投資者才會認識到風險,學會去規(guī)避風險。這一理論可以被認為是行為金融學的初始階段,因為它加入了心理學方面的元素。上世紀80年代,行為金融學完全發(fā)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學與心理學的契合點,能夠通過心理學解釋眾多投資者的行為,讓金融市場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二、行為金融學的概述
投資者行為與心理存在的關系,是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它將投資者的心理分為兩部分,即價值感受、理性趨利。價值感受指的是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表現(xiàn)出的心態(tài)與情緒,有些投資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為與情緒會對自己的投資行為造成影響;有些投資者在投資時患得患失,舉棋不定;有些投資者熱愛風險,因為他們相信有風險才能有收益。理性趨利指的是了解各類金融理論,例如資產組合理論、套利定價理論等,以理論作為基礎,購買金融產品,保證自身能夠通過投資獲得相應的利益。價值感受是行為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因為其中涉及到了投資者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變化,但是部分學者認為,行為金融學只是單純的將金融學與心理學進行融合,自身不能成為獨立的學科,因此,行為金融學始終存在爭議。
三、行為金融學的作用
(一)調整投資者的心態(tài)
在一般情況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具有以下幾種心態(tài)。首先,從眾心理。很多投資者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在進行投資時具有從眾心理,容易根據他人的行為調整自己的決定。其次,過于自信。很多投資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場的實際情況,容易過高的估計自己,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即使沒有過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選擇。再次,過于注重規(guī)避風險。每個投資者都想通過投資活動收獲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資者過于恐懼風險,他們在進行投資時,率先想到的不是獲取利益而是規(guī)避風險,這會對他們的投資行為造成影響。行為金融學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對投資者的心態(tài)進行分析,以心理學為手段,糾正每個投資者的錯誤觀念以及行為,讓投資者與投資市場向著正規(guī)化方向發(fā)展。
(二)控制非理性投資者
金融市場上存在著眾多的投資者,理性投資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數投資者是非理性投資者,非理性投資者受自身信息、心態(tài)、情緒影響較為嚴重。每一個投資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別,有些投資者具有信息來源,有的投資者缺乏信息來源。而且在信息的選擇上也有所偏好,對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理解,這會對投資者產生眾多影響。金融市場由理性投資者主導,這是最為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實現(xiàn)具有很高的難度,其中條件當前難以滿足,例如非理性投資者數量少于理性投資者、理性投資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場信息、金融市場保證每個投資者獲利。非理性投資者不可能從金融市場上消失,只能夠進行控制。行為金融學可以形成相應的淘汰機制,控制非理性投資者的數量,減少非理性行為的出現(xiàn),讓每一個投資者都可以向著理性的方向發(fā)展。
四、行為金融學的發(fā)展前景
金融行為本身具有一定復雜性,理性投資者與非理性投資者共同存在,眾多理論與研究圍繞著這些行為展開。行為金融學認為,金融市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讓金融學有了更加寬泛的研究內容,也促進了行為金融學與金融學擁有了融合的可能,讓行為金融學擁有了更好的發(fā)展前景。
首先,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與投資者相關的內容,金融學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資者的理性與非理性,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角度偏向于從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資者。它們的研究理念存在著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存在分歧,但是分歧能夠調和。投資者的理性問題是造成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分歧的關鍵。在行為金融學的觀點中,投資者需要依靠信息作出決策,而信息來源的不同會讓投資者的認識存在偏差,當偏差造成投資失誤,而失誤多次出現(xiàn)時,投資者就會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當投資者擁有良好的信息來源時,認識上的偏差就會消失,如果金融市場能夠正確的引導投資者,那么投資者也能夠逐漸向理性化發(fā)展。因此,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可以趨于理性,這與金融學的觀點是相同的。
再次,金融學擁有與行為金融學相同的理論。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在眾多理論上被認為具有共通性。例如金融學的資產理論一般被認為是行為金融學組合理論的一部分,行為金融學依據自身特點在其中加入其它方面內容;金融學的定價理論與行為金融學的定價理論都源于供求關系思想。
這些都說明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存在著較大的聯(lián)系,隨著現(xiàn)代金融產業(yè)的發(fā)展,金融學也在不斷增添新的內容,這也是行為金融學所具有的發(fā)展機會,行為金融學能夠依靠金融學的發(fā)展,讓自身擁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在新的時代保證自身思想、理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周愛保,張澤良.行為金融學:心理學與金融學協(xié)同發(fā)展的平臺[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2).
[2]文鳳華,馬超群,胡春艷. 從不確定性的研究看行為金融學的發(fā)展[J]. 探求,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