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蓮
青海省大通縣教學研究室教研員
一、選題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教育家蔡元培談讀書時說:“從淺近方面說,是要增加個人的知識能力,預備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人才;從遠大方面說,是要精研學理,對于社會、國家和人類作最有價值的貢獻?!币淮暮罋W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曾國藩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qū)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比~圣陶老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諸如此類對讀書、教學等方面的闡述,實際上都可以抽象出這么一個基本共識:讀書對于人的成長、對社會、國家和人類所做的貢獻具有重大意義。而探求一種能提升廣大師生乃至廣大民眾閱讀能力的方法、途徑和策略則顯得極為重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薄熬哂歇毩㈤喿x的能力,學會運用精讀、略讀和瀏覽等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p>
本課題的選題和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理論及解決閱讀教學實際問題的需求。意在突破陳舊的教學思想觀念及模式的束縛,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借助課內閱讀,打通課內教讀——課內自讀——課外閱讀的通道,尋求一種關聯(lián)性閱讀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單篇課文教學模式,在單元主題教學的框架下,在教讀課文引領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課內外材料的統(tǒng)整、比較和延伸,因而對學生發(fā)散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知識視野的拓展都大有裨益。在“1+N”閱讀教學模式課堂上,將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閱讀大量的文章,開闊視野,學會思辨,提升閱讀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有效模式,正是解決初中生閱讀面狹窄、課內外閱讀脫節(jié)、閱讀方法、閱讀策略欠缺等問題的好辦法,是打通課內外閱讀的橋梁,它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最重要的是可以為學生的終身閱讀與發(fā)展奠定基礎,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二、本課題的主要觀點、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
主要觀點:
“基于課標的初中語文1+N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模式研究”?!罢n標”是指2011年版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基于課標”是指本課題研究以課程標準為基本指導原則,課題研究的理論支點、行動準則都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研究過程中,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等都要根據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要求去設計實施?!俺踔姓Z文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是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第四學段(7-9年級)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1+N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模式”是指通過課內的1篇現(xiàn)代文教讀課文,重在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策略;然后引導學生運用教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去自主閱讀課內的自讀課文,強化方法,內化方法;進而拓展到用此方法閱讀課外的N篇文章,形成閱讀教學1+N關聯(lián)模式。1指課內1篇教讀課文,N包括課內自讀課文和課外閱讀兩層含義?!盎谡n標的初中語文1+N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模式研究”,是想通過“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等具體操作層面的研究和實驗,提高教師的閱讀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促進學校發(fā)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N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的“N”更進一步還可以擴展到“整本書的閱讀”,甚至“多本書的閱讀”,由1篇教讀課文進而拓展到整本書的閱讀,然后再拓展到多本書的閱讀,這也是由教讀1篇課文拓展到課外閱讀,這種閱讀并不完全拋開教材,而是以教材為起點引出多元閱讀?!癗”也可以指同一主題下的拓展比較閱讀,也可以是同一文體下的不同主題的拓展性比較閱讀,對同一主題下的關聯(lián)性閱讀,可以更多的去關注人文性,側重于閱讀“體驗”。還可以從單篇文章的教讀拓展到整組的單元群體;由注重對單篇課文的教讀進而跳出教材的束縛,進行相關的拓展延伸,這對教師尋找課外關聯(lián)性閱讀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要內容:
1.從研讀課標入手,梳理和把握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及實施建議,明確初中階段閱讀教學的總目標,編寫初中階段閱讀教學模塊綱要,將總目標落實、分解到各學期、各單元階段性目標中,為課題研究提供藍圖和方向。
2.從教材文本入手,以部編本七年級教材為重點,依據學生認知特點及閱讀教學模塊綱要,重點編寫七年級各單元“1+N”閱讀教學設計,并以此設計為載體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構建以單元整組教學為依托,以閱讀方法為重點,以體驗、感悟、分享為核心,以探索發(fā)現(xiàn)為樂趣的“1+N”閱讀教學模式,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有序與高效。
3.從學生發(fā)展入手,著力探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多元評價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1+N”閱讀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資源和時間,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價值觀念和閱讀興趣,端正其閱讀態(tài)度,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需要,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4.從教師發(fā)展入手,通過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研沙龍等渠道,引導教師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教學行為,培養(yǎng)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5.從開發(fā)優(yōu)質多元的閱讀資源入手,在“1+N”閱讀教學中積累素材,研發(fā)“1+N”閱讀教學設計系列資料、微課教學、課堂教學、學生讀本等資源庫,達到資源共享。
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了解和把握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和困惑,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應用教育教學理論,分析他人的經驗,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
3.行動研究法:通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教育理論去研究與解決不斷變化的閱讀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邊研究、邊實踐、邊完善,不斷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為師生終身閱讀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驗過程中搜集的材料進行歸納、提煉和定量、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閱讀教學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從中總結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對閱讀教學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某些內在規(guī)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三、重點和難點分析
依據閱讀教學的相關理論及課標要求,針對學生閱讀面狹窄、閱讀缺乏興趣及方法,教師閱讀教學中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不分,重課內閱讀、輕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我們以部編本初中語文七年級教材為重點,通過1篇教讀課文,教會學生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并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自主閱讀課內自讀課文,然后再拓展到課外閱讀。通過對不同文體、不同主題的教讀課文的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于初中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的1+N教學模式,使閱讀教學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更有序列性、連續(xù)性、層遞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將本課題的研究重點和難點確定為:
1.從研讀課標入手,梳理和把握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及實施建議,明確初中階段閱讀教學的總目標,編寫初中階段閱讀教學模塊綱要,將總目標落實、分解到各學期、各單元階段性目標中,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塊綱要,實現(xiàn)由隨意性、無序性教學向目的性、有序性教學的轉變。(重點)
2.從教材文本入手,以部編本七年級教材為重點,依據學生認知特點及閱讀教學模塊綱要,重點打磨七年級各單元“1+N”閱讀教學設計,并以此設計為載體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構建以單元整組教學為依托,以閱讀方法為重點,以體驗、感悟、分享為核心,以探索發(fā)現(xiàn)為樂趣的“1+N”閱讀教學模式,為廣大師生提供閱讀范例,實現(xiàn)由教師為主體的單一教學模式向學生為主體的多方位模式的轉變,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有序與高效。(重點、難點)
3.從師生發(fā)展入手,貫徹以評促行、評價先于教學設計的理念,形成閱讀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堂教學、課堂觀察、學生評價等一系列評價量規(guī),實現(xiàn)由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的轉變。(重點、難點)
4.從基于問題的主題教研入手,通過研究課、展示課等一系列活動,形成集觀課、議課為一體的閱讀教學教研模式,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的聽評課向有主題的觀課議課教研活動的轉變。(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