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英
江蘇省海門中學教師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詩詞的“有我之境”,即作者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也就是詩詞中描繪的景物需要植入作者自己的情感。詩詞強調“我”的存在,作為文章之道何嘗不是如此,文章需要體現(xiàn)作者自己的情感、思考、體悟、審美等等,總之文章需彰顯“有我之境”,方為上乘之文。
一
在高考閱卷現(xiàn)場,老師感觸最深的就是考生作文中“我”的缺失。主持閱卷的專家形象地說:學生的作文里有司馬遷說……周國平說……魯迅說……畢淑敏說等等七八個名家說,唯獨沒看到“我”說。在學生的作文中“我”的不在場,是一個非常嚴重突出的問題。
考生作文中“我”的缺失,鮮明地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死氣沉沉,缺乏我的生活感受
師生經(jīng)常感慨學生囿于兩點一線的生活,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嗅覺,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在逐漸喪失。體現(xiàn)在作文中就是名人事例的堆砌,對文字過分雕琢,以及情感上的無病呻吟,總之刻意造文的感覺令閱卷老師非常不舒服。
高中生正當青春妙齡,展現(xiàn)的應該是激情飛揚的風采。我們常說“文如其人”,為什么在具有青春朝氣的高中孩子的作文中讀到的是死氣沉沉,缺乏應有的生氣。最終的原因就是,在作文中,學生我的生活感受的不在場。記敘文流于平鋪直敘,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沒有自己感悟出的生活哲理;議論文流于對事例的敘述,以及對事件以及人物的簡單評述,我們沒有看到學生自己的生活體悟以及見解。
老師在閱卷現(xiàn)場經(jīng)常交流,說這篇記敘文文筆太普通了,敘述方式也是很一般,但我們被他打動了,這就足夠了。通過老師的交流我們可以看出端倪,孩子寫出了自己真實的生活感受,表達出了我的真情實感。讓我們閱卷老師看出這個孩子是熱愛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的有心人,語言雖然質樸,但撼動人心靈的魅力卻是不可抗拒的。
能打動老師或者令老師另眼相看的佳作,我們都可看出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個性化見解,所以,對于作文“我”的生活感受不在場這種現(xiàn)象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2.機械乏味,難覓我的風采韻致
在閱卷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一種審美疲勞的感覺,原因何在?最主要的是考生的作文是千人一面,讓老師缺乏新鮮感。
在日常作文教學中,老師會讓學生背一些作文素材,這當然是彌補學生生活體驗不足,見識不廣的一個方法。但是學生對這些作文素材并不能消化,或者對提供的素材僅停留于識記的層面,所以在運用的時候,很多同學寫得非常淺顯,通過敘述、概括,得出簡單的道理。動人的風景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瞬間的捕捉,這需要個人的發(fā)現(xiàn),個人的挖掘,個人的獨到眼光。文章亦然,不是有素材就能寫出好文章,素材需要學生的個性化咀嚼,進而消化吸收,才能寫出奪人眼球的文章。
任何事物都是有脾性的,我們的文章也是,寫出的文章要彰顯自己的個性,體現(xiàn)個人的魅力。大家的文章或者著作都自成風格,他們的大作之所以為世人仰慕,那是他們的文章所體現(xiàn)出的個人魅力。讀其著作,就像和他們對話,通過與其著作的對話,我們了解了他們的語言風格,人格魅力,以及思想情感等。這些都是具有深深的個人印痕的,憑著他們這些獨特的魅力,令讀者折服。
那么作為學生的作文,也應該如此。我們應該邀請閱卷老師走進我們的文章,讓老師驚嘆:這個孩子的文章有點意思,他的見解很是新穎,達到了老師的高度,給他一個贊;還應讓閱卷老師感動:這個小孩有顆真善美的心,具備了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的最基本的素質,值得鼓勵。讓老師通過我們的作文,感受到我們?yōu)槲牡娘L采,從而贊賞我們,這樣的文章比冷冰冰、枯燥乏味的,機械有余靈動不足的文章要占盡先機。
3.人云亦云,鮮見“我”之獨到之思
很多同學面對作文寫作,往往是搜索枯腸,無從下筆。在考試的要求下,勉強為文,也大多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看不到體現(xiàn)作者獨到思考的印痕。很多文章都是大眾化的面孔,可能出現(xiàn)在任何考生筆下,就像電腦復制出的很多沒有生氣的毫無二致的面孔,讓閱卷老師看了自然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
文章最為可貴的應該是“我”的在場:我之所見、我之所聞、我之所感、我之所悟、我之所思、我之想象、我之風格等等。體現(xiàn)“我”的文章,才能洋溢個性風采,才能體現(xiàn)與眾不同的風姿,而不是復制品的單調乏味,缺乏鮮活的色彩。但很多同學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文章被大量的事例堆塞,被大量的名言充斥,唯獨看不到作者對事例的分析,對事情的思想認識,給人的感覺是堆砌有余,個性不足。名人名言如果不能錦上添花,沒能起到很好地論證觀點的作用,反而刺人眼目。所以名人名言的運用,是建立在為自己的思想服務的基礎上的,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關于借用別人來表達自我,古人自有高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有言:“‘西風吹渭水,落日滿長安。美成以之入詞,白任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1]周邦彥懂得把古人的詩句化入自己的詞中,白樸知曉把古人的詩句化入自己的曲中。這是借用古人的境界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新境界。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的境界,那么化用前人的境界也不會成功。
對前人的借鑒,唯獨有懷抱,自成境界,才可以化用圓融,如同自出。如果中內空虛,唯事堆砌,則前人妙語亦顯寒磣,不為我用。所以優(yōu)秀作文、好文章一定要體現(xiàn)有我之境界,要有我之深摯的情感、深刻的體會、深遠的想象,深厚的內涵。文章當應以抒寫、表達自我為主,不當以堆砌為能。
二
針對學生作文無我之弊癥,作為教師應該盡我們所能引導學生,使之朝著“文中有我”的方向攀升。筆者認為作文需要關注好以下四個方面:
有“我”之情感:
老師在閱卷的過程中,最大的感覺就是千人一面,眾腔一調,很少有生動的、有個性的,讓人縈懷的面孔。這其中最大原因就是缺乏文章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東西——情感。有情才有韻,有韻才有味。文章缺乏情感,猶如一個人沒有了靈魂,只剩文字軀殼,干癟,寡淡無味,甚至面目可憎。
情感也是彰顯文章個性風采的有效手段,不會給老師千篇一律的感覺。猶記得高考閱卷中很多學生寫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按理說這些素材太普通了,太缺乏新意了,但由于考生融入的情感豐富而多樣,寫出的文章竟呈現(xiàn)多樣的風采。其實這就是“我”之情感所體現(xiàn)出的魅力,有的同學對爺爺奶奶的情感是親愛,有的是敬愛,有的是對這份情感刻骨銘心的愛戀,有的是對這份美好情感的追懷。是的,由于每個人的閱歷不同,生活經(jīng)驗不同,體驗有別,所以對同一事物的情感認識都有很大區(qū)別。所以,如果考生擅長用個人獨特的情感去打動閱卷老師,文章就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
有的同學說,記敘文我可以對人、物或事融入自己的情感,議論文中,怎么能體現(xiàn)我的情感呢。其實不論什么文體的文章都脫離不了一個情字。精彩的議論文必定是注重融入自己鮮明情感的。魯迅著名的《拿來主義》中的比喻論證中的“孱頭”“昏蛋”“廢物”體現(xiàn)了作者鮮明而強烈的情感態(tài)度,而且作者的情感是貫注整篇文章的,文章的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了作者的愛憎分明的鮮明情感。這樣的文章,有血有肉,豐富飽滿,雖不能讓人賞心悅目,精神上卻倍受洗禮。
所以,在文章中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議論文中彰顯情感,它會成為文章的亮點,體現(xiàn)文章的靈動和生命力。所以要消除議論文不需要情感的誤解,要敢于改變議論文冷冰冰的大眾化的面孔,讓其變得溫情、靈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回味的空間,這才是深諳了文章的寫作之道。
有“我”之思想:
記敘文是用生動感人的故事來體現(xiàn)思想,揭示道理,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對某個觀點進行論證,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tài)度、看法和主張。可見不論記敘文還是議論文,都是對思想的彰顯。所以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把握一個宗旨,要想使文章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在思想方面就需要有作為。
在文章中要讓老師看到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對問題的認識以及深刻的思想見解。見解要獨到,老師需要的不是別人多次咀嚼過的沒有味道的庸常之思,而是屬于作者獨特思考的,帶著個人烙印的,不是輕易復制來的人云亦云的個性見解。閱卷老師注重的是作者自己閃著真知灼見的思考,能給閱卷老師帶來心靈愉悅的思想。何永康教授經(jīng)常說一句話來褒贊有個性見解的學生,那就是:虧他想得出來。
如果學生寫出了高于閱卷老師的思想認識,那么閱卷老師對學生的個性見解、獨特之思,肯定是無盡的驚喜和滿心的贊賞。這種超出閱卷老師心理預期的文章,怎么能夠不拿高分呢!
所以,在文章中有作者獨特的思想,是獲得高分的法寶,而且閱卷老師非??粗乜忌欠裼凶约旱南敕ǎ酝瑢W們在習作中一定要注意文章體現(xiàn)我之個性之思。同學們要做到陳中求新、常中見異、俗中見巧。
有“我”之想象:
由于社會經(jīng)驗和人生閱歷的限制,作為高中生的寫作有時往往是一個學習借鑒的過程。那么如何學習別人的,拿來成為自己的,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包括對別人寫作內容和寫作方法的借鑒。應做到與己相合, 融會貫通, 進行內化,為我所用,寫作不是簡單的復制別人,不是千人一面,而是體現(xiàn)出作者自己的個性風彩。請看北京高考滿分作文《轉折》節(jié)選:
司馬遷握著那桿沉甸甸的鐵筆走來。他那依然矯健的身姿,依然從容的步履,絲毫沒有帶著對那次人生轉折的滄桑與苦痛,他輕輕耳語:“是轉折賜予了我勇氣。”有些驚訝,那種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沒能在他身上留下一點痕跡?不,留下了,留下了燦爛輝煌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沒有轉折,司馬遷恐怕還不知道自己修史的決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轉折賜予了他執(zhí)著。轉折是如此神奇。
這里有“我”的想象,有“我”的思考,司馬遷在小作者的筆下,并不是歷史史料,而是一個鮮活的有生命的人物,在這里,司馬遷這個歷史人物鮮活起來,這一切都歸功于小作者的合理想象。
寫作不是現(xiàn)實,所以不能照抄現(xiàn)實,我們平時寫作文的過程中亦是如此,我們倘若照抄現(xiàn)實或歷史,那么我們的文章文學的味道全無,成了歷史或現(xiàn)實的記錄或述說,所以文學可以進行建立在生活本質基礎上的合理想象。這樣也能增強文章的靈動性,和彰顯作者的才思,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有“我”之韻致:
文章最能拔得頭籌的,是需要體現(xiàn)我之風采韻致。我之風采可體現(xiàn)為我善用的體裁,我精心領悟的素材,我之獨到的思考,我的精巧構思,我之個性化語言等等。通過文章讓閱卷老師欣賞出個性的味道,個性的風采。在提筆臨文之時,如果能細致想一想,拋去陳言,在文章中能夠發(fā)人之未發(f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獨特的境界,獲得高分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每次作文同學們都要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戰(zhàn)不殆”?!爸恕本褪嵌攘縿e人會怎么出招,會用什么材料和寫作方法?!爸骸北闶敲鞔_自己所占有的材料,自己擅長的表達方式以及如何為自己的作文創(chuàng)設亮點等。揚自己之長,避自己之短。惟他人陳言之務去,讓文章回避庸常,張揚個性,散發(fā)我之光彩。比如江蘇高考作文“拒絕平庸”,有一個同學根據(jù)自己所擅長的,那就是對史鐵生研究的深透,寫了一篇史鐵生拒絕平庸的好文章,閃亮了專家的眼睛,從而獲得了高分。同樣有的同學,對梵高很有研究,在高考作文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彰顯自己的風采,拿到了作文高分。所以在寫作文的過程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顯現(xiàn)我之韻致,會讓作文散發(fā)異樣的光彩。
三
四個方面并不是空穴來風,憑空具備的,我們在日常寫作訓練中需要怎么做呢?筆者認為學生在平時尤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感悟生活,體察社會
我們常常感嘆學生的生活圈子太小,兩點一線,他們的文章缺乏生活氣息,他們也漸漸失去了感悟生活的能力。同學們生活的單調,是高中生活的事實,但我們不能以此為借口,就放棄同學們感悟生活的契機。
殊不知,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對學生寫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若對生活的感悟能力極其低下,那么學生對借鑒來的素材的運用、對他人思想的感悟也會非常低層面的,致使寫出的文章,非常死板、機械、生硬,沒有個人之思的閃光點,從而缺乏應有的活力。所以感悟生活的能力對寫作是至關重要的。
感悟生活是一種能力,所以需要培養(yǎng)提升這種能力。學生的日常生活雖然簡單,但并不等于沒有。如果我們的學生用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顆善感的心靈,去關注生活,去感受生活,那么在現(xiàn)有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也能感受一些深刻的生活道理。記得,一位考生寫了父親陪自己參加自主招生的細節(jié):考生起夜,看到衛(wèi)生間的燈亮著,父親用毛巾捂著嘴在咳嗽,為的是怕出聲音,影響孩子休息。這個生活細節(jié)就是發(fā)生在孩子身邊的,善于捕捉,就能寫出非常精彩的文章。
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去培養(yǎng)提升這種能力。讓學生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事、物,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奧秘。如果學生具備了生活的觀察體悟能力,那么學生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事件,也會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想認識。對以關注社會、體現(xiàn)時代為特征的高考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對待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是一個冷漠的旁觀者,應該是一個攝影師,要有自己的藝術處理;應該是當事人,有著喜怒哀樂的參與,有著正確與否的理性認知。
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要滲透著自己感知生活、體察社會的影子。所以記敘文要立足于第一視角的場景描繪、人物刻畫、心理描寫。議論文要致力于社會、人生問題的關注、思考和探究,寫出真實的內心感受。
2.內化積淀,感悟升華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種種限制,不可能凡事都能親身經(jīng)歷,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借鑒他人的,以他人之石來攻玉。學習他人最忌諱的就是復制,人云亦云,如果這樣,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是借助間接經(jīng)驗,如果都是照抄照搬,我們的學生就成了一個又一個掉書袋,老氣橫秋,沒有任何活力和個人思想。
學習他人最為關鍵的就是內化,尤其是對別人思想的借鑒,一定要注意內化積淀。否則只是別人的傳聲筒,自我會淹沒在別人的聲音中。內化的過程中需要學習三個妙招。
順勢之思,縱深思考
對權威的思想,我們非常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毫無條件的全盤照收,其實不然,對于大家的思想,權威的想法,想必閱卷老師也是認同的,也是感興趣的,也是非常關注的,如果照搬過來,閱卷老師只能看到你是在復制別人的思想。文章關鍵是要表達個人的見解,思想再精彩那是別人的,而不是借鑒者自己的。所以老師希望看到的不是掉書袋,而是有自己見解的睿智的學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可以在贊同權威思想的前提下縱深思考,大師為什么產(chǎn)生這樣的思想,這樣的思想有什么社會意義,我們又如何能把這種思想貫徹到實踐中,如何把這種思想推廣,出新。在借鑒別人思想的同時,進行縱深思考,是進行內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逆向之維,反彈琵琶
進行內化的第二個方法就是對所借鑒思想進行逆向思考,反彈琵琶。對一家之言,我們在肯定的同時,可以逆向思考,是否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呢?順勢思維,縱深思考,是偏重于求同思維。那么逆向之維,反彈琵琶便是偏重求異。有時求異往往能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給閱卷老師眼前一亮的感覺。
對所借鑒的思想,打通思維,拓展思路,給閱卷老師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也正是體現(xiàn)個性色彩的最好的方法。表達個性見解的最好途徑,最最重要的能體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逆向思維是進行內化的非常重要的第二個方法。
辯證思考,體現(xiàn)思辨
如果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辯證地思考分析問題,是一種非??少F的寫作品質。所以同學們如果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對別人的思想能辯證思考,能體現(xiàn)思考的全面性,同時能避免思想走向一個極端,鉆牛角尖。所以如若學生注意在辯證思考方面對別人的思想精華進行內化,則是體現(xiàn)深度,表現(xiàn)我之思想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比如說對執(zhí)著的認識,要認識到其與固執(zhí)的區(qū)別;對平庸的認識,要注意和平凡區(qū)分開來??梢娹q證的思考問題,能讓自己的思想認識深入升華到另一個層面,從而彰顯自我思辨的魅力。
3.注重訓練,銳化思維
古人說:“凡作文發(fā)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边@就是說在確定文章立意的過程中,思想認識是逐漸深入的過程。但倘若考生由于思維的惰性和認識不深刻,常常會采用第一立意,致使人云亦云,沒有新意。
那么我們如何做到克服思維惰性和認識深刻呢?這方面能力的提升有賴于平時的思維訓練,并不是憑空得來的。有的老師把作文教學的重點放在技巧的訓練上,陷入了作文教學的一個誤區(qū),使作文成了純技術行為,訓練帶上了明顯的匠氣,鈍化了學生思維的觸角。其實平時作文教學的重點不是花大量的時間用在技法訓練上,而是應該注重作文的思維訓練。在提升思維時,使之變得敏銳,需要重視兩個途徑。
課前演講提升
很多語文老師在上課前,都會讓學生進行三分鐘演講的訓練,這是讓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良好契機。學生在演講時無論是評述一些身邊小事還是社會新聞熱點,都有自己的個性化思考。其中一定會涉及到許多有關人生、理想、價值觀等問題。這是對學生學生講完后,我們不能簡單的一帶而過,而是要抓住時機,讓其他學生評論或闡述一下對自己的觀點或啟發(fā),并引導學生每天課前進行記錄,課后繼續(xù)思考、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及時成文。無疑課前演講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提升思想認識。
善摘善思提升
葉圣陶先生說過:“終身寫作讀書筆記,便將受用無窮,無論應付實務或研究學問,都可以從筆記方面得到許多助益?!盵2]同學們的寫作亦是如此,需要在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在寫作中傾吐,使得閱讀和寫作有效銜接的方法就是讀書筆記,在讀的基礎上,摘錄文質兼美的語句,擷取思想精華,并結合自己的個性閱讀體驗,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寫成感悟性文字,不失為一個訓練思維,提升思想的好辦法。
總之議論文絕對不只是證明文,不能僅限于證明某個觀點或話題偽與否?更在于表達自己對其思考,領悟,甚至是質疑或困惑,把自己的思維呈現(xiàn)出來。記敘文絕對不是簡單的寫人記事的文章,而應該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想象以及藝術加工,寫出事物的隱喻和象征,寫出人的性情,表現(xiàn)事件背后的意蘊,是經(jīng)過自己的思想浸潤過的。
著名作家柳青有言: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人生,用自己的聲音表述自己的見解和愛憎,此種毫不掩飾、真實不諱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亮出自己不囿于世俗而勇于獨立思考的真實觀點,充分施展個性的率直,是十分可貴的。因此,鼓勵學生自由的表達、有個性的表達、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在寫作中體現(xiàn)“自我”越發(fā)成為中學寫作教學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成為當前中學生作文的一個趨勢。所以無論記敘類還是議論類文章都需講求我之體現(xiàn),使文章烙上鮮明的個性特色。
參考文獻:
[1]《人間詞話》王國維著,吳洋注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