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
浙江省金華市第一中學教師
《品質(zhì)》是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的短篇小說,選入蘇教版2014高中語文必修三教材,小說寫的是鞋匠格斯拉兄弟,寧肯餓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質(zhì)量,他們恪守職業(yè)尊嚴,一生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并且把它做到盡善盡美,死而無憾。解讀《品質(zhì)》,不能僅限于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分析,文中有很多細節(jié)設置可以作為文本深度解讀的抓點:
例如,小說的主人公為什么不是格斯拉一人,而是格斯拉兄弟倆?細究起來,妙處無窮:其一,兩人的性格相互映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他們都一樣技藝高超,堅守品質(zhì),執(zhí)著,敬業(yè),誠信,善良;其二,兄弟倆一起打拼創(chuàng)業(yè),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家族企業(yè)的興衰變化,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然而兄弟兩人齊心協(xié)力,用心經(jīng)營,也無力挽回衰敗和最終破產(chǎn)的結(jié)局,這正是機器化大生產(chǎn)時代,手工業(yè)者生存之艱難的真實寫照,也是小說悲劇的社會意義所指;其三,兄弟兩人中一人餓死,另一個卻仍然在堅守,至死不渝,這種安排進一步加深了小說的悲劇色彩,也更深化了小說的主旨——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絕不放棄內(nèi)心的信念,不忘初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絕不同流合污,隨波逐流。
一部作品的完成,并不止于小說創(chuàng)作結(jié)束,也遠不只是小說本身的內(nèi)容,還有讀者的解讀,這是小說的外延,也是小說挖掘不盡的藝術(shù)價值之體現(xiàn)。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小說《品質(zhì)》中還有多處細節(jié)描寫值得深思。
再如,后來當“我”得知格斯拉的哥哥死了很難過,可是為什么文中又緊接著寫道“我真高興離開他”?為什么會產(chǎn)生如此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不忍,不忍看到他的慘境,不忍接受這個悲慘的噩耗,但另一方面,格斯拉兄弟的人格魅力,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像“我”這樣的人,只能仰望,難以企及。在他的面前,“我”反而覺出自己的“小”,正如魯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當車夫攙扶老女人走向巡警分駐所時寫道:“我這時突然感覺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于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彼時彼刻的“我”也有一種恨不能找個地洞鉆下去的感覺。
還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jié)中也潛藏著深義,如文中為什么總是強調(diào)格斯拉兄弟的店堂樸素安靜,沒什么人,走進去就像心平氣和地走進教堂的感覺?這其中不僅寫出了生意冷清,還有格斯拉兄弟做鞋時的專注,那種忘我的工作狀態(tài),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藝術(shù)天地里,好像與世隔絕,這里不僅是外在環(huán)境的安靜,更是內(nèi)心的安靜安寧。再者,教堂是神圣的宗教圣地,在那里,心靈被凈化,靈魂受到洗禮,精神得到提升,格斯拉兄弟正是這樣擁有純潔靈魂和高尚品質(zhì)的人,人物形象進一步凸顯,這是來自底層的光芒,雖然微茫,卻能穿透黑暗,給人間帶來一絲光明和讓我們活下去的希望。
小說中有很多細節(jié)看似無關(guān)緊要,實際作者匠心獨具,別有用心,如格斯拉的店房門面上沒有注明任何為王室服務的標記,說明他們是為平民大眾服務的,而且也絕不會奴顏婢膝,而有自己的人生尊嚴和底線,小說最后將他們的店鋪過戶過來的新店卻明確表明是替上等人做靴子,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更令人心生敬意。再如,文中多次提到靴匠的出場總是“趿拉著木皮拖鞋”,他為何不穿自己做的靴子?其實,一個真正的匠人在乎的是靴子本身的藝術(shù),而對自己的穿著并不太在意,何況他為了生存,整日整夜都在忙碌,并沒有更多的時間為自己著想,只能是穿最簡單最不費時的“木皮拖鞋”,正如中國民間諺語說的“泥瓦匠,住草房;紡織娘,沒衣裳;賣鹽老婆喝淡湯。種田的,吃米糠;炒菜的,光聞香;編席的,睡光炕”,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中透露出很多信息,格斯拉兄弟的生存境況,他們?yōu)榱俗龀鲰敽玫难プ?,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由此可見一斑。
文本解讀要從小處著眼,大處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讀得更深更透。如為什么格斯拉先生不提高價格,不打廣告,不為王室服務,不招個學徒?是不是太頑固了?為什么品質(zhì)好的東西卻沒人爭相購買,難道僅因為速度慢?在問為什么的過程中,很多深層意義自然而然就被解讀出來。細想這些不正是格斯拉兄弟堅守品質(zhì)的最好體現(xiàn)嗎?這不正是當時社會人們過分注重外在品牌,追求虛華奢侈,拜金主義思想甚囂塵上,社會風氣每況愈下的反映嗎?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上或?qū)嶒炆系募寄芏?。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痹谖膶W領(lǐng)域亦是如此,提出問題的同時就已牽涉出其他一系列的深度思考,文本解讀才能走向深入。小說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首段寫他們店“開設在一條橫街上……坐落在倫敦西區(qū)的一條新式街道”,是否多什么用意?新的時代已然來臨,舊的經(jīng)營方式與此顯得格外不協(xié)調(diào),這新與舊,熱鬧與冷清的對比中,昭示著格斯拉兄弟最后的悲慘結(jié)局。為什么當格斯拉回答做靴子是一種手藝時,突然露出了一絲微笑?這笑中含著悲,是帶淚的微笑,是明知自己的現(xiàn)時的艱難和未來的無望后一種無奈的笑,是對當時大公司利用廣告壟斷市場行業(yè)的不屑與鄙視,是對自己堅守這份神圣事業(yè)的信念與執(zhí)著?!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然而,“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敝袊糯鷤鹘y(tǒng)美德在格斯拉兄弟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高爾斯華綏不愧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大家,大手筆,每一處文字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筆,實則蘊涵豐富的意蘊,值得深思挖掘。只有抓住文本細節(jié)深入探究,方能得個中三昧,于曲徑通幽處,深得其中味,而避免止于表層,流于膚淺。
著名哲學家康德指出,物質(zhì)的進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資本主義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一些美好的品質(zhì)卻在消失,高爾斯華綏帶著無限的傷感塑造了堅守傳統(tǒng)美德的鞋匠格斯拉這個人物形象,用這個執(zhí)著而本分的手藝人在無奈的現(xiàn)實社會被淘汰、被毀滅的悲劇驚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喚品質(zhì)的回歸,事實上,在物質(zhì)的社會里,人必須靠精神支撐、精神信仰才能真正活著。
作為20世紀初期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高爾斯華綏雖出身富裕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其作品卻將眼光關(guān)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無論是《品質(zhì)》里潦倒的靴匠,還是《演變》里困窘的人力車夫,無論是《良心》里賣文為生的文人,還是《勇氣》中貧窮的理發(fā)匠,作者對他們都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生活中有許多普普通通的好人,他們沒有耀眼的光環(huán),卻有一顆高貴善良人的心,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卻有自己的尊嚴和人格魅力,他們堅持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始終不渝,他們平凡,但絕不平庸,這是來自底層的光芒,人類社會之所以始終存在希望,正是因為人間永有格斯拉兄弟們,以他們高貴的品質(zhì)守護著社會的良知,他們高舉火炬,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他們的精神如日月星辰,在歷史的蒼穹中熠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