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翔 郭艷華
摘要:殘存《永樂大典》是遼史研究的一部重要史料庫。清代學者法式善曾對其善本進行過校對,并指出其對考究宋元兩代制度、文章尤為重要。然而,由于歷史原因,《永樂大典》遭到嚴重毀壞,存世的殘卷僅剩八百余卷;且該部著作采用洪武正韻的韻部進行編排,導致所收錄史料散亂,從而為史料的整理輯佚造成一定困難。學界目前對其整理發(fā)掘工作略顯乏力,對遼代史料的研究仍有留白。因此,本文對殘存《永樂大典》所收的遼代史料進行整理考校,探尋史料的具體出處和編排的規(guī)律,并對其間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證偽,進而給予該部分史料較為客觀的評估。
關鍵詞:永樂大典;遼代;史料
目前可尋的《永樂大典》(后文中簡稱《大典》)殘本是明代嘉靖副本,永樂正本的去向不得而知。《大典》成書以后被束之高閣,僅供皇室成員和部分重要官員閱覽。其間,一些官員趁機盜取《大典》的部分卷,致使《大典》殘缺。后來,由于清末戰(zhàn)亂的原因,《大典》損毀、亡軼更為嚴重,現(xiàn)今存世的《大典》影印本僅有八百余卷(具體數(shù)量以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7月發(fā)行的《永樂大典》影印本(嘉靖副本)為準),約為原《大典》卷數(shù)的3.5%。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在殘存的八百余卷中,涉及到兩宋、遼、金史料的卷數(shù)大約有45卷,占殘存《大典》卷數(shù)的5.6%。其中,兩宋史料數(shù)量和篇幅尤為眾多,其次是遼代史料,金代史料幾乎不存。經(jīng)整理校對發(fā)現(xiàn),遼代史料多來自于元人脫脫的《遼史》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版本待考的書目,如:《契丹國志》、《契丹志》。因而,本文一方面盡可能詳盡地整理出宋代史料的出處,探求該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對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證偽,并對《大典》所收遼代史料的價值給予一定程度的評估。
本文以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7月發(fā)行的《永樂大典》影印本(嘉靖副本)為底本,對照中國戲劇出版2008年8月出版的簡體本,多方查找文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發(fā)掘整理和對比考校工作,并得到了一些較為準確的成果。
殘存《大典》所收遼代史料的主要來源于《遼史》和《契丹志》,兼有《契丹國志》。(依據(jù)殘存《大典》本身標注出處的習慣,即:出處的字體略大,朱砂紅,暫且認為遼史料主要來源于《遼史》和《契丹志》,兼有《契丹國志》)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殘存《大典》中篇幅較大、敘事完整的遼代史料主要有6處:卷之五千二百四十八、卷之五千二百四十九、卷之五千二百五十一、卷之五千二百五十二、卷之四百八十(此卷有2條)。其中,這五卷均有遼代帝王“本紀”內(nèi)容,最后一卷還存遼代耶律曷魯?shù)膫€人傳記。其余有關遼代的史料大多比較篇幅短小、內(nèi)容稀少,又被洪武正韻的韻部切分得支離破碎,難以辨認區(qū)分,全然失去了本有的史料價值。因此,本文不對這一部分材料進行解析。下表為遼代史料考證后的結果,內(nèi)容上未發(fā)現(xiàn)重大訛誤:
值得注意的是,遼代“本紀”的出處相對宋代“本紀”比較豐富,有的遼代帝王“本紀”出自《遼史》,有的遼代帝王“本紀”既有《遼史》“本紀”的內(nèi)容,又收錄《契丹志》為補證。以殘存《大典》卷之五千二百四十八“世宗”部分為例,其先收錄了《遼史》中遼世宗“本紀”的部分內(nèi)容,緊接著又收錄《契丹志》中遼世宗的內(nèi)容。兩本書收錄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如:《遼史》中記敘“世宗孝和莊憲皇帝,諱阮,小字兀欲。讓國皇帝長子,母柔貞皇后蕭氏”[1],《契丹志》中如此記敘“世宗,諱阮番,名兀欲,太祖孫,東丹王突欲之子也”[2]。兩本書的內(nèi)容互補,從不同的角度對遼世宗的身世信息做出了交代。同時,這種收錄情況還出現(xiàn)在對同一件事情的記敘中。不可否認,殘存《大典》所收遼代史料以兩種不同的視角對同一件史事進行記敘的方式更加公允,值得肯定。這種收錄方式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為宋史研究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并且在對比之下更容易找出史料中的訛誤、造假和避重就輕的弊病。
然而,殘存《大典》標注出處的規(guī)則不一,常有訛誤。實際上,殘存《大典》所收遼代史料的出處僅為《遼史》和《契丹國志》。其標注中的《契丹國志》、《契丹志》、《契丹誌》、《契丹國九主年譜》的內(nèi)容均屬于《契丹國志》一書,且此書現(xiàn)今可尋。筆者認為:《契丹國志》、《契丹志》是同一本書,即今存元刻本《契丹國志》。經(jīng)筆者考究,逐條對照三者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均出自《契丹國志》一書。事實上,該部分在標注之后沿用抄錄了《契丹國志》的二級標題,或者是對二級標題改寫之后進行記錄。其中還有一處抄錄上的明顯錯誤,即:殘存《大典》將《契丹國志》中的“四京本末”抄錄為:“西京本末”。實際上,該部分內(nèi)容分為上京、中京、南京、東京四部分,正確的版本確是“四京本末”。以前文提及的影印本為底本,具體查證結果如表2:
筆者按,殘存《大典》中曾出現(xiàn)過《契丹志》、《契丹誌》、《契丹國誌》,其實均為《契丹國志》。經(jīng)過逐條對照,殘存《大典》中于此三者相關的史料無一例外,均出自《契丹國志》,說明殘存《大典》所征引的該部分史料其實就來自于《契丹國志》。另外,查閱檢索宋代及以后的藝文志、經(jīng)籍志,及后世目錄學書籍,如:《宋代書目考》、《四庫提要辯證》等,僅有《契丹國志》的記載,亦未發(fā)現(xiàn)存在名為《契丹志》和《契丹誌》的書籍。因而,我們大概認為:殘存《大典》中提及的《契丹志》和《契丹誌》很有可能就不存在,這一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抄錄時的訛誤或者不同抄錄者對書籍的提名叫法存在差異而造成。
注釋:
①(元)脫脫:《遼史》(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3頁
②(宋)葉隆禮:《契丹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2頁
參考文獻:
[1](宋)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4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永樂大典(第119冊,卷之一萬三千一百三十五)[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4]吳漫.明代前期宋史研究考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作者簡介:李永翔(1991-),男,漢族,寧夏中衛(wèi)人,北方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從事宋代文學研究和文學思想史研究;郭艷華(1978-),女,回族,寧夏賀蘭人,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宋代文學和文學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