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漁
兩千多年前,一個人在河岸邊嘆了口氣。他不如儒家先賢孔子,站在岸邊大聲喊道:逝者如斯夫。在他現(xiàn)在的情況下,一個字都喊不出來。
他愁,這抹愁容來源于他的主張,更來自天下人對他的誤解和不支持。他對統(tǒng)治者的要求是:以德服人,民心所歸,天下一統(tǒng)。
德不是矛盾的關(guān)鍵,而是他要求禮法并用,對于大部分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人說,這可是大事,明顯是新一代大儒推翻了部分自己前人立下的仁愛基礎(chǔ),在德化之時加入了法的觀念,當所有人用奇怪的眼神看著他的時候,他毅然決定了這個事情。
內(nèi)憂外患的環(huán)境堅定的告訴他,大家都在渴望結(jié)束列國紛爭,迎來大一統(tǒng)的時代。汲取百家經(jīng)驗,破除純粹的儒家信條,這是正確的,如果不做這樣的改變,儒就是儒,無法真正為帝王佐相。仁愛兼濟天下,雖然表面不說,君王心里那點事他倒看得明白,如果沒有霸道的王法,也自然不會有安定的天下。所謂百家爭鳴除非成為當權(quán)者,政治工具,否則就僅僅是一張紙。
他瞇了瞇眼睛,小小的瞳孔里看穿了人性本惡,一切善念來源于教化和不甘。這不能說是錯,因為沒有一個人逃得開惡的譴責,主張“人性本善”的先賢是,他的老師也是,凡人更無法逃脫其中。惡來源于人心,所以需要后天的教條束縛,這樣的規(guī)則也必須由人來制定。我們無法透過事實的本質(zhì)去探究人性的最終結(jié)果,而他想,用他一生的努力去定奪,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況且,也只能靠自己,不能仰賴天,他知道天道都是有規(guī)律的,既然人都知曉農(nóng)時季節(jié),知曉什么時候會日出日落,為什么要聽天由命,求神拜佛?他不信天,他信自己,就算卑躬屈膝,被后人恥笑,他也愿意爬上政壇,不為名利和權(quán)力,而是證明自己,他的選擇。
他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歷史證明他沒有錯,也只有這樣做,儒家才能像我們今天認知的偉大?!叭f世師表”牌匾之下,我們記住了孔孟,但未必能正視荀子,這位戰(zhàn)國最后一名大儒,這位儒家歷史上有名的“怪胎”。他一生所主張法令之學(xué)、帝王之術(shù),世人道一聲他是“儒法雙修”,而他并非出身于儒家或法家,他的老師是墨家宋子,他也未料想自己的徒弟韓非是法家大能,為秦國吞并六國實現(xiàn)富國強兵理念,李斯則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秦帝王之相。這些,在他站在河邊之時,都是未曾企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