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晉饒?陳錢
摘要:兩千多年來,《道德經(jīng)》以其獨(dú)有的語言和文化魅力,受到國內(nèi)外眾多學(xué)者的青睞,其譯本數(shù)量僅次《圣經(jīng)》。本文從操縱理論著手,簡要分析理雅各《道德經(jīng)》英譯本。
關(guān)鍵詞:理雅各;《道德經(jīng)》;操縱理論
1985年,英國當(dāng)代翻譯理論家赫曼斯指出:“所有翻譯都意味著為了某種目的對原文文本進(jìn)行某種程度的操縱”。后來勒菲弗爾提出“改寫”,強(qiáng)調(diào)“意識(shí)形態(tài)”、“詩學(xué)”、“贊助人”對翻譯行為的操縱作用。本文即簡要論述理雅各是如何“改寫”原著,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又是如何保留了原著的風(fēng)貌。
一、意識(shí)形態(tài)對譯者的操縱
該譯本帶有濃烈的基督教色彩,因?yàn)榛浇虒ξ鞣轿幕挠绊懜畹俟?;且理雅各的翻譯目的在于了解中華民族文化,順利傳教,所以他傾向于尋找《道德經(jīng)》與《圣經(jīng)》兩者的相似之處。如:
《道德經(jīng)》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p>
譯:I do not know whose son it is.It might appear to have been before God.
中文沒有God(神)這一概念,此處將“象帝”譯為God,帶有濃烈的基督教意味。這既是由于譯者自身深受基督教教義影響,也表現(xiàn)出理雅各極力想將《道德經(jīng)》與西方文化結(jié)合起來。
二、詩學(xué)觀對理雅各《道德經(jīng)》譯本的操縱
《道德經(jīng)》的修辭比比皆是,而理雅各通過各種形式和翻譯策略,盡可能保留著原文的表現(xiàn)風(fēng)格,保存其詩意。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譯:
The government that seems the most unwise,
Often goodness to the people best supplies;
That which is meddling,touching everything,
Will work but ill,and disappointment bring.
原文的“悶悶”、“淳淳”、“察察”、“缺缺”四個(gè)疊詞,英語中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單詞。而理雅各則通過尾韻的形式,彌補(bǔ)了譯文中無疊詞所造成的修辭流失這一大缺憾,從而使得譯文讀來朗朗上口,亦有原文的詩意。
三、譯者對文化移植的操縱
“翻譯永遠(yuǎn)不會(huì)發(fā)生在真空中,它總是發(fā)生在一個(gè)連續(xù)體里,譯者受到各種文本內(nèi)外制約因素影響?!弊g者操縱譯本,而這種操縱有可能是積極有效的,也有可能是妥協(xié)處理。下面,結(jié)合理雅各《道德經(jīng)》譯本具體例子分析譯者對文化移植的操縱。
(一)添加評(píng)論及注釋
十九世紀(jì)中下葉處于將中國文化傳播到西方的早期,西方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所以理雅各在翻譯中添加了大量注釋。如: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譯:
Colours five hues from the eyes their sight will take;
Musics five notes the ears as deaf can make;
The flavours five deprive the mouth of taste;
譯者注釋:“五色指黑、紅、綠或藍(lán)、白、黃;五音指中國音樂調(diào)式,即宮、商、角、徽、羽,同于西方的G、A、B、D、E調(diào);五味指酸、甜、苦、辣、咸?!?/p>
(二)對核心特色詞匯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
《道德經(jīng)》中“道”出現(xiàn)74次,內(nèi)涵豐富多變,難以找到對等的英文單詞。理雅各將其譯為“Tao”,既統(tǒng)一了“道”這個(gè)概念,保留了它的內(nèi)涵,又將這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傳到西方。
(三)對內(nèi)涵豐富且適用性廣的詞匯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
《道德經(jīng)》通篇談及“無為”,譯者將其具體化,便于譯入語讀者理解。如:
第十章:“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譯:In loving the people and ruling the state,cannot he proceed without any (purpose of) action?
理雅各將“無為”具象化,不同情境選擇不同詞句,譯文流暢自然,最大化地實(shí)現(xiàn)了跨文化交流,避免發(fā)生讀者因生澀難懂而讀不下去的情況。
四、總結(jié)
理雅各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思想在譯文中有所體現(xiàn);在詩學(xué)觀念的影響下,譯者巧妙展現(xiàn)其詩意;在文化移植上,譯者兼用多種翻譯策略,清晰地闡釋了著作所涉及的中國文化。譯者將這部著作的風(fēng)貌大多用另一門語言呈現(xiàn)出來,為早期中西方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
參考文獻(xiàn):
[1]王輝.理雅各與中國經(jīng)典[J].中國翻譯,2003.3.(2).
[2]楊柳.翻譯的詩學(xué)變臉[J].中國翻譯,2009(6).
作者簡介:廖晉饒(1993),女,漢族,重慶市人,翻譯碩士在讀。單位:西南石油大學(xué),英語筆譯專業(yè),研究方向:英漢翻譯;陳錢(1993),女,漢族,四川人,翻譯碩士在讀。單位:西南石油大學(xué),英語筆譯專業(yè),研究方向:英漢翻譯。
北方文學(xué)·上旬2017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