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明,孟令偉(.濟南市健康教育所,濟南市醫(yī)學會,山東 濟南 5000;.濟南市中心醫(yī)院,山東 濟南 50000)
改良式自體脂肪移植隆乳的臨床效果
初明1,孟令偉2
(1.濟南市健康教育所,濟南市醫(yī)學會,山東 濟南 250001;2.濟南市中心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目的觀察改良式自體脂肪移植隆乳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作者參與診治的自體乳房隆胸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7,采用傳統(tǒng)式自體脂肪隆胸)和試驗組(n=27,采用改良式自體脂肪隆胸),比較兩組脂肪存活率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結果試驗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的脂肪存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試驗組與對照組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式自體乳房移植隆胸可顯著提高移植后脂肪的存活率,值得臨床優(yōu)先選擇和積極推廣。
隆乳;改良式自體脂肪移植;臨床效果
隨著醫(yī)學科技和整形手術的不斷發(fā)展,隆胸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由于注射PAAG(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會導致嚴重遠期并發(fā)癥,且存在致癌的危險,所以目前已成為臨床禁用品。硅膠假體隆胸又會導致嚴重的包膜痙攣硬化等一系列并發(fā)癥,臨床使用受到限定。自體脂肪組織屬于軟組織充填物之一,其可顯著改善乳房外形,輔助乳房重建,且術后乳房會表現出逼真的形態(tài)和自然的手感,無明顯瘢痕。但遠期脂肪存活率卻是臨床實施自體脂肪移植術不得不考慮的焦點性問題,其亦是亟待解決的難點所在。本文選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自體乳房隆胸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作者參與診治的自體乳房隆胸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7)和試驗組(n=27)。對照組患者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8.6±2.4)歲。其中兩側乳房不對稱3例,哺乳后乳房萎縮小乳癥12例,先天性乳房發(fā)育不良4例,小乳癥伴隨輕度乳房下垂8例;試驗組患者年齡24-39歲,平均年齡(29.4±2.3)歲。其中兩側乳房不對稱2例,哺乳后乳房萎縮小乳癥10例,先天性乳房發(fā)育不良6例,小乳癥伴隨輕度乳房下垂9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的差異性,未見組間出現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可以進行對比。
1.2 方 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式自體脂肪隆胸:將腹脹液注入腹部及大腿外側,將20mL空針和具有多個小側端口的直接為3cm的抽脂針連接好,將脂肪快速抽吸出來,得到的脂肪表現出顆粒狀態(tài);采用生理鹽水對進行,靜置一段時間后將脂肪層下方的液體排出,以乳房實際需要的注射量為依據,按照多隧道、多點、多平面的方式一邊注射一邊退,確保受植區(qū)內脂肪顆粒保持串珠樣。試驗組采用改良式自體脂肪隆胸:脂肪來源及抽脂容器與對照組相同,要求在低負壓下將脂肪緩慢抽吸出來,確保脂肪盡量保持微團塊狀或微條索狀;經過直接靜置后將脂肪層下方的液體部分排出,每次進行注射移植操作時,需要對乳房受區(qū)進行預制移植腔隙處理,借助局部腫脹浸潤液膨脹各層次組織,進行無創(chuàng)分離操作,以雙乳需要的具體注射量,在預制腔隙內按照多點、多平面、單點微量、多隧道、低阻力下一邊退針一邊注射,確保受植床內均勻定植呈現微團塊狀或微條索狀脂肪。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時對患者脂肪存活率進行觀察和比較,脂肪存活率的計算方法是術后乳房體積與術前乳房體積之差同乳房脂肪注射量的百分比;同時對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進行嚴密觀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對得到的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脂肪存活率以(s±)加以描述,對比行t 檢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加以描述,對比行χ2檢驗,若P <0.05,則證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術后3個月、6個月的脂肪存活率進行比較
對照組術后3個月、6個月的脂肪存活率均明顯低于試驗組,組間差異顯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表 1 兩組術后3個月、6個月的脂肪存活率進行比較
2.2 對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組間并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數據見表2。
表 2 對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比較[n(%)]
乳房可充分展現出女性獨特的魅力,其亦是女性最為重要的一項特征。近年來廣大女性對體形美的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使得隆胸患者的數量顯著增加。傳統(tǒng)硅膠假體隆胸術、PAGG隆胸存在的缺陷限制了其臨床應用,目前積極探索安全科學、理想化的隆胸術和隆胸材料已經成為了隆胸術發(fā)展的關鍵點[2]。
傳統(tǒng)式自體脂肪隆胸因為脂肪存活率不高,患者往往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臨床限制性較大。相比于傳統(tǒng)式自體脂肪隆胸,改良式自體脂肪移植隆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采取了改進措施:①通過單個側端口脂肪針及低負壓下將腹部脂肪和雙大腿脂肪進行抽吸,可使脂肪細胞的完成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持,防止損傷脂肪細胞[3];②靜置法處理獲取的脂肪組織,無需進行反復清洗和離心處理,可維持移植脂肪細胞的完整性,降低感染發(fā)生率和損傷程度,防止移植脂肪顆粒中發(fā)生脂肪干細胞大量減少的現象;使移植后脂肪細胞血管化進程明顯加速,提高脂肪細胞存活率[4];③開始注射前進行預制腔隙處理,可使脂肪和周圍組織的接觸面積明顯增大,對促進血管新生和營養(yǎng)供應十分有利[5];而且隆胸注射前首先予以局部腫脹浸潤受區(qū)處理,可實現各層次組織的無創(chuàng)分離操作,確保移植脂肪更容易分布均勻、自行彌散,且不會出現較大塊的脂肪結節(jié)情況,使接觸面積明顯增大,維持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使血管化進程明顯縮短,促使脂肪實現良好的吸收,盡最大可能降低脂肪壞死、液化的危險,并對受區(qū)進行預擴張。④注射過程中,按照皮下組織層-乳腺后間隙-胸大肌淺層-胸大肌后間隙的順序進行注射,相比于皮下注射,注射至肌肉淺面可顯著提高脂肪存活率;注射至胸大肌層可使胸壁厚度明顯增加,使隆胸效果達到顯著性提高。且經過上述改良操作,有利于明顯提高術后遠期脂肪細胞存活率[6]。與傳統(tǒng)式自體脂肪隆乳比較,改良式脂肪隆乳可進一步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且選擇改良式自體脂肪隆乳,可取得較好的乳房豐滿程度、形態(tài)大小和手感。但因為病例樣本數比較少,且研究時間短,接受手術的患者多為年輕女性,治療效果比較理想,分析可能是因為年輕女性具有較好的胸部血液循環(huán),恢復時間快。因此,后期需要加大研究樣本數量,以便對改良式自體乳房移植隆胸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判斷[7]。
本次研究中,試驗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脂肪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 >0.05)??勺C明改良式自體乳房移植隆胸可顯著提高移植后脂肪的存活率,值得臨床優(yōu)先選擇和積極推廣。
[1] 馬昕,王雪麗,談希等.改良式自體脂肪移植隆乳的臨床效果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7,26(2):101-106.
[2] 劉萍,劉毅,李霞等.自體脂肪注射移植隆乳術的技巧與遠期效果[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6,27(8):449-451.
[3] 王彥玲,孫建,李冬等.自體脂肪移植隆乳術的臨床療效觀察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6):769-770.
[4] 陳海良,江利娟,樊建云等.自體脂肪顆粒移植在整形外科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療美容,2016,6(11):7-9.
[5] 孫建,王彥玲,于泊等.自體脂肪顆粒移植術在微創(chuàng)整形外科領域的應用[J].河北醫(yī)學,2016,22(10):1610-1612.
[6] 尹康,趙利平,吳國平等.不同方法純化自體脂肪顆粒移植隆乳術療效對比[J].重慶醫(yī)學,2016,45(27):3811-3813.
[7] 王志強,曹余亮,劉德全等.改進的Body-jet 水動力輔助脂肪提純系統(tǒng)在自體脂肪移植隆乳術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4,25(2):80-82.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ed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for breast augmentation
CHU Ming1,MENG Ling-wei2
1.Jinan City Health Education Institute, Jinan Medical Association,Shandong Province,250001,China ;2.Jinan central hospital,Shandong Province,250000,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for breast augmentation. Methods Fifty-four patients with autologous breast augment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6.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27, traditional autologous fat breast augmentation) and experimental group (N = 27, modifed self-fat breast augmentation),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fat survival rat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Modifed autologous breast transplantation breast augmentation can signif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after transplantation, worthy of clinical priority and actively promote.
Breast augmentation; Modifed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effect
10.19593/j.issn.2095-0721.2017.0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