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劍鋒
[摘 要] 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需要獨辟蹊徑,而在語文教學中善于“反彈琵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從研讀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解文章的主體思想等方面嘗試使用“反彈琵琶”,學生更善于分析問題,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關 鍵 詞] “反彈琵琶”;學習興趣;開放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5-0173-01
新課改體系中學習的主體變?yōu)閷W生,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積極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不斷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探究類學生,是語文教師一項重要的任務。為此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通過“反彈琵琶”教學嘗試,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激發(fā)他們深入探究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研讀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反彈琵琶”
細節(jié)決定成敗,可見細節(jié)的重要性。一篇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也許是點亮文章精彩之處,也許是展現人物動人之處,也許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要重視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努力挖掘這些看似微乎其微但實際上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細節(jié)描寫,有利于我們很好地理解文章。
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寫林沖來到草料場安頓好自己的行李之后,把爐火用專用蓋子蓋好之后才外出。后來他買酒返回,發(fā)現住所被大雪壓塌了,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去尋找壓在房子下面的行李和物品,而是微探著身子進去,想看看爐火是否還著著,以免引起火災。這些細節(jié)反映出林沖的心細的一面,但還有沒有其他方面的深層含義呢?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從林沖的性格來分析他的這一系列細節(jié)。通過分析,我們得出了:他性格上有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一面。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安分守己地在草料場認真待下去,有朝一日能回家與他的妻子團聚。高俅等人之所以步步為營、不斷加害于他也正是他性格上的弱點所導致的。這就是我們“反彈琵琶”所得出的結論。
二、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反彈琵琶”
探究文章的結構層次類似于蓋樓前的圖紙設計工作。語文教材中所選的篇目是我們學習寫作的范文,認真研究文章的結構層次,模仿它們,對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大有裨益。在分析文章結果層次的過程中,始終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這樣安排結構層次,為什么不那樣安排呢?這樣安排結構層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是不是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所要表現的人物形象有關系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認真考慮的,這樣可以靈活掌握文章結構層次的安排,表現的角度不同,結構安排方面也有所不同。
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一篇說理性游記散文。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描寫褒禪山的景物,也沒有怎么寫游覽的地方,只是寫了褒禪山的來歷,然后寫了游褒禪山的后洞的情況。隨后筆鋒一轉,進行了說理——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就是這篇游記的基本結構層次,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原來作者把重點放在了說理上,也就是說游褒禪山是一個“引子”而已,說理部分才是文章的重點。那么我們試著把《游褒禪山記》這篇文章寫成一篇純游記類文章,結構安排如下:褒禪山的概況及其來歷,然后寫爬山途中的景物描寫,重點游覽了前洞、后洞的描寫,最后寫自己的體會或感受。通過兩篇文章結果層次的對比,我們感覺到王安石寫的文章比較深刻,道出了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問題。
三、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反彈琵琶”
主題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鑰匙。學習語文,最終的落腳點是抓住了文章主題思想,這才是讀懂了這篇文章。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課文的主體思想的時候,我給學生先樹立一個與原文相反的主題思想,讓學生分析辨別是否正確,是否與原文意思符合。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和分析。由于我事先給了一個主題思想,所以學生有話可說,有言可發(fā),在論辯中逐漸發(fā)現我事先所給的主體思想與原文的意思相差甚遠。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課文的真正主體思想。
例如,在學習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時,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主題——德拉與吉姆兩人的做法很不明智,他倆缺乏很好的溝通和交流,致使給對方買的禮物都成了無用的東西。學生從這一點入手分析,雖然他們兩人的好意落空了,但他們得到了“真愛”,這是什么東西也換不來的。而在現代物質充裕的社會中,物質追求是必要的,但精神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德拉與吉姆失去的是物質上的,但在精神上他們卻獲得了“豐收”,這也叫作“幸福”。
同時,在分析文章主題的時候,盡量讓學生用不同尋常的思維來看問題,這樣分析問題較深、看問題較透。例如,在學習《雨巷》時,我們到底把它看作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呢,還是愛情抒情詩呢?大家分成兩“派”,有支持是政治抒情詩的,有支持愛情抒情詩的,而答案只有在詩中找了。通過這樣的分析和研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更進一步加深,同時發(fā)散思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yǎng)。
概括地說,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善用、巧用“反彈琵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發(fā)散思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好處。重視“反彈琵琶”會讓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