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水秀
摘 要:為探討高職院校新生手機成癮傾向與自尊、人際關系困擾的關系,為高職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jù),文章采用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自尊量表和人際關系診斷量表,對江西省兩所高職院校隨機抽取的600名新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新生手機成癮傾向與自尊、人際關系困擾密切相關。
關鍵詞:高職院校;手機成癮傾向;自尊;人際關系困擾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智能手機的便攜性和多功能特性使手機逐步超越電腦成為人們常用的娛樂學習工具。大學生通過手機能夠便捷地進行人際交往、學習以及休閑娛樂活動。但該研究同時指出,七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手機不在身邊會感到不安、孤單和失落;并且部分學生利用智能手機的上網功能瀏覽網絡色情網站、參與賭博等,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手機成癮傾向指的是個體由于某種原因對手機不恰當、過度使用導致手機使用行為失控,從而阻礙心理、社會功能正常發(fā)揮。由于手機的便攜性,手機成癮個體已經超過電腦網絡成癮個體的數(shù)目,因此而成為大學生成癮行為中最嚴重的偏差行為。
高職院校大學生存在專業(yè)技能學習任務重、就業(yè)壓力大等現(xiàn)狀,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說,經過高考后假期的放松,再投入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很容易通過手機排解壓力,其手機成癮傾向狀況更值得關注。
以往研究表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尊水平較一般大學生高,而自尊是個體適應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心理機制,它能緩解焦慮,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起保護性作用,并且能夠減少個體的成癮行為。大學新生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xiàn)人際關系困擾的個體在融入群體的過程中常體驗到焦慮甚至恐懼情緒,而手機成癮能夠避免個體現(xiàn)實社交時的焦慮,進一步惡化個體的人際關系。
為探討高職院校新生手機成癮傾向與自尊、人際關系困擾的關系,筆者于2016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江西省2所高職院校的600名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經統(tǒng)計,結果報告如下。
二、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江西省2所高職院校大一新生為被試,共發(fā)放問卷6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實得有效問卷560份,有效率為93.33%。其中,男生265人(47.32%),女生295人(52.68%);城鎮(zhèn)學生369人(65.89%),農村學生191人(34.11%);年齡范圍為17~24歲,平均年齡為(20.67±1.65)歲。
2.研究工具
(1)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該量表由熊婕和周宗奎等人編制,共16道題目,采用5點計分,從“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分數(shù)越高,表示個體的手機成癮傾向越明顯。得分達到48分即被界定為手機成癮者。問卷包括4個維度,分別是戒斷癥狀、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心境改變。本研究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813~0.872,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853。
(2)自尊量表(SES)。該量表由Rosenberg編制,共10個項目,采用4點計分,從“1=非常不符合我”到“4=非常符合我”,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自尊水平越高。該量表在中國被試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915。
(3)人際關系診斷量表。該量表由鄭日昌等人編制,共28個項目,用于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進行測量。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分別是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和異性交往困擾。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36。
3.程序和數(shù)據(jù)處理
以班級為單位,由兩名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使用統(tǒng)一問卷進行團體測試。問卷結果采用SPSS16.0軟件錄入并分析數(shù)據(jù)。
三、結果
1.高職院校新生手機成癮傾向現(xiàn)狀及得分情況
高職院校新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為(39.03±10.12)分,4個因子得分分別為戒斷癥狀(16.15±6.83)分、突顯行為(8.43±2.54)分、社交撫慰(6.54±3.66)分、心境改變(7.85±4.63)分。其中,手機成癮傾向總分超過48分的新生有168人,即手機成癮高傾向者,占總被試人數(shù)的30%。男生手機成癮傾向得分(40.37±10.43)分明顯高于女生(36.91±11.21)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12,P<0.01);城鎮(zhèn)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得分(35.13±7.91)分明顯低于農村大學生(42.49±10.91)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83,P<0.01)。
2.高職院校新生自尊和人際關系困擾得分情況(表1)
高職院校自尊總平均分為(33.27±4.89)分;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異性交往困擾和人際關系困擾總平均分分別為(2.33±1.48)分、(2.57±1.64)分、(2.04±1.96)分、(2.81±1.16)分和(8.66±3.95)分。
不同性別高職院校新生比較,女生異性交往困擾和人際關系困擾總平均分均高于男生,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居住地高職院校新生比較,城鎮(zhèn)大學生自尊總平均分高于農村大學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31,P<0.01)。
3.高職院校新生手機成癮傾向與自尊、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性調查(表2)
為考察手機成癮傾向與自尊、人際關系困擾之間的關系,我們對三者進行相關分析。由表2可知,高職院校新生手機成癮傾向與自尊呈顯著負相關(r=-0.149,P<0.01);手機成癮傾向與人際交往困擾呈顯著正相關(r=0.349,P<0.01);自尊與人際交往困擾呈顯著負相關(r=-0.192,P<0.01)。
四、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高職院校手機成癮高傾向者,占總被試人數(shù)的30%,高于2009~2014年中國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平均檢出率23.9%。這一現(xiàn)象與研究預期結果相同。高職院校大學生往往要承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高度期望,加之職業(yè)技能課程的繁重壓力,個體很容易采取簡單、能迅速得到滿足的方式來自我解壓,手機的便攜性和娛樂性能夠讓個體擺脫現(xiàn)實的學業(yè)及人際壓力,從而消除自身的焦慮情緒。
本次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手機成癮傾向得分存在顯著差異,這與Li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女生具有較強的意志控制力,能夠較好地緩解生活壓力事件對成癮行為的影響。同時,本調查還顯示,農村大學生的手機成癮傾向得分要顯著高于城鎮(zhèn)大學生,而自尊得分卻低于城鎮(zhèn)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認為自己所學專業(yè)沒有前景,自尊感偏低,面對學業(yè)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表現(xiàn)為更高的手機成癮傾向。
調查顯示,高職院校男生的人際交往困擾得分要顯著低于女生,這與預期結果不一致。男生具有強烈的男性化特質,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主觀、樂觀、外向、豪放等特質對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男生能夠更好地應對人際關系中的各種壓力,進而較少出現(xiàn)的人際困擾。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手機成癮傾向與自尊和人際關系困擾及其4個維度均呈顯著相關,提示高自尊的個體能夠積極利用自身資源緩沖焦慮;而低自尊者的自尊資源較少,缺乏有效的自我保護策略,從而具有更多的消極情緒。個體在追求心理平衡,擺脫消極情緒時,會傾向于采用一種固定行為并達到成癮水平。
人際交往困擾是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Sara等人研究指出,手機通信使用具有空間距離性,手機上網具有隱匿性和虛擬性,這些特性使得存在人際交往困擾的個體尋到交往、解除孤獨的渠道,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無法融入現(xiàn)實社交群體。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應關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還應積極培養(yǎng)孩子積極的心理品質,給予孩子應對壓力的信心。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學校應積極通過開展講座宣講、戶外團體輔導以及課堂教學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和自尊水平,并融入人際關系、情感教育,以預防新生手機成癮傾向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杜 剛,徐 瑩,趙 馨,等.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與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2).
[2]祁 秦,黃志偉,陳 燕,等.高職學生人際關系和自尊現(xiàn)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11).
[3]冉 威.大學生無聊感、手機成癮與人際關系的關系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4]韓 雪.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影響因素和內觀認知療法的干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5]全開鳳.高職新生手機依賴現(xiàn)狀及心理成因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6]杜立操,熊少青.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及干預對策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