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鋒
[摘要] 目的 對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究分析。 方法 抽選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26例(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作為觀察對象,上述患者均接受放射CT血管造影對疾病進行檢查與診斷,分別開展1mm重建與3mm重建,對鈣化斑塊與小鈣化斑塊的檢出情況及準確率進行比較。 結(jié)果 1mm重建組中的冠狀動脈鈣化斑塊檢出22個,其中包括19個冠狀動脈小鈣化斑塊,敏感性均為100.00%;3mm組患者中冠狀動脈鈣化斑塊與小鈣化斑塊分別檢出19個與11個,敏感性分別為73.08%與68.42%。 結(jié)論 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臨床價值較高,不同重建層厚在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方面亦有差異存在。
[關(guān)鍵詞] 放射CT;血管造影;冠狀動脈疾??;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13-13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radiographic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nd to carry out exploratory analysis. Methods 26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1999 to December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adiographic CT angiography to examine and diagnose the disease.Reconstruction and 3mm reconstruction,calcification plaque and small calcification plaque detection and accuracy were carried on and compared. Results 22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plaques were detected in the 1mm reconstructed group,including 19 small coronary calculi with 100.00% sensitivity.Coronary calcification and small calcified plaques in 3mm group 19 and 13 were detected,the sensitivity was 73.08% and 68.4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Radiologic CT angiography has a high clinical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hickness of different reconstructed layers in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Key words] Radiation CT;Angiography;Coronary artery disease;Diagnosis
在臨床心血管疾病當中,冠狀動脈疾病的發(fā)病概率極高,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在冠狀動脈疾病類型中最為常見[1]。該病存在復合糖類聚集現(xiàn)象,受累動脈內(nèi)膜中沉著類脂質(zhì),組織有纖維鈣化及沉著等情況均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主要特征。冠狀動脈造影是臨床中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行診斷較為常用的方式,該診斷措施在心導管檢查術(shù)當中屬于使用概率較高的方式,可以對疾病的診斷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jù)。但是患者在接受冠狀動脈造影的過程當中極易發(fā)生心肌梗死與心律不齊以及冠脈離斷等并發(fā)癥,嚴重時可對其生命安全構(gòu)成威脅[2];此外該項診斷方式屬于有創(chuàng)性操作,且診斷的價格較高,患者對其難以接受,在臨床中通常用于存在嚴重指征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將疾病診斷的難度提升。放射CT近年來伴隨醫(yī)學發(fā)展而逐漸廣泛應用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診斷與檢查中,具備掃描速度快及分辨率高等優(yōu)勢[3]。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患者26例,主要研究放射CT血管造影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應用價值,為今后臨床對該疾病進行診斷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檢查與治療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2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男15例,女11例,年齡51~80歲,平均(62.4±2.1)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16±0.35)年;心率為(47~95)次/min,平均(68.53±2.06)次/min。
入選標準:有胸悶、胸前區(qū)疼痛、胸痛等不適癥狀存在的患者;無法開展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患者;存在未確定原發(fā)性心肌病的患者;存在不典型心絞痛的患者;經(jīng)同位素心肌灌注檢查,發(fā)現(xiàn)有異常情況存在的患者;經(jīng)超聲運動負荷試驗后,結(jié)果為陽性的患者;置入冠狀動脈支架的患者。排除標準:存在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患者;有心律不齊或合并嚴重心肌疾病的患者;存在嚴重的心力衰竭的患者;高敏體質(zhì)或?qū)Φ鈩┐嬖谶^敏癥狀的患者;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呼吸功能受損或衰竭、凝血功能存在障礙以及有低血鉀等疾病存在的患者;無意愿納入至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選用由飛利浦公司所生產(chǎn)的64排128層螺旋CT為患者進行檢查工作,將掃描參數(shù)調(diào)整為120千伏與450 ~ 500mAs,將其螺距調(diào)節(jié)為0.5mm,準值為0.625mm,此外利用冠狀動脈鈣化斑塊分析軟件以及圖像工作站進行診斷。開展檢查操作之前叮囑患者開展呼吸訓練。取維拉帕米為存在心率較快癥狀的患者進行減緩心率的治療,以此將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發(fā)生風險的概率將至最低。在掃描的過程中應當叮囑患者屏息,將掃描的起點定為氣管突隆處,直至心臟膈位置將掃描操作停止(掃描范圍為氣管突隆處至心臟膈),在掃描的過程中應當將心電信息進行詳細的記錄[4]。
在130Hu區(qū)域值范疇當中,鈣化灶被多個相鄰像素CT值檢出,且均在圖像軟件當中保存,若鈣化斑塊在130Hu值以上,顏色可直接轉(zhuǎn)變?yōu)榉凵?。若在檢測的過程當中有偽影出現(xiàn),應當將偽影與鈣化斑塊有效的區(qū)分,同時應當對窗寬及窗位等進行有效的調(diào)節(jié),以此將誤差減小,同時可以放大局部,以確??梢詫⑵鋵Ρ扔谠紙D像[5]。所有患者檢查后的數(shù)據(jù)均通過兩種方法重建進行分析,分別為1mm重建與3mm重建,其中1mm重建即為每層間隔的距離均為1毫米,且每層厚度均為1mm;3mm重建則為每層以3mm為間隔距離,且厚度亦為3mm[6]。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tǒng)計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價值,對1mm重建與3mm重建的檢出情況以及敏感性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均經(jīng)過SPSS19.0版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對患者檢查后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1mm重建檢出26個鈣化斑塊,小鈣化斑塊為19個;3mm重建組患者中檢出19個鈣化斑塊,其檢出率(敏感性)為73.08%,檢出小鈣化斑塊11個,其檢出率(敏感性)為57.89%,其中1mm重建組的鈣化斑塊與小鈣化斑塊檢出情況以及敏感性同3mm重建對比,均有明顯差異存在(均較3mm重建組高),P<0.05,見表1。
3 討論
冠狀動脈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近幾年來,冠狀動脈疾病的臨床發(fā)生概率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與質(zhì)量的提升以及生活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且該疾病的患病人群逐漸年輕化,加之疾病的病情較為隱匿,一定程度上提升疾病早期診斷的難度[7]。臨床主要通過手術(shù)與保守藥物治療等方式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治療,但是臨床中患有該疾病的患者均為中老年人,使得其臨床治療的難度提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冠狀動脈疾病中最為典型的癥狀[8]。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年齡在40歲以下,預測其患有冠心病的概率為50%,提示冠狀動脈當中有鈣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即可誘發(fā)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9]。疾病的診斷對臨床治療效果有直接影響存在,及時有效的診斷不僅可以明確病情,而且有利于臨床盡早針對疾病情況、要求及患者的具體狀況等開展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將疾病對其生存質(zhì)量及身體健康等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減輕[10]。診斷該類疾病時,應當對患者冠狀動脈鈣化的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對鈣化斑塊的面積以及數(shù)量等進行詳細掌握,同時應當對血管狹窄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以確保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11]。由此可見,將冠狀動脈鈣化斑塊的檢出概率提升,明確血管狹窄的程度對冠狀動脈疾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冠狀動脈造影是以往臨床中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診斷的傳統(tǒng)措施,該項診斷措施可以將疾病大量可靠的信息反饋給醫(yī)務人員,但是存在操作步驟繁瑣以及診斷費用高昂等缺陷,且具有較多的并發(fā)癥,使得其臨床應用受限[12]。冠狀動脈成像必須具備較高的時間與空間分辨率,對其時間分辨率與掃描的范圍進行科學有效的控制,將其成像的質(zhì)量提升并對診斷可靠性進行改善[13]。CT血管造影相比于傳統(tǒng)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掃描速度快,且具有造影范圍大與診斷率高、使用簡便、診斷費用低廉等優(yōu)勢,逐漸成為臨床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診斷的有效性較高及常用的方式。
伴隨著醫(yī)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CT血管造影技術(shù)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中,且逐漸成熟,將臨床對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難度降低[14]。且在為患者開展CT血管造影檢查的過程中,僅需要屏息一次即可形成多個與患者心臟情況有關(guān)的成像。且對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CT掃描可以將出現(xiàn)運動偽影的情況避免,且可以將存在心率失?;颊叩男呐K成像完成,對存在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是否有粥樣硬化的情況進行有效掌握,同時可明確患者冠狀動脈血管的情況,了解鈣化斑塊具體的數(shù)量[15]。除此之外,使用CT血管造影技術(shù)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診斷還具備掃描速度快、無損傷以及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
對冠狀動脈鈣化斑塊通過CT血管造影進行檢測與診斷的過程中,層厚及層間隔均可對其檢測的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為此應當采取多種層厚,對不同的層厚數(shù)據(jù)與層間隔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以此保證CT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在檢查冠狀動脈鈣化斑塊的過程中應當由持續(xù)性容積開始掃描,隨后通過層厚與重疊的方式開展重建,與此同時應當結(jié)合具體情況完善相關(guān)操作。本次研究中主要以0.625mm與0.75mm為層厚的方式,50.00%的重疊為其重建的手段。不僅將分辨率提升,而且可將疾病漏診的概率降低。但是臨床檢查人員應當對重疊的方式進行合理的選擇。若出現(xiàn)重疊數(shù)過高,則可對處理的速度產(chǎn)生影響,使其檢測速度下降。因此臨床工作人員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開展CT血管造影檢查的過程當中,應當將具體要求與患者實際的情況相結(jié)合,合理選取重疊的方式,以此提升疾病診斷的準確性。
本次研究當中,通過觀察部分在本院接受CT血管造影檢查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根據(jù)數(shù)據(jù)重建將其分為1mm重建組與3mm重建組,對其層厚進行重建,以此將縱向分辨率提升,將溶劑效應減輕,同時有利于提升較小斑塊的檢出率。除此之外,間隔越窄及檢測的效果越佳。研究當中,1mm重建組的鈣化斑塊檢出敏感性與小鈣化斑塊檢出敏感性均為100.00%,均明顯較3mm重建組高,P<0.05。提示在1mm層厚圖像當中,鈣化斑塊與小鈣化斑塊的檢出率相對較高,且其診斷的敏感性與準確率等相對提升。
總而言之,CT血管造影是臨床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診斷較為有效的方法,可以將小鈣化斑塊準確的檢出,同時可確定鈣化斑塊的具體數(shù)量,在臨床應用中的意義重大。該項診斷措施可以將科學、可靠的數(shù)據(jù)信息提供給臨床醫(yī)務人員,對疾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為此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在今后臨床中廣泛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1] 喻文,羅紅敏.采用CT血管造影篩查高危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疾病對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影響:FACTOR-64隨機對照臨床試驗[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5,27(3):240-240.
[2] 李永忠.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與平板運動試驗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5,23(2):145-146.
[3] 盧剛,呂方方,張泉,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心病的臨床比較[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5,36(3):76-78.
[4] 王曉泉,李躍華,張佳胤,等.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評價冠狀動脈彈性的臨床研究[J].疑難病雜志,2016,15(4):331-334.
[5] Thomas DM,Branch KR,Cury RC.PROMISE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Precise and Accurat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Southern Medical Journal,2016,109(4):242-247.
[6] Shammakhi AA,Sun Z.A Systematic Review of Image Quality,Diagnostic Value and Radiation Dose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Using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Compared to 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Health Informatics,2015,5(1):13146-13153.
[7] N?rgaard BL,Gaur S,Leipsic J,et al.Influence of Coronary Calcification on the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T Angiography Derived FFR in CoronaryArtery Disease :A Substudy of the NXT Trial[J].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15,8(9):1045-1055.
[8] 史金雁,王巧紅,柴云花.心理護理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6,30(21):2677-2679.
[9] 楊俊杰,陳韻岱.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在指導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5,23(6):341-343.
[10] 曹阿丹,郭海燕,武樂樂,等.雙源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診斷冠狀動脈起源變異臨床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6,30(5):467-469.
[11] 曹阿丹,郭海燕,牛玉軍,等.雙源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診斷冠狀動脈-肺動脈瘺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6,30(9):920-922.
[12] 李外瓊,謝永芳,董路兵,等.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在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shù)后隨訪中的應用價值[J].重慶醫(yī)學,2016,45(25):3551-3553.
[13] Wang C,Cheng G,Duanmu Y,et al.Correlation of coronary plaque characteristics and obstructive stenosi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by coronary CT angiography[J].Cardiovascular Diagnosis & Therapy,2015,5(6):435.
[14] Mostafavi L,Marfori W,Arellano C,et al.Preval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valuated by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in women with mammographically detected breast arterial calcifications[J].Plos One,2015,10(4):e0122289.
[15] 李小明,浦江,董宏宇.低管電壓和低濃度對比劑容積CT血管造影檢查在冠狀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6,13(3):57-60.
(收稿日期: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