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英
[摘 要]幼兒園的區(qū)角游戲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活動,它蘊藏著發(fā)展的需求和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而材料是開展區(qū)角游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建構知識的依托,幼兒就是在不斷的主動的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取信息積累經驗從而獲得發(fā)展,它是促進幼兒發(fā)展的載體和開展區(qū)域活動的重要保證。豐富而適宜的材料,能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更好的活動的條件和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幼兒在操作材料過程中,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關鍵詞]區(qū)角游戲;材料;豐富;適宜
好的區(qū)角游戲材料的投放,就如同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更像是一位不說話的教師,其特殊的、潛在的教育作用,對幼兒的發(fā)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目前幼兒園區(qū)角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存在很多不足。
一、操作材料貧乏不豐富,不利于調動幼兒的活動興趣和促進幼兒的發(fā)展、不能滿足幼兒自主選擇的需要
操作材料是幼兒學習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標顯性的、可見的實施媒介。而在實際操作活動中,貧乏、單調、式樣陳舊的操作材料,普遍地重復出現(xiàn)。
二、操作材料投放雜亂,幼兒無從下手。剛開始創(chuàng)建區(qū)角時,不知如何獲取材料,每天心急如焚
之后教師一味想著給孩子投放更多的材料,不斷收集。但久而久之,造成很多廢舊材料的堆砌,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如何充分利用處理這些多而雜的材料就成了老師讓老師犯愁一個問題。
三、操作材料的層次性和多功能性欠缺
有的區(qū)角中投放材料的種類和數(shù)量太多,幼兒看著眼花繚亂的材料,情緒浮躁,無目的地擺弄很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適于個別操作,不利于合作行為的產生。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教師對區(qū)角材料的價值缺少認識,指導計劃與反思缺乏針對性。首先是教師對材料的價值認識不夠,不經思考就任意投放,所以造成材料失去原本應有的價值。其次在計劃和指導方面,一是方案目標體系的層次性不明顯,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少發(fā)展性和延續(xù)性。二是教師區(qū)角活動計劃目標粗放,指導重點不明,觀察盲目,缺乏針對性。教師只有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認真鉆研、探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合理適宜投放材料,才能使區(qū)角活動真正發(fā)揮出特有的教育功能。
材料投放三適宜
適宜一:安全而低結構。
《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足以說明安全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區(qū)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是首選。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的清潔、消毒工作,絲毫不能懈怠,一件都不能落下。
其次,選擇材料時還應注意材料結構的適宜性,我們更多應選擇一些低結構的材料,因為低結構材料暗含著幼兒通過操作和使用能夠達到的適宜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它既暗含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又能引起幼兒的探究動機和興趣,具有極大的開放性、較廣的余地和多種組合的可能性。能引發(fā)幼兒用多種不同的路子進行研究探索,能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活動內容,能更多地體驗操作和交往的樂趣。
適宜二:豐富而有層次。
區(qū)角材料投放的豐富性,一指材料的多樣性,二指材料自身應具多種教育功能,能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從來源上來說,我們可以篩選一部分當?shù)靥赜凶匀毁Y源和安全的廢舊物品環(huán)保創(chuàng)新利用。這樣不僅能使幼兒通過操作獲得相關知識經驗,還能讓孩子學會勤儉,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更能讓幼兒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另外,我們也可以根據需求購買一些以保證材料的多樣。在投放上應根據幼兒興趣需求結合材料教育功能進行,讓材料經久耐用又能發(fā)揮出其最大價值。如卡片可以用來排序、也可以用來穿插,亦可用來數(shù)數(shù)、進行集合概念練習等。每樣材料的數(shù)目不一定和孩子的人數(shù)相等,但足以保證每位幼兒能充分操作。而豐富也并非越多越好,有時五花八門的材料易造成幼兒玩得分心,效果適得其反。
艾里克森指出:促進幼兒自主性和主動性的發(fā)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而區(qū)域活動材料投放的目標性和層次性是促進幼兒自主性發(fā)展的前提。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與孩子年齡特點和主題及活動目標的關系,材料與幼兒需求的關系,要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出若干個能夠與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使材料“細化”。教師根據對幼兒的活動觀察,按需投放并進行定期補充,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適宜三:科學而可操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發(fā)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過程?!彼越處煵粌H要提供可直接玩的成品和一些原始材料,也要為幼兒提供物化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半成品材料。特別在投放時應注意科學和可操作性。如對于益智區(qū)、操作區(qū)材料可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讓處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幼兒,按照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材料。而對于其他區(qū)角需通過教師的不斷觀察,在投放材料上時讓其挑戰(zhàn)性不斷的遞進科學投放各種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
以紙板為例,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動手能力上給幼兒進行細化分層科學設置,并將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物化在這些操作材料中,在材料處理上極具科學和操作性。如小班教師可以把牙簽按迷宮的圖形插到紙板上,幼兒按箭頭所指的方向進行迷宮探索。中班可以在紙板正中間用不干膠分開,竹簽上貼上紅色和綠色的小旗,幼兒扔骰子看誰先插滿;也可倒著拔回來。大班教師則把紙板制作成棋譜(圍棋、象棋、跳跳棋等)供幼兒玩棋類游戲。也可制作好背景圖和小動物圖片幼兒根據故事內容在紙板上演繹故事情節(jié)。
在材料投放的科學和操作性上,教師除了根據年齡特點在難易程度上層層遞進外,還應兼顧一個學期同一內容在不同時間段難度的層層遞進或是在同一時間段同一內容難易的層層遞進,應根據孩子實際需求隨時擴展和增加材料,這些都需要老師進行及時智慧地處理。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兒童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因此,教師只有通過對材料投放的不斷深入思考和踐行,才能讓材料真正成為孩子區(qū)角游戲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區(qū)域活動材料投放適宜性和有效性[J].教育探究,莊宏玲 2012.
[2]《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活動設計方法》王微麗主編 2016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