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jù)Haliday 和Hasan 的系統(tǒng)功能理論可知,銜接和連貫作為語篇的重要特征是語篇語言學研究的核心。“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 ”是美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華盛頓.歐文的經(jīng)典代表作之一,有著極高的語言研究價值,本文擬選擇高健的漢譯本來比對英漢語篇銜接手法的異同,并嘗試討論翻譯中如何轉(zhuǎn)換翻譯方法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關(guān)鍵詞:語篇銜接;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對比
1 研究背景
語篇語言學發(fā)展始于20 世紀60 年代,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七十多年間,語言學家們的成果不斷地推進語篇語言學的發(fā)展和進步。語篇銜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以Haliday、Hasan (1976)和Hoey 為代表的狹義語篇銜接學者強調(diào)語篇中各個成
分的語義關(guān)系和連接,而以Beaugrande 和Dressler 為代表的廣義語篇銜接論者認為,所有能夠?qū)⑵轮械谋韺诱Z言成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言都能夠稱其為銜接。廣義方法下的語篇銜接可分為語義銜接和結(jié)構(gòu)銜接,本文擬將語義銜接作為出發(fā)點,逐個分析,展開研究。Haliday 和Hasan 認為,語義銜接手段分為照應(yīng)、替代、省略、連接詞和詞匯銜接五大類。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英漢語言有著相同的銜接機制分類,在很多的銜接手法上也非常相似,盡管如此,英語和漢語作為不同的語種和其不同的表達思路,仍然導致了各種差異的存在,因此譯者必須對此引起重視,避免銜接障礙。華盛頓.歐文筆下作品以筆觸清新詼諧,思想寓繁于簡,文風自由灑脫的特點而著稱,深受世界學者和讀者的喜愛。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這篇散文有許多為人稱道的的藝術(shù)風格,其漢譯本也是用詞不事雕琢,句式參差有致,結(jié)構(gòu)如行云流水,就古文論古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健、李明、夏濟安翻譯的三個版本,也是眾多學者進行對比研究得最為多的版本,而高健在散文翻譯方面成就卓越,對我國翻譯界做出了巨大貢獻,代表著中國散文翻譯的最高水平。因此本文將以高健翻譯的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作為研究載體,來進行比較研究。
2 語義銜接對比例證分析
2.1 照應(yīng)
在英語中,建立照應(yīng)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某物如果是第一次被提到時,用其本來的顯性稱呼,若其在緊隨的語篇中再度出現(xiàn)就會被用一個代詞。但是在中文中,代詞的使用并不像英語中代詞使用的那么頻繁。一旦某物在語篇中出現(xiàn),照應(yīng)的連貫性就通過省略主語的方式來表現(xiàn)。例如:
原文:As I grew into boyhood, I extended the range of my observations. 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譯文:及長,我觀察的范圍更續(xù)有擴大。無數(shù)假日下午盡興消磨在郊埛的漫游之中。
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英文原句中出現(xiàn)的“As I grew into boyhood”中的“I”;在譯文中被省略掉了,直接翻譯成“及長”。以及“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中的“My”也直接被省略掉了。漢語注重主體思維,這種思維模式以“萬物皆備于我” 作主導,往往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tài),因而人稱不言而喻時,常常省略人稱。
2.2 替代
替代與照應(yīng)有相似之處,均是語言中為避免重復而采取的措施,是一種句子和詞項之間的關(guān)系。但是替代與照應(yīng)的差別在于,替代關(guān)系到詞匯語法,而照應(yīng)關(guān)系到語義關(guān)系。因此,替代和被替代部分一定需要是在兩個相同的句子中作同樣的成分,處于同一語法地位。英文中常用“so”“not”“do”“one”等詞匯來替代前文敘述過的內(nèi)容或人物,而漢語常使用“這樣”“弄”“搞”“如此”等方法來表示。
原文:I have mingled among them in my time, and been almost withered by the shade into which they cast me; for there is nothing so baleful to a small man as the shade of a great one, particularly the great man of a city.
譯文:我平生也頗廁身其間,而且常被他們弄得黯無顏色;因為一位偉人——尤其是一位城市的偉人——的光焰往往有為小人物所難堪者。
原文中用 “a great one”替代了 “a great man”來避免重復,而翻譯成漢語卻都是“偉人”,漢語多用重復來表達強調(diào)。
2.3 省略
省略和替代作為銜接的性質(zhì)是一樣的。省略其實就是零替代。替代被看作是語言項目之間的關(guān)系, 如詞匯或小句。省略法是增詞法的反面,在同一譯例中,如若英譯漢用了增詞法,回譯成英語應(yīng)當使用省略法。省略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用到,人們總能夠從篇章和話語的上下文語境中找到被省略的部分,因而省略是在不影響正常交際的情況下所做的簡化處理,使得語言更加簡潔明了。同樣,在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著省略,漢語的省略比英語更為頻繁,省略的語言部分也更多。
原文:Even when a mere child I began my travels, and made many tours of discovery into foreign parts and unknown regions of my native city, to the frequent alarm of my parents and the emolument of the town-crier.
譯文:早在童稚時期,我的旅行即已開始,觀察區(qū)域之廣,遍及我出生城鎮(zhèn)的各個偏僻之所與罕至之地;此事固曾使我的父母飽受虛驚,市鎮(zhèn)報訊人卻也賴以而沾益頗豐。
英語雖有省略,但是仍然遵循著整體架構(gòu)的完整,省略的部分我們能夠從其形式中看出來;原文最后一個短句“to the frequent alarm of my parents and the emolument of the town-crier”把主語省略了,其實是把前面的幾個句子描述的內(nèi)容作為主語,而譯文中采用增詞法,增添了“此事”作為主語,按漢語的思維來看,這樣邏輯關(guān)系才清晰了。
2.4 連接詞
原文:My native country was full of youthful promise. Europe was rich in the accumulated treasures of age.
譯文:我的本國充滿著青年的遠大前程;歐洲卻蘊蓄著世代聚集的珍奇寶藏。
原文的兩句之間并沒有邏輯連接詞,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有對比轉(zhuǎn)折的關(guān)系。翻譯成中文時譯者增加了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卻”,使讀者對其中的轉(zhuǎn)折關(guān)系一目了然。
2.5 詞匯銜接
詞匯銜接指通過詞的重復、同義、反義、上下義、整體與部分等關(guān)系達到語義連貫。
原文:It has been either my good or evil lot to have my roving passion gratified. I have wandered through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witnessed many of the shifting scenes of life.
譯文:不管好運厄運,我這漂泊的熱望總算宿愿得償了。我漫游了許多不同的國家,閱歷了不少變動不居的人生世相。
中英文中的詞匯銜接都很多,原文中的“wandered”和“witnessed”就是同義,譯文中的“漫游”和“閱歷”也有同樣的關(guān)系。
3 結(jié)語
通過仔細的比較和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漢英中的語法銜接手段有很多的相似性,也有很多的差異性。銜接理論對文體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對英漢翻譯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高健先生認為“歐文的散文以艾狄生與斯迪爾為楷模,但清麗與嫵媚之處尚且過之”。他力圖以切近原作形式來移植原作風格,用詞有古雅傾向,因而一些句子也顯得過于刻板。為了做到兩種語言的連貫,在做翻譯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原語言中的銜接手段的特點,另一方面,還要根據(jù)目標語言的特點對其進行必要的改動和轉(zhuǎn)換。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 胡壯麟.語篇的街接與連貫[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 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 苗興偉《語篇銜接與連貫理論的發(fā)展及應(yīng)用》評介[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58-59.
[5] 譚逸之.語篇銜接與翻譯[D]. 福州大學,2005.
作者簡介
劉淑君(1993-),女,湖北,漢族,研究生,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