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諾
摘 要:我國文學發(fā)展源遠流長,從儒家四大經典到現代都市文學,綿延數千年,雖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但各個時期均呈現出不同的特色,使整個文學發(fā)展歷史呈現出較強的階段性,分析中國文學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幾個重要階段,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國文學。
關鍵詞:中國文學;發(fā)展;階段性
一、前言
我國文學發(fā)展的階段性,大體可以按照文體進行劃分,盡管不同時期很多文學體裁是通用的,但存在明顯的主次分別,也即所謂的階段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在不同朝代體現的較為明顯,比如唐詩宋詞元曲,即是一種對時代文學發(fā)展特征的高度概括。
二、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指秦統(tǒng)一之前的時期,包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帶有后代多種文學形式的特色,這種變化并非是一種倒發(fā)展,事實上,先秦時期我國文學繁榮,后代文章幾乎都是以先秦文學為根基發(fā)展而來,比如屈原的《離騷》、儒家四大經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以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等,影響了后代駢體文、敘事文學、評論文學、詩歌的發(fā)展。
比如《詩經》,詩經中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成書年代已經難以具體考證,分為風、雅、頌三種形式,有賦、比、興三種手法,風雅頌賦比興合成“六義”,是詩經的主要特征。詩經大部分是四言詩,也即每句四個字,比如“挑之夭夭,灼灼其華”、“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樣的形式,這即是詩經的主要特色,也對后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這一時期文學有一定的形式,但沒有完全固定的規(guī)范,和同期的思想界一樣,處于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
三、秦至南北朝時期
秦朝,包括秦國,以法家為統(tǒng)治思想,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歸于一統(tǒng),秦二世而亡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將思想和文學上的統(tǒng)一推向了古代的第一個高峰,漢代駢體文盛行,樣式規(guī)范,文字華美,有包括《上林賦》、《銅雀臺賦》等名篇傳世,另外漢代文學的另一大特色是“樂府詩”,漢樂府包括大量的敘事詩,是一種嶄新的、特色鮮明的文學形式。雖然漢代也有《史記》等著作,但“賦”和“樂府詩”依然是漢代文學主流。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的變亂使文學發(fā)展受到一定限制,總的來說,文學的變化并不大,不過出現一定的散文化跡象。樂府詩也延續(xù)到北朝時期,《木蘭辭》是這一時期樂府詩的代表。
四、隋至元時期
隋朝較為短暫,文學乏善可陳,但唐宋元三代是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巔峰,其代表則毫無疑問是“唐詩”、“宋詞”、“元曲”。
唐詩繼承和發(fā)展了古代詩的特點,并進一步規(guī)范發(fā)展,形成了盛唐詩文化,有李杜等多位大家和上萬首佳作傳世,唐詩或者熱情奔放、熱情抒情懷古、或者感嘆世事、或者思鄉(xiāng)念人,情感豐富,表現力極強。唐代除了詩意外,散文、敘事文、游記等其他文學形式也均占有一席之地,最著名的無疑是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閣序被認為是初唐文學的一大巔峰,流傳下來的經典更是不計其數,“萍水相逢”、“他鄉(xiāng)之客”、“失路之人”等成語、俗語,均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宋詞也被稱為長短句,其表現力較之唐詩幾乎相當,有李煜、李清照、辛棄疾、蘇東坡等多位著名詞人,流派也有婉約、豪放等,宋代發(fā)達的社會經濟和較高的開放程度使文學發(fā)展更加繁榮,除宋詞外,還有歐陽修等名家留下的諸多名篇。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學的最后高峰,自元代以后,受制于統(tǒng)治階級,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陷入了一個較慢的階段,元代戲曲文化中,涌現了關漢卿在內的一批文學家,而《竇娥冤》等名篇將元代戲曲推向了更高的層次[1]。
五、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我國文學發(fā)展經歷低潮,但也偶有佳作,明代為求束縛士人思想,推行了八股文,連給皇帝拜壽的文章格式、用語也是規(guī)定好的,朱元璋、朱棣等為求鞏固統(tǒng)治,屢興文字獄,文學發(fā)展因此大受影響,較之前代明顯陷于停滯,這一時代的諷刺小說是發(fā)展最快的文學形式,作者借古諷今、借物喻人,以諷刺當權者,包括《西游記》、《水滸傳》等名著在這一時期問世。清代文字獄較之明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有《紅樓夢》、《聊齋志異》等流傳,晚清時期,統(tǒng)治者對于文化的管理漸漸寬松,文學發(fā)展?jié)u漸恢復,雖然沒有在短時間內出現顛覆性的變化,但為民國的文學發(fā)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總結來看,越是政治黑暗,志怪文學往往越是繁榮,包括明代的諷刺小說、清代的《聊齋志異》以及唐代的《酉陽雜俎》等?!队详栯s俎》成書時期,盛唐已成過眼煙云,段成式之父段文昌任宰相時,宦官弄權,朝政昏暗,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段成式,段成式并未登上仕途,選擇信奉佛教,并著有《酉陽雜俎》,以荒誕不經的故事、戲謔的口吻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六、民國與當代
民國時期,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將文學發(fā)展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一時期涌現了魯迅、胡適、徐志摩等一眾大家,雖然后世對這一時期的文學家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文學的開端確實是在民國,民國文學具備一定的開放性特色,短短的幾十年的發(fā)展十分讓人矚目,曹禺的話劇、老舍和茅盾等人的小說、徐志摩的詩、魯迅的雜文、胡適和朱自清的散文等均占據著文學史上的一席之地,魯迅一度被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小組關注,這體現了民國時期較高的文學水平[2]。當代文學繼承了民國部分元素,小說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包括都市文學、戰(zhàn)爭文學、紅色文學等,尤其是近30年來,中國社會的變化非常大,這使文學的發(fā)展有了更廣闊的天地和更豐富的素材,而影視行業(yè)、傳媒行業(yè)的發(fā)展則從另一個角度刺激了文學的進步,莫言亦拿下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一代大師,同時,現代文學漸漸脫離了紙面,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式文學也漸漸嶄露頭角,這體現了我國文學發(fā)展和時代相切合的特征,但網絡文學質量上參差不齊,而且內容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管理。
七、總結
中國文學發(fā)展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本文各個時代的縱向特征進行了淺析,重點分析了不同時代文學的特點,雖然限于篇幅不夠精細,但以縱向比較的方式使文學發(fā)展的階段性和各階段特征較為直觀的展示出來,有助于讀者大略了解中國的文學發(fā)展史。
參考文獻:
[1]劉中樹. 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史論[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06:28-40+171-172.
[2]任美衡. 茅盾文學獎的審美特質與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可能性——兼析《蛙》及其他獲獎的現實題材小說[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4: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