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古代的隨身寺廟 現(xiàn)代的上億拍品
用金線與五彩絲線繡成,傳承600年,至今色彩鮮艷——2014年,這幅《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以3.1億港元的拍賣價落槌,刷新當時中國藝術(shù)品國際拍賣最高紀錄,震驚了整個收藏界。唐卡,這種來自雪域高原的神秘藝術(shù)品,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關(guān)注。
不久前,這幅“天價”唐卡的藏家劉益謙在上海龍美術(shù)館里舉辦“永樂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普通大眾得以一飽眼福。
不過,即便是如此至寶,對于唐卡的世界來講,也僅是冰山一角。每一幅唐卡都是一段佛緣、一段歷史,它們的光彩,已照耀歷史千年。
來自漢地的禮物
中國藏學(xué)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當增扎西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唐卡”是藏語,意思是“卷軸畫”,就是在棉布、絲織物、紙等質(zhì)地上彩繪、刺繡,并用錦緞裝裱,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shù)門類之一。
傳說中,第一幅唐卡是吐蕃第三十三任贊普、大名鼎鼎的松贊干布所繪。據(jù)五世達賴所著的《大昭寺目錄》記載: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之后,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世界上的第一幅唐卡——白拉姆像,這幅唐卡后來在元代蔡巴萬戶長時期,被一位活佛藏在了寺院的白拉姆塑像內(nèi)。白拉姆是藏傳佛教里最主要的護法女神,特別護佑婦女和兒童,也是大昭寺和拉薩城的主要神祇。
唐卡和壁畫一樣,都是藏地最有特色的文化產(chǎn)物,隨佛教而興旺,隨佛教到極致。佛教最初傳入西藏時,并沒有固定的寺院禮佛,唐卡就是一種可以移動的神像。藏民在遼闊的高原上逐水草而居,無論身在哪里,都可頂禮膜拜。
經(jīng)歷過“朗達瑪(838年—842年在位)滅佛”,早期的唐卡大多湮滅于歷史。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曾在文章中說:現(xiàn)存最早的一幅唐卡應(yīng)該繪制于11世紀后期,現(xiàn)由美國人福特收藏。
唐卡起于宗教,但宗教畫僅僅是唐卡眾多題材中的一種,表現(xiàn)日月星辰運行的天體圖,描繪人體經(jīng)絡(luò)的醫(yī)藥圖,刻畫文成公主進藏等歷史片段的敘事圖,勾勒布達拉宮、大昭寺等的建筑圖,以及七珍、八吉祥等藏族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在唐卡上都可以看到。
唐卡更見證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拍出天價的《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就是一例。明代藏傳佛教各教派與中原來往密切,中央政府采取懷柔措施,賜予許多高僧名號。永樂皇帝對噶瑪噶舉派第五世噶瑪巴青睞有加,多次御賜各種珍貴器物給噶瑪巴。按照款式、圖案和規(guī)格,這幅唐卡極有可能就是永樂皇帝送給噶瑪巴的禮物。其中的絲線與刺繡工藝,都來自江南。“畫面正中最顯眼的紅閻摩敵,來源于印度教中掌管死亡的神明閻摩。流傳到漢地,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閻羅王。 紅閻摩敵的懷中抱著明妃,根據(jù)藏傳佛教密宗主張,以方便(悲)為父,以般若(慧)為母,特別強調(diào)悲與慧的結(jié)合,因此創(chuàng)造了大量男女神佛神圣結(jié)合的雙身佛。但這并非人間的男女關(guān)系,而是密宗無上瑜伽修身法的最后階段?!碑斣鲈飨颉董h(huán)球人物》記者解釋。
永樂皇帝之后,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時,不僅篤信密宗,還學(xué)起了“番語”。他把西藏高僧領(lǐng)占班丹封為“大慶法王”,也自稱“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实叟c西藏僧人用同一個稱號,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布達拉宮里,還保存了這位領(lǐng)占班丹法王供奉的兩幅唐卡,都是刺繡唐卡,下端都有大明正德的紀年字樣,極有可能也是來自漢地。
畫一幅唐卡,如同一場修行
無論在漢地還是藏地,畫唐卡的都不是普通人。比如,清代宮廷里的唐卡繪畫,大部分是由專門的畫師和畫僧完成,極少數(shù)則是由章嘉呼圖克圖等駐京活佛完成。
在藏地,人們把唐卡畫師統(tǒng)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他們往往是寺院僧人或民間的祖?zhèn)骼L畫世家,專職來做這件神圣的事情?!罢毯弦坏漠?shù)卣灿幸惶坠芾眢w系,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各個寺廟的壁畫、唐卡和造像等事物”,當增扎西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
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盛行不同的唐卡畫派,供養(yǎng)不同的寺廟。西藏美術(shù)史上,有一個名叫多巴·扎西杰波的畫師,雖然沒有留下太多歷史記載,卻培養(yǎng)了最有影響力的唐卡畫師。他的兩個弟子,一個叫勉拉頓珠,在15世紀中葉開創(chuàng)了勉唐畫派;一個叫欽則欽莫,開創(chuàng)了欽則畫派。
據(jù)說,勉拉頓珠成家后與妻子不和,便離家出走,四處流浪。途經(jīng)羊卓雍措附近的打隆時,意外拾到了一個裝有畫筆的筆筒和一捆畫譜,從此便立志投身繪畫事業(yè)。他先投到多巴·扎西杰波門下,后來又多方拜師,臨摹漢地佛教繪畫作品,吸收眾家之長,最終創(chuàng)立了新的畫派,追隨者眾多。
在傳說中,勉拉頓珠與漢地頗為有“緣”。在看到一幅來自漢地的緙絲唐卡之后,他馬上想起自己在前世曾是一位漢地畫師,從那之后,他開始在作品中更多地融入漢地風格。
除了作品之外,勉拉頓珠還留下了一部傳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寶珠》,在里面論述了造像度量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欽則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欽則欽莫,自幼酷愛美術(shù),成年后醉心于佛畫,有了名師指點后,風格更加顯現(xiàn)。據(jù)傳山南多吉丹寺的壁畫即出自欽則欽莫之手。
清代以后,勉唐派和欽則派的風格愈加鮮明,畫界評價他們一文一武——勉唐派擅長畫“慈像”“圓滿像”,欽則派則擅長畫“怒像”。
除了這兩派,最有名的還有噶瑪嘎孜畫派,創(chuàng)建者一般被認為是活躍于16世紀下半葉的南喀扎西。幼時,南喀扎西就被第八世噶瑪巴預(yù)言:這個孩子雖不是他的轉(zhuǎn)世,卻也是他的“化身”,將在造像這個特殊領(lǐng)域傳承噶瑪噶舉派。后來果然應(yīng)驗。這一畫派最擅長用色,以白、紅、黃、藍、綠5種母色,能調(diào)出多達158種顏色。他們對黃金的運用更是爐火純青,傳承了一整套調(diào)制金汁、涂金、磨金、勾金線、刻金、染金的絕技。
唐卡畫師們被稱為是“離佛最近的人”。心中有佛,才能畫出讓人敬畏信服的佛像。作品一旦失敗,畫師便會覺得是一種“罪孽”。正因如此,從顏料的制作、繪畫方法到思維模式,唐卡都與一般美術(shù)迥然不同。表面上看,似乎是漢地工筆重彩畫的風格,但其工藝程序之復(fù)雜,遠比工筆重彩畫要嚴苛許多。畫一幅唐卡,如同是一場修行,有著世代相傳的一整套儀軌需要遵守,包括調(diào)色、繃布、定位、起稿、勾墨、上色、染色、勾線、上金、開眼等各種步驟。
繃展畫布前,畫師就得沐浴更衣,焚香禱告,靜下心思,把自己調(diào)整到最虔誠的心境里。挑選的畫布不但要潔白無瑕,而且必須經(jīng)過涂抹牛膠、白土汁浸潤打磨等,直到上面沒有任何污點、小孔或裂縫,表面平滑而細膩。
從構(gòu)圖起稿開始,一代代唐卡畫師都嚴格按照《佛說造像度量經(jīng)》等典籍的記載,遵循前輩傳授的造像尺度。藏傳佛教有成百上千種的神像,不同神像,不同的造像尺寸。一位畫師至少要掌握8套神像的比例尺寸,才能算出師。
起稿很像打素描草稿,勾出定位線、邊線、中心垂直線、對角線和任何需要標出的輪廓線之后,再布局畫面。佛之所在,即是世界中央。所以最重要的人物,永遠放在最中間。其他人物如眾星捧月,分散在四周。畫稿的上面是天界,下面是地界,身份高的在上,身份低的居下。
唐卡把開眼留到最后,所謂開眼,其實就是“點睛”??此坪唵危瑢崉t最見功力。畫師往往觀摩、練習了數(shù)年、十數(shù)年之后,才敢執(zhí)筆開眼。
一只眼睛要畫1000多筆
2000年以后,唐卡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開始逐漸升高。2002年12月,天津文物公司拍賣了一幅《清普賢菩薩像唐卡》,成交價為5.5萬元人民幣,是當年大陸唐卡拍賣的最高紀錄。僅僅兩年后,唐卡的拍賣價就進入6位數(shù);2005年,中國嘉德春拍,明初唐卡《打籽繡巖傳甘露漩明王》以137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唐卡從此身價過百萬;2006年,北京一場拍賣會上,《宗喀巴大師一生的故事唐卡(十五張)》以16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身價躍入千萬。
逐漸顯貴的唐卡,自然有其他藝術(shù)品無法替代的奧秘。
1940年,張大千帶著從上海訂制的頂級顏料,前后3次赴敦煌臨摹壁畫,可畫成的圖與原圖對比后,總顯得色彩艷俗。他為此專程去了一趟青海塔爾寺,向寺中的喇嘛求教,方知用青藏高原出產(chǎn)的礦石和植物才能制成壁畫上獨有的顏色。
唐卡里對色彩的講究,不輸于壁畫。所有的顏料無一不是來自自然界的植物、礦物,其中不乏珍稀的寶石。如白色從高嶺土中提煉,大紅色從朱砂中提煉,石綠從孔雀石中提煉,藏青色從藍銅中提煉。單單這種藏青色,就比黃金還要昂貴。磨制顏色時,石黃等濃烈的色彩需要健壯的漢子來磨;藏青、石綠等柔和的色彩需要孱弱的婦人來磨。至于用多少原料、配成什么樣的色彩,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完全是畫師的個人經(jīng)驗,被當成“秘技”,一代代口傳心授,繼承下來。最后怎么用都大有學(xué)問,比如大紅、金粉等色須從碗壁蘸取,青綠色則須從碗底撈取……
世世代代傳承的只是技法,上乘的畫師還要展現(xiàn)出“心法”。以最關(guān)鍵的“開眼”為例,一只眼睛要畫500多筆,如果是護法金剛的一只眼睛則要畫1000多筆,其筆法細膩程度可見一斑。
每幅唐卡背后,展現(xiàn)的無不是畫師的心性。而這也正是深藏在唐卡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