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林
[摘要]歷史是初中階段必不可少的課程,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比較困難的一個科目。歷史地圖是史實的真實體現(xiàn),初中歷史教師應重視地圖的使用,巧妙地將地圖融入教學中,借以擴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養(yǎng)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最終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關(guān)鍵詞]歷史;地圖;思維空間;分析能力;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2007102
歷史地圖是記錄歷史的有力證據(jù),它客觀公正地記錄了每個朝代的興衰,使歷史知識像鏡子一樣,能讓后人正衣冠、謹言行。因此,初中生應該學好歷史知識,將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延續(xù)下去。但是由于歷史知識內(nèi)容涉及廣泛,知識點繁多,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并且由于懶惰心理,很多學生不喜歡去背誦歷史知識。筆者在歷史課堂上經(jīng)常結(jié)合地圖來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看、聽、記來強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一、推開心門,擴展學生思維空間
在目前的初中教育的各學科中,歷史課程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很多學生歷史成績提高得很慢。盡管學生課堂上也會集中精力聽課,但是在考試時卻不見成績有所提高。原因是課本內(nèi)容過于平淡無味,學生不能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對知識的講解,僅僅是“聽課”而已,課后只靠死記硬背來進行課本內(nèi)容的消化,這加大了學生記憶的難度,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在備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將與課本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地圖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結(jié)合地圖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的《三國鼎立》,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很重要,是政權(quán)分立與民族融合的開始,并且在考試中會有很多的采分點。學習本課有助于加深對“西晉的統(tǒng)一”的理解,在歷史知識鏈接上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筆者在講課中借助多媒體,將地圖真實地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借助對地圖的“看”,來輔助自己的“聽”。打開地圖后,筆者開始講述課堂的引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三國鼎立》,大家可能早就看過與此有關(guān)的電視劇或者玩過與三國有關(guān)的游戲,那么真實的三國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讓我們在地圖中探究真正的三國?!蓖ㄟ^地圖的展現(xiàn),使學生了解了曹操統(tǒng)一北方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等基本史實。地圖直觀地將當時三足鼎立的情形體現(xiàn)出來。通過對當時情勢的分析,了解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赤壁之戰(zhàn)對三足鼎立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歷史課堂上借助地圖進行講解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拓寬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再依靠頭腦中的抽象思維進行自我理解,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有效提高了課堂的聽課效率,為課后的復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二、讓圖說話,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
初中歷史知識大多都很抽象,學生只能靠教師對課文進行的講解和自己的想象進行記憶,枯燥的歷史知識使學生產(chǎn)生了厭倦感,降低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也增加了教師講課的難度。將地圖引進課堂教學中,可以降低記憶知識的難度,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客觀的分析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中,學生只靠教師的講解來對知識進行背誦記憶,但是對戰(zhàn)國、秦朝和明朝之間存在著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學生是缺乏分析能力的。為此,筆者在課堂復習時將《戰(zhàn)國形勢圖》《秦朝疆域圖》與《明朝的地形圖》進行了展示,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學生通過課本知識的延伸,得出結(jié)論:三張地圖中,相同的地方是都修建有長城;不同的地方是長城的長度和抵御對象。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僅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要結(jié)合歷史地圖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學生在對地圖進行分析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強化了自己的記憶。
三、呈現(xiàn)真實,養(yǎng)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歷史地圖中隱藏了大量的歷史信息,通過對信息的解讀,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個人價值實現(xiàn)。由于初中生處于叛逆期與青春期,思想動蕩,因此,對其進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筆者在歷史課堂上經(jīng)常引用地圖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將真實的歷史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通過地圖中隱藏的愛國情懷,使其明辨是非,勤奮上進。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春秋戰(zhàn)國紛爭》的教學中,筆者配合各國的地形圖進行圖文解說,學生對枯燥的戰(zhàn)國歷史開始有一些厭倦,甚至有的學生開始交頭接耳,不能集中精力聽講。于是筆者利用戰(zhàn)國時楚國的地圖進行了如下講解:“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屈原的故事吧?但是大家知道屈原投江的汨羅江在什么地方嗎?誰能在這張地圖上找到位置呢?”這段引導語有效地將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學生對地圖上汨羅江的大概位置進行鎖定后,筆者又提出了問題:“同學們,通過楚國的地圖大家找到了汨羅江的所在地,現(xiàn)在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應該向屈原學習什么精神呢?”初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基本的辨別是非的能力,通過筆者的引導,他們能真切地體會到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一項長遠的工程,并不會因為我們的三言兩語就獲得良好的效果。歷史教師要正視自己身上的責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在日常的講課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三觀灌輸,讓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認識,為日后的發(fā)展提供正確的思想指導。
歷史地圖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最好的輔助工具,能夠加強學生的知識記憶,增強學生對史實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作為歷史教師,應當重視歷史地圖的重要性,做到圖說結(jié)合,為祖國的歷史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