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蘭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八年級下冊的《小石潭記》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記。作者柳宗元貶官至永州后,寄情山水,寫了不少山水游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之一。這些游記不僅描寫了山川景物的形態(tài),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境。因此,教師教學時往往會把理解作者情感放在首位。筆者研讀教材時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寫景很有特點,適合做作文訓練的范本,于是將“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寫景”確定為教學目標。
具體教學過程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激趣。上課伊始,教師詳細介紹了柳宗元的生平以及他創(chuàng)作“永州八記”的背景,肯定了柳宗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強調(diào)他的山水游記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寫景佳作。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于是,教師水到渠成地拋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以《小石潭記》為例,學會多角度寫景。
第二步,設疑和討論。初中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還不夠強,為了引導他們自主歸納出寫景特點,筆者采用了設置疑問、步步引導的方法,讓他們帶著問題思考,然后得出結論。具體來說,教師設置了三個問題:柳宗元圍繞小石潭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作者是如何有序地呈現(xiàn)這些景物的?這三個問題其實涉及到這篇文章寫景的三個技法——要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來觀察;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傾注作者的情感,生動而形象地進行描繪;要有層次、有順序地寫景。
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了第一問,即作者依次選取了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游魚、小潭的水源等景物。在回答第二問時,大部分學生都能感受到水聲清脆響亮,魚兒活潑可愛,周圍環(huán)境凄清,但不能理解柳宗元怎么一會兒“心樂之”,一會兒又“凄神寒骨”。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之后,他們明白了柳宗元是抱著排遣內(nèi)心抑郁之情才去游山玩水的。因此,聽到水聲“如鳴佩環(huán)”,看到游魚“似與游者相樂”時,作者暫時忘記了煩惱,但凄苦孤寂的心情并沒有真正排遣,所以美景之樂消失后,“凄神寒骨”之感隨之而生。由此觀之,作者筆下的景物是隨著他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不僅印證了“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話的正確性,而且說明寫景時必須傾注作者的情感,景物才會有生命和個性。第三問,學生一開始不了解移步換景和定點觀景兩種寫景方法,只能泛泛而談。教師引導他們領會到作者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聲、由水聲到小潭那種充滿懸念和探奇的情趣以及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美妙后,學生對寫景時要有序和有層次就有了清晰的認識。
第三步,實踐與表達。作文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所以長期地、有針對性地練習很重要。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以《櫻花樹》為題,嘗試運用本節(jié)課學習到的寫景方法寫一篇作文。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一是因為學校有兩棵櫻花樹,學生對它什么時候發(fā)芽、什么時候開花等十分熟悉,二是學生課間、體育課時總在樹下玩耍嬉戲,對它有感情。有這樣的基礎,學生就可能既寫出其形,又賦予其靈氣和個性。
學生完成作文的情況,證明了這樣的設計是正確的,請看兩名學生的兩個作文片段——
片段一:春天來了,瑟縮了一個冬天的櫻花樹蘇醒過來。最初,棕黑色的樹干上零星地掛著幾個花蕾。似乎是一夜之間,滿樹都掛滿了花朵。一團團,一簇簇,淡粉,深粉,乳白……從遠處看,如云似霞般炫目。這絢爛而張揚的櫻花像極了我們的青春。我們不正在恣意地綻放嗎?
片段二:再見櫻花,又是在雨中。櫻花片片飄落,仿佛輕盈的雪花飄飄灑灑。櫻花樹下,滿是撐傘賞花的人,臉上無一例外地洋溢著幸福。我獨自一人站在人群中,心里感到無比的悲涼——一再下滑的成績,不太久遠的夢想,似乎隨著這繽紛的櫻花雨,紛紛墜落。
這兩段文字既有對景物的細致觀察與描述,又融情于景,表達出了作者此時此地的心情與感受。從這兩個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理解了本文的寫景方法,并初步學會了運用這些方法。
(作者單位:黃石市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 姜楚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