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為何總是那么亂
6月21日,沙特阿拉伯國王薩勒曼突然宣布改立其子為王儲。實際上,薩勒曼上臺以來,沙特王室一直處于新老交替的過渡時期。再加上財政壓力上升,以及地區(qū)亂局持續(xù),導(dǎo)致沙特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放眼“阿拉伯世界”,許多地方更是亂象叢生。
非洲摩加迪沙的部落和解大會,居然有人打起瞌睡
“阿拉伯世界”被大小不一的部落給割得四分五裂。常駐中東的記者弗里德曼把中東部落對一國政局的影響說得很透徹。
例如,卡扎菲來自卡達法部落,當上總統(tǒng)后自然要多關(guān)照這個部落。這樣一來,也就埋下其他部落不滿和仇恨的種子。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家鄉(xiāng)蘇爾特一個廢棄下水管道中被抓,慘遭虐待后被槍擊打死。
當然,把部落問題擺平,阿拉伯國家就安定了一大半。約旦國王來自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所以,連國家的全稱都是約旦哈希姆王國。約旦政局平穩(wěn),歸功于部落間的矛盾沒有那么大。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主要分為遜尼和什葉兩大派系。沙特等遜尼派國家一直防范什葉派的伊朗。不過,在以遜尼派為主的國家中也有什葉派,如科威特(占信奉伊斯蘭教國民的30%)、卡塔爾(占全國人口的16%)、沙特(占信奉伊斯蘭教國民的15%)、敘利亞(占信奉伊斯蘭教國民的20%)。
在伊拉克,什葉派占總?cè)丝诘?0%,所以薩達姆作為遜尼派總統(tǒng)曾經(jīng)屬于“少數(shù)領(lǐng)導(dǎo)多數(shù)”。另外,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阿薩和他的父親、前總統(tǒng)哈菲茲·阿薩德來自什葉派分支阿拉維派,在敘利亞也屬于“少數(shù)領(lǐng)導(dǎo)多數(shù)”。
在黎巴嫩,赫赫有名的“真主黨”就來自什葉派。在海灣,巴林也是什葉派為主的國家(占信奉伊斯蘭教國民的70%)。阿拉伯國家的什葉派民眾,對什葉派和伊朗今天的處境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但不同的阿拉伯國家除了以阿拉伯人為主,還生活著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土庫曼人、切爾克斯人等,甚至伊拉克等國還有猶太人。
埃及的科普特人,是古埃及人的直接后裔,算是非洲大陸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這些埃及人的祖先一世紀時皈依了基督教。埃及最近幾年發(fā)生的恐怖襲擊事件中,就有極端分子針對科普特人和他們的教堂的。2016年2月16日去世的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就是科普特人,這也是埃及人和阿拉伯國家的驕傲。
主要分布在伊拉克、敘利亞、伊朗和土耳其的庫爾德人,也是中東一大看點。伊拉克北部三個庫爾德人自治區(qū)。當?shù)厝苏f自己是遜尼派,回憶起薩達姆對庫爾德人的屠戮就氣憤難平。沒有了薩達姆,庫爾德人自治區(qū)的生活有點世外桃源的意思。
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簡稱“阿盟”),22個成員國。這次沙特等國要“阿盟”開除卡塔爾,讓人想起上世紀70年代末埃及的孤立無援。
1978年9月,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同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xié)議,兩國和解引起阿拉伯世界的震驚和憤怒,因為“以色列是阿拉伯人的公敵”,薩達特因此成為阿拉伯世界的叛徒,伴隨著阿拉伯國家與埃及的斷交潮流,埃及被1979年3月被開除出“阿盟”,10年后才被請回?!鞍⒚恕笨偛恳矎拈_羅遷到突尼斯,直到1990年3月才重返開羅。被“阿盟”拋棄的薩達特還被國內(nèi)的反對勢力和極端分子所不容。1981年10月6日,他在慶祝埃及十月戰(zhàn)爭8周年的盛大閱兵典禮上遇刺。
2011年11月16日,“阿盟”正式中止敘利亞成員國資格,2013年3月26日,“阿盟”決定將敘利亞在“阿盟”席位授予敘反對派“全國聯(lián)盟”,但迄今未落實。
在中東,除了最近比較火的由6個海灣產(chǎn)油國組成的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還有阿拉伯馬格里布聯(lián)盟(簡稱“馬盟”),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突尼斯幾個北非為主的國家又自立門戶,但對同樣位于北非的埃及不冷不熱。按官方的說法,1994年11月,埃及正式要求加入“馬盟”,但截至2013年“馬盟”未審議埃及的要求。既有聯(lián)盟又分幫派,是阿拉伯國家的特點。
阿拉伯帝國曾地跨亞非歐,連西班牙都征服過。阿拉伯人抗擊歐洲十字軍的英雄故事仍被流傳,游走中東,常會被告之某個城堡就是當年防御十字軍的堡壘。
但既能騎馬打仗又能騎駱駝打仗的阿拉伯人,后來還是先后被土耳其人所取代,被英國人、法國人所殖民或委任統(tǒng)治。這次斷交旋渦中的卡塔爾不過是1971年才獨立的一個英國“保護地”。阿拉伯國家有既輝煌又不堪回首的過去,眼下則困難重重。
阿拉伯國家通用的阿拉伯語,是聯(lián)合國六大常用語言之一。
標準阿拉伯語是以伊斯蘭教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為準,但不同地域的阿拉伯國家又有自己的方言。看報紙、看電視新聞都沒問題,只是老百姓之間的交流多少會有障礙。
在埃及的中國人表示,因為埃及電影業(yè)發(fā)達,在中東流行,所以埃及方言能被海灣國家的人聽懂。對于沒在埃及學(xué)過埃及方言只會標準阿拉伯語的中國人來說,初來乍到肯定不適應(yīng)。
阿拉伯國家有著相同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但并非固有不變,歷史上受過波斯、印度、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外族文化的影響,近代以來更受到西方的影響。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受到當年殖民影響,當?shù)赜胁簧偃苏f法語,甚至有的機構(gòu)官方文件也用法語。
有這樣的背景,歐洲過去也愿意接收來自北非的移民。更有大批北非移民到歐洲后做出成績。有親法的自然有親英美的。卡塔爾埃米爾和現(xiàn)任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都在英國桑赫斯特軍事學(xué)院學(xué)習(xí)過,后者還在牛津大學(xué)、美國喬治敦大學(xué)深造。卡塔爾和約旦成為美國的盟友,也就不足為奇怪。
阿拉伯國家并不排斥西方,但意識形態(tài)和民主體制的不同,還是讓一些阿拉伯國家成為西方的眼中釘。
曾幾何時,中東強人層出不窮:埃及納賽爾、薩達特、穆巴拉克、伊拉克薩達姆、敘利亞阿薩德、利比亞卡扎菲……“80后”的卡塔爾埃米爾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或許想成為中東新一代強人,但他剛想做個地區(qū)問題的協(xié)調(diào)員就引起了眾怒。
如今,缺少強人的阿拉伯國家,只能在美俄等大國和地區(qū)之間小心地尋找平衡。特朗普上臺后,首訪是沙特,被指美國想要打造“阿拉伯版北約”,但在相關(guān)人士看來,“阿拉伯版北約”成不了氣候,倒是阿拉伯世界“巴爾干化”(碎片化)更值得關(guān)注。國家之間政治宗教與權(quán)力之爭,再加上美國這樣的大國介入,阿拉伯國家的不團結(jié)不知道要持續(xù)到何時。
阿拉伯國家資源不均勻,導(dǎo)致貧富懸殊。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自然讓阿拉伯國家的國力分出一二三等,也加劇了彼此的矛盾。
比如約旦,國民經(jīng)濟主要支柱是:僑匯、外援和旅游。北非的摩洛哥三大支柱是磷酸鹽出口、旅游業(yè)和僑匯。比能源更寶貴的是可耕地,比可耕地更寶貴的是水源。
當然,阿拉伯國家中不全是缺油缺地缺水的,伊拉克就是既有油又有地又有河。好資源給了伊拉克財富,也給了薩達姆野心。
(環(huán)球網(wǎng)2017.6.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