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健
古典詩詞始終與音樂結(jié)伴而行,最初的《詩經(jīng)》、樂府乃至其后的宋詞元曲,原本都是音樂的唱詞。為此,古典詩詞中融進一定的音樂元素以及具有音樂美的特質(zhì),是合乎情理的。但是,音樂終究是一場聽覺的盛宴,并不像高聳入云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河流、蓊郁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而難以捕捉,因此,歷代用詩詞來表現(xiàn)音樂這種聽覺藝術(shù)的作品并不多,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選入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詩,其中對音樂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乃描寫音樂的極品,可謂千古絕唱。我在《琵琶行》的教學之中,采取抓點舍面、以一斑窺全豹的策略,僅就音樂描寫的角度對作品作了詳盡的解讀,以期學生能夠有所悟、有所得。
一、以聲摹聲
摹聲是以模擬客觀世界事物的聲音作為造詞的依據(jù)。有兩種情況:一是單純模擬事物的聲音,主要起描繪聲音的作用,這類詞的語音形式與事物現(xiàn)實的聲音相似,主要是擬聲詞;二是不單純模擬和描寫聲音,而是指稱發(fā)出這種聲音的事物。簡言之,前者是以聲摹聲,后者是以形喻聲。白居易在《琵琶行》的音樂描寫中獨辟蹊徑,以聲音摹寫聲音,可謂曲盡其妙,形象可感,生動活潑,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品位。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等詩句,就采用了以聲摹聲的描寫手段來鋪排渲染音樂的跌宕起伏。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說:“在靈魂中沒有音樂的人,絕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卑拙右资且晃弧办`魂中有音樂的人”,于是他描摹琵琶女的琵琶聲時,首先選取了“急雨”“ 私語”“珠落玉盤”這三個頗具唯美形象、忽高忽低、交織起伏的聲音來以聲摹聲,再現(xiàn)琵琶女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樂曲。活潑靈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故而旋律清脆圓潤、輕快舒徐、高低錯落,使人覺得文字里落下的不僅是精美的珠子,更是琵琶女昔日的盈盈笑語以及歡快時滾燙的淚水。接著,樂聲一轉(zhuǎn),由悅耳動聽的“間關(guān)鶯語”過渡到苦澀凄涼的“幽咽泉流”,漸次轉(zhuǎn)向阻塞和壓抑。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著,發(fā)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令人肝腸寸斷。之后,樂聲再一轉(zhuǎn),琵琶女無法壓抑的“幽愁暗恨”,終究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樂曲到此,似乎已經(jīng)可以結(jié)束,但是只聽撥子一劃,四根弦一起發(fā)出撕心裂肺的聲響,好像猛力撕開絲帛一般,樂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白居易在描寫中著力運用了急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鶯語聲、幽咽泉流聲、銀瓶破裂聲、刀槍相擊聲、裂帛聲來模擬琵琶聲,以聲摹聲,用有聲的文字再現(xiàn)了主客內(nèi)心的深沉愁怨。
二、以形喻聲
以形喻聲亦即通感之一種。人的各種感覺之間是互通的,聽覺的聲音可以轉(zhuǎn)化為視覺的形象,甚至是嗅覺的氣味,等等,我們稱之為“通感”。古詩中常常用視覺所見的形體去比喻聽覺所聞的聲音,通過由聲到形的聯(lián)想,使音樂聲更具有質(zhì)感,這樣能把音樂的特點更準確更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例如嵇康的《琴賦》:“狀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湯湯,郁兮峨峨?!憋祵⑶俾曇暈槎攵敫呱健珳魉?,聽聲類形,化抽象為具象,創(chuàng)造出新穎神奇的意境。
《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其以形喻聲雖然往往和以聲摹聲交融使用,但依舊頗具特點,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是聽覺的摹聲,但也是視覺形象,大大小小的珠子光潔潤澤而又錯落有致地滾落在盤中,由此可以感知聲音的珠圓玉潤。詩人以這種視覺來表現(xiàn)琵琶聲的清脆、鏗鏘、明麗、流暢,將本不可感的音樂變得可感,把本不可捉摸的琵琶聲變得似乎可視可觸,把稍縱即逝的樂曲用畫面定格,讓琵琶聲幾乎可以透紙而出,繞梁不絕。如“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詩人將琴音化作黃鶯在花下啼叫的畫面,讓人通過真切的形象和畫面感受到琴音的輕快悠揚、婉轉(zhuǎn)動聽。又如“幽咽泉流冰下難”,這句詩從聲音的角度寫出了琵琶聲的斷續(xù)、微弱,但同時也讓人聯(lián)想到了一幅清冷的圖畫,冰面清寂,冰下有細微的泉流。從這個意義上說,聲音雖然看不到,但是通過感覺的轉(zhuǎn)換,完全可知可感。再如“四弦一聲如裂帛”,用裂帛聲描摹撥子劃過琴弦時的聲音:高亢、悠長、尖利、木鈍。我們似乎還可以由布匹撕裂的畫面感受到琵琶女心肺俱裂的痛楚,如絲斷、如帛裂,隨著裂帛之聲,琵琶女心中的痛如江面風驟,波濤洶涌,綿綿不絕,橫無涯際??傊?,詩人運用了高超的“以形喻聲”的描聲技法,將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寫得真切可感,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知其形,不僅觸動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難怪方扶南在其《李長吉詩集批注》一文中說,《琵琶行》乃“摹寫聲音之至文”。
三、以境顯聲
以境顯聲,一言以蔽之,就是詩歌描寫音樂時常常通過對周圍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曲調(diào)的優(yōu)美和演奏者技藝的高超。正如評家所言:“只有音樂的模糊體驗方可意會到言外之意——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笨陀^而言,以境顯聲比起運用比喻之類的方式來述說樂曲之美,顯得更為空靈有味,因為運用景物之“虛”寫往往會獲得比運用比喻等之“實”寫更多的美的感受。以境顯聲的“空筐結(jié)構(gòu)”,可以因人而異地裝上永遠說不完的情思意趣。例如唐代詩人錢起的《湘靈鼓瑟》一詩末尾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痹娙顺两跇非烂顒尤说木辰缰?,忘記了現(xiàn)實中的一切,直至樂曲演奏完,演奏家與聽眾全都不知走到哪里去了,詩人才如大夢初醒,雙眼迷離看到的只有湘江對面的數(shù)座青翠山峰。以景作結(jié),余味無窮,音樂之美無以言表。
《琵琶行》中運用以境顯聲技法,最經(jīng)典的莫過于“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它給我們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東船西舫悄然無聲,這是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fā)了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郁悶和苦痛的結(jié)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蕩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滿憂愁,彌漫著涼意,將人們引入了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置身斯時斯境,同懷天涯淪落之感的作者與彈者心境如何,讓人不由揣想。而由剎那間的寧靜所構(gòu)成的音響空白,無言更勝有言,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偠灾@兩句詩極好地渲染出了沉寂、清冷的環(huán)境氣氛,借以烘托人們因沉浸于樂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態(tài),映襯出樂曲余音繞梁、曲終猶在的動人魅力。
四、以感襯聲
在古詩詞中,詩人們描寫音樂除了正面寫演奏者的技藝外,還可能寫聽眾的反應及感受,由側(cè)面烘托,借以達到烘云托月的效果。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一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痹娭胁]直接寫笛聲的哀怨婉轉(zhuǎn),而是通過聽眾的反應、情感的變化來寫樂曲聲:在這個晚上聽著悄悄飄來的《折楊柳》樂曲,誰能不觸動懷念故鄉(xiāng)之情呢?這即是典型的以感襯聲技法。
《琵琶行》中多處運用以感襯聲技法。第一處是“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主客突然聽到具有“京都韻味”的琵琶聲,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開船啟程?!昂雎劇?,既傳達了詩人正思音樂而音樂即來的驚喜;也暗示了詩人昔日在京城為官,今日遠貶他鄉(xiāng),此聲不禁牽動了他敏感的神經(jīng),扣動了他的心扉??傊?,送者忘歸,行者不發(fā),暗示了音樂的美妙動人,以及彈者與聽者之間的情感共鳴。第二處是“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詩人聽了琵琶的演奏已經(jīng)嘆息不已,又聽了這番話便再次發(fā)出悲嘆,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從而激發(fā)起強烈的共鳴,悲上加悲,反復吁嗟,充分“蓄勢”之后,自然就水到渠成地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椎心泣血的感嘆。第三處是“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前者寫“面”,究竟為何“不似向前聲”,未說,其實也不用說,因為前面已有大段描寫作鋪墊,只說滿座哭泣,即已表明凄涼哀切之情。后者聚“點”,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淚濕青衫”,畫面的基調(diào)落在一個“泣”字上。當然,對曲調(diào)理解最深、動情最濃以至“淚濕青衫”的,還是詩人自己。琵琶女與白居易,一個是飄零江湖的長安歌伎,一個是得罪遭貶的朝廷命官,一個是“紅妝淚”,一個是“青衫淚”,二者彼此地位懸隔,卻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這是最為難得和感人的。鑒于此,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曾高度評價說:“作此詩之人與此詩所詠之人,二者為一體。真可謂能所雙亡,主賓俱化,專一而更專一,感慨復加感慨?!?/p>
五、以技傳聲
在古詩詞中,詩人們在狀寫演奏音樂時,往往會借機從細節(jié)上去描摹演奏者的動作技法,以凸顯演奏者的高超技藝,并暗示其情感變化。例如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頷聯(lián)“為我一揮手”就用了動作技法。“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中說:“伯牙揮手,鐘期聽聲?!薄皳]手”二字就是出自這里?!耙粨]手”讓人頓時感覺到一種力度,暗示了琴聲的洪鐘大呂、鏗鏘有力。
《琵琶行》中多處運用以技傳聲法,多角度地展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法以及復雜感情。例如“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曲終收撥當心畫”等,詩人通過一系列動詞的運用,不僅寫出了演奏者的動作和情態(tài),表現(xiàn)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而且非常分明地寫出了音樂的層次和節(jié)奏?!稗D(zhuǎn)軸撥弦”,是調(diào)音的準備階段,雖然還沒彈出曲調(diào),卻已流露出情感,確有“人琴合一”之妙;“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那樣地輕,那樣地慢,似乎有無窮的心思要傾訴;“輕攏慢捻抹復挑”,琵琶女的手指在弦上一會兒輕輕叩動,一會兒慢慢揉動,一會兒順手下?lián)?,一會兒反手回撥,著力表現(xiàn)了琵琶女嫻熟的技藝; “曲終收撥當心畫”,“當心畫”是一種演奏手法,即用撥子在琵琶的中部橫劃,行話叫作“掃”,具有強烈的沖擊感……這些動詞的使用,不僅使我們感到這音樂的層次是那樣地分明,而且使我們感到這音樂的節(jié)奏是那樣地強烈,雖然無聲,卻仿佛有聲、有情。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其《琵琶行》中有關(guān)音樂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實踐了他“既能言傳,又可意會”的文學主張。《琵琶行》中的音樂描摹,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令人讀之,如睹其物,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仿佛錚錚的琵琶聲,穿越千年的風霜,依舊余音裊裊,不絕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