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讀書形成了一個習慣——“自問·自答”,獲益頗多。這里略舉一例——回憶“科學認讀”課題實驗起步階段,有幸拜讀了著名學者安子介先生的名著《揭開漢字的秘密》。書中說:“漢字會使應用者多聯想,自古以來這蘊藏著的優(yōu)勢沒有好好挖掘?!狈磸妥聊ィ鹆宋业摹白詥枴ぷ源稹薄?/p>
這里的“聯想”是什么意思?
為了尋求答案,向工具書請教?!冬F代漢語詞典》解釋:“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心理學詞典》解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包括由當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關的事物?!本C合兩家解釋思考,心中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這時心理上產生一種“獲得感”。平時讀書,大凡遇到一些關鍵的、核心的詞語,我總是不肯輕易放過,就在下面打“圈”,要弄清楚它的“內涵”和“外延”。
漢字為什么“會使用者多聯想”?為什么說這是漢字的“優(yōu)勢”?
我?guī)е@兩個問題閱讀《漢字文化學》《基于腦的學習》等相關專著,終于找到了答案:與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表意的文字,漢字具有“邏輯性”,或叫“相似性”,這正是漢字的“優(yōu)勢”。譬如,“馬”字是個象形字。先人由“馬”字創(chuàng)造出了“媽、嗎、碼、瑪、罵”等一串漢字。我們認識了“馬”字,再見到“媽”字,就會想到它與“馬”有關,讀“馬”的音;而“女”字旁,意思跟女人有關;再聯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就是媽媽的“媽”。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個“想”的過程就是“聯想思維”的過程。再聯系到學生平時識字,可以識一個、帶一串,不僅容易了,而且這個過程激活了“聯想思維”。心理學研究指出:“聯想是創(chuàng)造之母。”腦科學研究表明:漢字是“復腦文字”,有利于開發(fā)大腦潛能,“聯想思維”對培養(yǎng)未來創(chuàng)造型人才大有裨益。至此,不僅茅塞頓開,而且一種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日常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一些重要的語句,就在下邊劃一道曲線,“自問”幾個“為什么”,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個的“問題”?!按蚱粕板亞柕降住?,再閱讀相關書籍,直到找到比較理想的答案為止。
怎樣“好好挖掘”漢字的“優(yōu)勢”?
安子介先生說,“自古以來”,漢字“蘊藏著的優(yōu)勢沒有好好挖掘”。讀書貴在聯系實際,我問自己:誰承擔這個“挖掘”的任務?我們語文人責無旁貸,一種使命感涌上心頭!學以致用。漢字特有的“優(yōu)勢”,具體地說,漢字特有的“聯想”育人功能,為我們“科學認讀”課題研究注入了極大的活力。我們就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廣泛宣傳、發(fā)動,依靠廣大實驗班老師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讓廣大實驗班的學生享受漢字之福祉。讀書為了應用,結合課題研究,依靠群眾的實踐和創(chuàng)造,收到了舉世矚目的成效。
總而言之,從讀書這個角度說:以“問題為導向”,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發(fā)現“問題”,繼而帶著發(fā)現的“問題”結合實踐深入閱讀,鍥而不舍,尋求自己滿意的答案?!白詥枴ぷ源稹?,僅是個人讀書之心得,歡迎批評、指教。
(陳樹民,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曾任江蘇省小語會會長,教育部部長基金課題“科學教育”子課題“科學認讀”負責人,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