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宣香
一部精彩紛呈、令人心旌搖蕩的影片多半是由導演決定和創(chuàng)造的。倘若把語文教學比作電影表演的話,教師就是那導演,學生則是演員。如果“導演”能運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各種靈動的場景,那么課堂自然就能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場面。
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搖曳生姿,令人心旌搖蕩呢?筆者以上過的一堂作文升格課為例,淺談自己的一些想法。課堂教學的大致流程如下。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由分享鳥窩的照片,過渡到景物與人的關聯(lián),引入課題)
第二環(huán)節(jié):悟“物”。首先,借由鳥窩的聯(lián)想,順勢讓學生說說熟悉了解的一植物,激活學生的感知,從而認識到物與人從外在到內在的相似性。接著,通過比較閱讀名家肖復興作品片段,學生初步了解物象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
第三環(huán)節(jié):著“物”。出示學生習作《米姨》,讓學生給這一習作添加一物象,并思考哪些地方可以添加,具體怎么添加。在學生完成后,引導交流,在此基礎上指導提升。此環(huán)節(jié),以寫作來教寫作,讓學生在寫作中積累經驗,體悟方法,最終能學會寫作。
學以致用:(課件出示)從《荷》這幅圖你又能聯(lián)想到哪些人、事?請用以物襯人的手法進行片段描寫。(200字左右)
這堂課,筆者有意識地在增強課堂的活力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運用智慧導入,拉近師生距離
好的導入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還能有利于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更重要的是會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這堂課的導入設計是這樣的。
(課件出示照片)師:這是我在這樣一個山瘦水寒的季節(jié),在來學校的路上發(fā)現(xiàn)的鳥窩。當時有些小感觸,所以用手機拍了下來,現(xiàn)在拿來和大家共享。你們能猜猜我看到這樣的鳥窩想到了些什么嗎?
(生興致頗高,開始猜測并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
師:謝謝大家這么熱情地參與!一個枝頭上小小的鳥窩,讓我們想到了離家外出為生計奔波的務工人員;想到空巢老人;想到在外求學的自己;想到兒女羽翼豐滿,遠走高飛,徒留白發(fā)蒼蒼的父母相依相伴……大自然的一葉一花、一樹一木的身上總能折射出我們人類的世界。(板書課題:一物一世界)
以這樣互動式的聊天方式開始一堂課,學生感受不到老師至高無上的權威感,精神自然就放松開來,于是膽量增大,表達流暢,進而熱情高漲……只有當課堂上學生感覺不到壓抑,他們的活力才能釋放出來,各種潛能才能更好地得到發(fā)揮。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有可能形成。
二、尊重學生體驗,智取課程資源
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和獨特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的。學生從同學、教師身上以及實踐中學到的知識,遠比從教材中學到的多,其個人的已有知識、直接經驗和生活世界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運用智慧充分挖掘每一名學生的潛能,生成新的知識。
(環(huán)節(jié)二:“悟”物)
師:同學們也來說說你熟悉了解的一種植物,從它身上你能想到誰?
生1:樓下那棵快要枯死的古松樹。它那干枯的樹皮,讓我想起了年邁的爺爺和他那已有老年斑的不再年輕的臉。(板書:外形)
生2:路邊的野草。在這樣的嚴冬,它仍然保持著那一抹綠色,讓我想到我自己,有活力,有毅力,頑強地行進在高考這條泥濘的路上。(板書:品性)
生3:還是樓下的那棵狀元松。我會想到當年栽下這棵樹的先賢,睹樹思人。(板書:淵源)
…………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是用一個讓大家有話可說的問題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匯集在一起,而物象與人的關聯(lián)點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體悟出來的。誠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課堂教學中多些欣賞和尊重,會讓更多的學生找到學習的自信、樂趣以及體會到成長、成功的幸福,進而自發(fā)地挖掘自身的潛能,在發(fā)現(xiàn)中變得更有探究精神和學習勁頭。
三、巧引競爭模式,激發(fā)課堂活力
《心理學新論》中說道:“所謂競爭是個體或群體對于一個共同目標的爭奪,促進某種有利于自己的結果實現(xiàn)的行為或意向?!闭n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運用競爭的話,學生為了弄清楚問題,必然會充分地挖掘自己所蘊藏著的潛能,打破自己已有的思維定式,追求新型、獨到的見解,想前人所未想、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的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解答。
這堂課在第三著“物”環(huán)節(jié),學生升格完后,我把他們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推選一篇交流對決,最終選出優(yōu)勝組。具體要求:(1)在交流對決前,每小組先運用集體智慧,合作修改并完善挑選出的最佳升格片段;(2)一小組交流發(fā)言時,其余組必須要評價,而且評價者輪流擔當。這樣的競爭方式使學生處于一種緊張、興奮的狀態(tài)之中,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很高,最后我也參與到這樣的競爭中,出示下水升格的片段,讓學生來比較評價。如此一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都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物象描寫方法的認知。課后聽學生的反饋,他們對這一堂課的內容印象比較深刻。
泰戈爾有言:“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學校要成為學生成長的綠洲,那么作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場所和學生學習的最主要場所,課堂更應該成為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樂園。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上學生知識的累積,不是被動的、“建筑式”的堆積,而是自主的、有生命力的“生物體成長”式的呈現(xiàn)?這需要我們每一位“導演”的智慧和努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汾湖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