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 新學期入園第一個月,幼兒的分離焦慮感強烈,老師應學會做孩子的傾聽者,對不同個性的孩子實施個性化教育手段,學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盡快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讓幼兒盡快擺脫分離焦慮,盡早適應集體生活。
【關鍵詞】促進;師幼情感;傾聽;個性化
對于幼兒入學初期來說,嚴重的分離焦慮是小班幼兒最突出的表現,孩子的哭鬧正是幼兒缺乏安全感,進行自我保護的方式。哭鬧可以引起老師的注意,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愛,尋找安全感。作為老師則應對分析幼兒哭鬧的原因,對不同性格的幼兒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發(fā)現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小班的孩子會很快地與老師建立情感,喜歡上老師,喜歡上幼兒園?,F將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今后的小班幼師有所幫助。
1 蹲下來,抱一抱
成人與幼兒的視線距離很大,老師應盡量縮小與孩子之間的視線距離,將自己的視線與孩子的視線平齊,并嘗試眼神的交流,讓幼兒的眼神與老師的眼神交會,并給予親切、溫柔的目光,像媽媽一樣與孩子交談。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里面說孩子是伴隨著母親的心跳聲出生的,在母親的肚子里,心跳聲就是孩子的音樂,當孩子離開母體來到人間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感受不到母親的心跳而會害怕地哭鬧。當孩子無故哭鬧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的頭部貼近母親的心臟,讓他感受到心臟的跳動,他的情緒就會很快地平靜下來。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也一樣,他們哭鬧也正是因為缺乏了安全感,這時,我們像母親一樣把她輕輕地摟在懷里,安靜地拍拍她,孩子會很快地停止哭泣,并享受這種母愛般的感覺。這也是為何孩子總愛盯著那個“管”他的老師的原因,希望老師時刻在他的眼前,跟他說話或者摸摸他。
我所任教的小三班中有個叫欣然的小女孩,每天來幼兒園都是媽媽抱著到幼兒園,更是拒絕幼兒園的任何東西,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每天坐在椅子上哭,根本不理會老師的話。為了不讓她餓肚子,老師建議家長帶點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到幼兒園,孩子只吃自己帶的食品,幼兒園的東西一概不碰,也從不與小朋友和老師說一句話。
午休時,小朋友已經上床睡覺了,欣然還坐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哭,根本不管是否有小朋友睡著了,是不是會影響小朋友睡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保育老師向我講述了孩子的情況,非常無奈地說“怎么辦呀?”我靠近欣然,問她“為什么哭呀?”她不理,把頭偏向一邊閉著眼睛哭,我說抱抱她,她并沒有拒絕,我把她抱在懷里,輕輕拍打她,告訴她不哭就可以早點見到爸爸媽媽。我讓她的頭靠近我的心臟,盡量讓她感受我的心跳,她是個瘦小的女孩,躺在我的懷里柔弱得叫人憐惜。我拍著她,她的眼睛一會睜開,一會閉上,不一會,睡著了。也午是哭累了,我想更多的也許是她找到了安全感,愿意在我的陪伴下安心睡覺。此時,孩子與我已經建立了信任,她愿意相信老師,能安心地在我的懷里睡覺。
每當有孩子哭鬧時,我都會蹲下來,抱一抱,慢慢緩解他們的委屈、思念、傷心與緊張,讓我做他們的臨時“父母”,照顧她,愛護她,引導她,成為他們在幼兒園的“媽媽”。第一次孩子叫我“王老師媽媽”時,我還是剛畢業(yè)的黃毛丫頭,這句話就是對我當時工作最大的肯定。如今為人父母,更能體會與理解孩子的想法。
2 做傾聽者,與其共鳴
孩子哭鬧的方式不一樣,有的是小聲地抽泣,有的是號啕大哭,有的邊哭邊說,老師最怕的就是那種不停地哭不停念叨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不僅會傳染周邊的孩子,影響活動,還無法讓老師分身,而老師也沒有辦法只顧及他一個人,還需要完成其他更重要的工作,這時,我們就要對這樣的孩子多一點耐心,也要想辦法讓他“住嘴”。
孩子不停地念叨無非是想讓老師滿足他的需求,幫助他實現他的愿望。在新入園的孩子嘴巴里聽到的也就是“我要媽媽來接”“我要打電話給媽媽”“我要回家”“我不要**(睡覺、吃飯、做游戲等)”,老師只要給予一句“好的”,孩子就會安穩(wěn)許多。
洵洵在親子班學習過一年,對幼兒園的環(huán)境、對老師比其他的孩子要熟悉得多??蛇M入小班,他完全不適應,整天哭著、念叨著要打電話給媽媽。他的頻率太高了,老師也只能有一句沒一句地應付他。選修課上,他到了另一個教室,換了一個不認識的老師,他更加傷心難過了,看到他時眼圈紅紅的,嘴巴里不停地說:“老師,我要打電話給媽媽?!蔽艺f:“好的,先不要有眼淚,眼圈不紅了,我就打電話”。他立刻止住了,這句話真奏效。我告訴他手機在我手上,不哭了就可以打電話了,他接過我的手機,手指靈活地在屏幕上劃動,看到手機里有“打星星”的游戲,手指立刻點上去了,還說“我爸爸手機上也有星星”。也許是我們有了共同的愛好與興趣,只要看到我,他都會跑過來,嘴巴上說著“打電話給媽媽”,手上已經開始解鎖我的手機,去“點星星”去了,不再提打電話的事。此后,無論在任何場合看到我,都與我會意地招招手或跑來讓我抱抱。
孩子可以帶給成人無限的歡樂與滿足感,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是明燈,指引著孩子成長的方向,我們要創(chuàng)造輕松自然的教育環(huán)境,做孩子的“親人”,給予他們溫暖,呵護他們成長;做孩子的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訴求;做孩子的導師,傳授他們知識,陪伴他們長大。
3 尋找興趣,轉移注意力
孩子們最愛的還是游戲,不是孩子不愿意上幼兒園,而是還沒有發(fā)現幼兒園的樂趣,一旦發(fā)現,哭鬧聲將止,歡笑聲一片。班級哭鬧的永遠只是少數,大多數的孩子處于比較正常的狀態(tài),三歲的孩子對所有新鮮的事物都是感興趣的,老師要想辦法讓這些孩子有事可做,只要老師組織活動,那些哭鬧的孩子也一定會停止,哪怕只是短暫的,游戲也是有效果的。我們不要讓孩子閑著,也就是說要充分調動孩子的感官與四肢,讓他們忙起來,讓他們有事可做。
(1)手指游戲:簡單易做,兒歌朗朗上口,適合小班年齡特點即可。如一個手指頭呀,變成毛毛蟲呀……
(2)繪聲繪色講故事:不是聽故事,一定要老師講才更吸引小朋友,情節(jié)簡短、角色鮮明的小故事為宜。如小兔乖乖、小紅帽等。
(3)說或唱兒歌:幼兒熟知的兒歌,或簡短有趣的兒歌。如小白兔、白又白、上山打老虎等。
(4)繪本閱讀:文章篇幅短,文字少圖大,形象清晰。如《我爸爸》《我媽媽》,大衛(wèi)系列等。
(5)音樂表演(游戲):聽音樂做動作,全身動起來。
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參與其中,讓那些哭鬧著想要找媽媽、打電話的孩子轉移注意力,只要讓孩子有事可做,不要閑著,就一定能找到樂趣,回歸到集體的隊伍中來。
4 延時滿足,個性化教育
有時無條件地滿足幼兒的需求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孩子的需求需要在特定情況下延時滿足,才能起到教育效果。不同個性特征的幼兒有不同的需求,個性安靜的幼兒心思敏感細膩,不會主動向成人表達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心事會藏在心里,獨自承受。個性張揚的幼兒敢說敢做,大膽向成人提出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并強烈地希望得到滿足。無論是哪種個性特征的幼兒,對于剛入園的孩子來講,最終的需求是得到老師的關注,得到老師更多的愛與呵護。
曉梓是個男孩子,個子高高的,每天早上來幼兒園都是紅著眼睛來的,爸爸媽媽離開后,必須跟在一個老師后面,無論做什么事,只要他跟著一個老師,就不會哭鬧,只要老師稍一離開,他立馬跟在后面,還不停地說“老師,你來”。我時不時地看到他跟著保育老師出去打掃衛(wèi)生,甚至連到廚房拿點心他都要跟著,保育老師忙的時候,他就跟著配班老師,像個小尾巴一樣。這一天,我把他叫到跟前問他:“你認識我嗎?”“不認識?!薄拔揖褪悄吧??!蔽覐娬{了陌生人三個字。頓了頓,我問他:“你害怕陌生人嗎?”“害怕?!薄澳吧司褪菍iT帶那些不聽話的孩子的,你想被陌生人帶走嗎?”“不想。”“那你要聽老師的話,坐在小椅子上跟老師一起做游戲。”“好?!蔽液車烂C地問他,他回答得很干脆,而只要我出現在他的面前,他一定會迅速地、乖乖地坐在位置上。
對話的效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招“陌生人”對于他的轉變非常有效。而有的孩子并不一定就適用這樣的方法。
晨晨,漂亮的女孩子,每天早上同樣也是以哭鬧開場,不停地哭,不停地讓老師給媽媽打電話。早上早操結束了,她還在哭,老師哄了又哄,無計可施。我拉過她,讓她先止住眼淚,她是個非常通情理的孩子,馬上停住了眼淚。問她為什么哭,要告訴老師原因才可以幫助她。她說想要媽媽第一個來接。她不是不愿意上幼兒園,就是希望媽媽能第一個來接她,這么單純的請求為什么不能滿足她呢。她流利地報出了媽媽的姓名和手機號碼,我也用了幼兒園老師慣用的“打電話”伎倆讓她得到了滿足。她還提出中午不想睡覺,我們一起與老師商定好,中午可以不睡覺,躺在床上休息休息就好。滿足了她的需求,自然也沒有哭的必要了,她回到了集體中。
“打電話”是一種教育手段,對孩子是“善意的謊言”,而對于孩子收獲最大的是適應了集體的生活,感受到了幼兒園里的快樂,老師也可以像媽媽一樣愛他,保護他,教會他知識與能力。而作為老師,要根據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對癥下藥”,尋找適合的教育方法,只有方法對了,孩子就會縮短分離焦慮的過程,盡快適應集體生活。
幼兒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思想、有個性,幼兒教師要充分了解孩子,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與個性特征,實施有效的教育手段,盡快建立良好的師幼情感,讓幼兒愛上集體,愛上幼兒園。
參考文獻
[1] 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南師附中江寧分校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