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汐
我們知道,能夠感染人類的傳染病非常多,比如流行性感冒、瘧疾,以及狂犬病等。不過顯然,人類并不是自然界受傳染病困擾的唯一物種,動物同樣會染上傳染病。
人類與疾病的戰(zhàn)爭一直在進行,而且進行得轟轟烈烈。我們一會兒研究出來一個新的抗生素,一會兒又研究出一種新的疫苗,這些都是我們對付傳染病的有力武器。可是,動物們就沒我們幸運了,它們在研制藥品方面沒人類這么有“天分”。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動物們束手無策,雖然沒有藥和疫苗,但它們也演化出了對付傳染病的獨特方法,這對于那些群居的動物來說尤為重要。
找個“醫(yī)生”來治病
鮭魚,即三文魚,它們成群結(jié)隊地生活,彼此之間經(jīng)常會很親密地接觸,所以,一旦發(fā)生傳染病,疾病就會迅速在魚群里蔓延開來。海虱就是一種讓鮭魚備受折磨的寄生甲殼綱動物。它們靠吃寄主的黏液、表皮組織及血液為生,經(jīng)常吸附在鮭魚的身體上。被海虱感染上的鮭魚不久后便會出現(xiàn)表皮失血等癥狀,如果不醫(yī)治的話很快會死去。可以說,海虱感染就是鮭魚的一場“噩夢”。2007年,野生鮭魚攜帶的海虱曾造成一場災(zāi)難,并且,其他魚類比如鱒魚也因此感染上了海虱病。
一些鮭魚因此而死,但另一些鮭魚卻因為“尋醫(yī)問藥”的及時,從而讓自己逃過了一場災(zāi)難。貝氏隆頭魚就是鮭魚群里著名的“魚醫(yī)生”。這些喜愛吃大魚身上死皮的魚會把附著在它們身上的虱子同時吃掉。于是,虱子成了小魚的美食,大魚也因此重新獲得了健康。一條不起眼的小魚能治愈150條被海虱感染上的鮭魚。僅一個半小時之內(nèi),小魚就能吃掉寄居在兩條魚身上的45個海虱。
實際上,“魚族”里的“魚醫(yī)生”有很多。不光是貝氏隆頭魚有“治病癖好”,隆頭魚科的許多魚類都有這樣的癖好,比如巖梳隆頭魚。而且,不僅魚類因為這些小魚而受益,人類也沾了不少小魚的“光”。愛美的女性會把腳放入一個裝滿小魚的盆里,讓小魚去“解決”腳上的死皮和細菌,這種美腳方法曾一度風(fēng)靡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國美容店的按摩師都爭先訂購帶有“美腳功能”的小魚。
將傳染者“隔離”
同鮭魚相比,螞蟻是更典型的群居動物,所以,它們更需要對付傳染病的方法。
雖然蟻群里沒有像小魚那樣的“醫(yī)生”,但螞蟻卻演化出了對抗傳染病的獨特行為,來幫助它們保持身體健康。在處理感染體上,蟻群表現(xiàn)得像一個超級個體,非常有“社會責(zé)任感”:為了保證整個蟻群的健康,如果蟻群里一只小蟻因感染某種真菌疾病而死,其他螞蟻就會合力把它的尸身運到離蟻巢很遠的地方,再用一點土把它給掩埋起來。
而且有趣的是,當(dāng)環(huán)境出現(xiàn)變化的時候,螞蟻還會根據(jù)環(huán)境作出不同的應(yīng)對行為。
把一群紅螞蟻放在有限的空間里,剝奪它們走出蟻巢的自由,再放入一只被感染的螞蟻,你會發(fā)現(xiàn):螞蟻“偵查員”發(fā)現(xiàn)這只被感染的小螞蟻后,很快召集同伴把它挪到了蟻巢的角落里,并在周圍弄了點草把它蓋上。不僅如此,它們還把螞蟻卵移到了離“尸體”最遠的地方。放置感染螞蟻的地方儼然成了一塊“禁地”,大部分螞蟻都選擇了繞行。研究者發(fā)現(xiàn),將被感染個體移得越遠,蟻群會越健康。
實際上,把被感染個體埋起來與整個蟻群“隔離”是一種預(yù)防措施。從本質(zhì)上來說,它與通過偽裝自己,比如變色來保護自己的機制并無太大分別。
“治病”靠自己
那么,患上病了,又找不到“醫(yī)生”,動物自己該怎么辦呢?求人不如求己,那就靠自己來治療吧!
對于動物來說,自我治療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順利地生存下去。
我們知道,寄生蟲病是自然界里一種比較常見的傳染病。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動物們都擁有了對付寄生蟲病的各種妙招:黑猩猩、熊和鵝都會吃一些有驅(qū)蟲作用的樹葉;而牛則會“以毒攻毒”,它們會吃點兒含有細菌的黏土,讓自己腹瀉,這樣便成功甩掉了寄生蟲。
嘔吐是人類預(yù)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是有些動物卻不能嘔吐,比如小鼠。所以,小鼠只能靠吞東西來解決問題。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當(dāng)小鼠生病,或是吃了有毒的東西,它們會自動去尋找一種黏土。這是一種有藥用價值的黏土,能吸附毒素,減輕毒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曾認為自我治療是哺乳動物的專有技能,但后來,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鳥類和昆蟲“自我治療”的能力同樣不賴:果蠅會使用酒精來保護自己免受寄生蜂的干擾;蜜蜂會用搜集到的含有抗菌化合物的樹脂來筑巢;受到寄生蟲感染的雌性帝王蝶更傾向于把卵產(chǎn)在抗寄生蟲的植物上,未受感染的雌性帝王蝶就沒這個傾向;而城市中的鳥類還會將香煙頭放進自己的窩里,讓香煙中的化學(xué)物質(zhì)“擊退”巢中的寄生蟲。動物把大自然當(dāng)成了一個“大藥箱”。
舔舔毛,泡泡澡
“尋醫(yī)問藥”是重要,但日常衛(wèi)生也十分重要。和人類一樣,動物也很“講究衛(wèi)生”。
如果一只雪白的寵物貓十幾天不洗澡,那它會不會變成一個小黑球?不會,因為貓咪每天都給自己進行“清潔”。只要一有空,它就會不斷地用舌頭舔自己身上的毛。有時,舔上一兩個小時都不是事兒。所以,它仍會很白凈。
舔毛行為不是貓科動物的專屬清潔方法,鳥類、有角類動物也會經(jīng)常這么干。對它們來說,舔毛就同我們洗手一樣稀松平常。
屬于靈長類的猴子不僅會幫助同類梳理毛發(fā),挑出討厭的虱子和跳蚤,還會泡泡澡來讓自己徹底干凈一下。日本雪猴就會時不時跑到附近的溫泉去“享受”一下。
不過,雖然愛衛(wèi)生的習(xí)慣能減少動物患上傳染病的幾率,但有的時候,“土方法”見效太慢。因此,在它們患上很嚴(yán)重的傳染病時,人類會伸出援手來幫忙,投放一些有助于它們身體恢復(fù)的抗生素和疫苗等。比如,為了避免海虱在野生鮭魚群里擴散,每年春季,挪威的農(nóng)場主都會往水里投放抗生素和疫苗,以保證野生小鮭魚在遷徙途中的安全。
與動物相比,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人類占據(jù)了很大上風(fēng),但這恐怕也只是暫時占據(jù)上風(fēng)而已。我們不能不注意到,一些舊病毒已進化出了新的能力,而一些頑固的傳染性病毒,像埃博拉病毒,人類至今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
另外,人類也從動物身上獲得了很多關(guān)于藥物的啟示,比如非洲人治療拉肚子的藥就是觀察大象的行為后制成的。那么未來,動物能不能再給我們添上一些驚喜呢?endprint
大科技·科學(xué)之謎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