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候濤
20世紀被刺殺的那些大使們
文/候濤
俄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爾洛夫2016后12月19日在土首都安卡拉參加藝術展開幕式時遭槍擊身亡。媒體評論稱,若此事發(fā)生在數(shù)月前俄土關系最緊張之際,后果不堪設想。這樣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20世紀曾發(fā)生多起大使遇刺的嚴重外交事件,其中數(shù)次甚至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美國《紐約時報》在20日回顧稱,在卡爾洛夫之前,上一名遇刺身亡的俄羅斯/蘇聯(lián)大使是在華沙遭到槍殺的沃伊科夫。1927年6月7日,蘇聯(lián)發(fā)生最嚴重的外交官遇襲事件,蘇聯(lián)駐波蘭全權代表(即大使)彼得·沃伊科夫在波蘭首都華沙遭刺客槍殺。
沙俄覆滅后,蘇俄同波蘭曾爆發(fā)過一場為期兩年的波蘇戰(zhàn)爭。戰(zhàn)爭平息后,1924年10月,經(jīng)驗豐富的革命家沃伊科夫被任命為蘇聯(lián)駐波蘭全權代表。但他剛到華沙,就陷入了一場暗殺陰云中。這名蘇聯(lián)大使究竟是何許人也?
出生于1888年的沃伊科夫是烏拉爾蘇維埃的重要人物,被認為在處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有種說法稱,在沙皇一家被殺后,沃伊科夫宣稱“全世界絕對不會知道我們對他們做了什么”。但高爾察克率領的白軍占領葉卡捷琳堡后組建了調(diào)查委員會,四處宣揚沃伊科夫的“弒君”罪行,沃伊科夫由此成為?;逝傻难壑嗅?,必欲除之而后快。
由于沃伊科夫在蘇聯(lián)身居高位,保皇派很難下手,直到他被調(diào)任駐波蘭全權代表后,?;逝山K于看到了機會。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波蘭,蘇聯(lián)仍然被波蘭高層人士視為敵人,在反蘇反共氛圍下,?;逝绍S躍欲試。1927年6月7日,一名20歲的白俄?;史肿吁U里斯·科窩達跟蹤沃伊科夫到華沙火車站,利用人流擁擠與安保松懈之機竭力靠近目標,朝沃伊科夫連開數(shù)槍。這就是令世人震驚的沃伊科夫遇刺事件。
盡管遇刺事實和經(jīng)過非常清楚,但反蘇的波蘭政府暗地里對刺客持同情態(tài)度,一些政客聲稱這起暗殺事件“事出有因”,槍殺沃伊科夫是為報復后者參與殺害末代沙皇??聘C達被捕后先被華沙法院判處無期徒刑,后又改為15年監(jiān)禁。在20世紀30年代反蘇浪潮高漲之后,波蘭于1937年將其釋放??聘C達后來移民美國,于1987年去世。
而在蘇聯(lián)方面,沃伊科夫身后受到極高尊崇,他的遺體被安葬在莫斯科紅場,蘇聯(lián)境內(nèi)的多條街道也改以他的名字命名。更重要的是,這起事件進一步損害因波蘇戰(zhàn)爭而惡化的兩國關系,莫斯科中斷有關《蘇波互不侵犯條約》的談判,并嚴厲譴責波蘭政府支持反蘇的白俄抵抗運動。蘇聯(lián)還宣布,在華沙車站謀殺其大使是“戰(zhàn)爭行為”,蘇聯(lián)紅軍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歷史學家認為,沃伊科夫遇刺使蘇聯(lián)政府對波蘭變得極不信任,埋下了1939年蘇聯(lián)同意與德國合伙瓜分波蘭的禍根。
而對于卡爾洛夫遇刺案發(fā)生地土耳其來說,外交官遇刺更是一個難以遮掩的傷疤。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土耳其駐外大使可謂是個“高危職業(yè)”,在約十年時間內(nèi),土耳其駐奧地利大使達尼斯·屯阿里吉、駐法國大使伊斯梅爾·埃雷茲、駐梵蒂岡大使塔哈·卡里姆和駐南斯拉夫大使加利普·巴爾卡爾相繼被殺,其他遭暗殺的中低級外交人員更是不計其數(shù)。
當時土耳其對本國亞美尼亞人實行高壓政策,多個亞美尼亞人激進組織則用對土耳其外交人員的血腥殺戮作為報復。1975年10月22日,亞美尼亞人激進組織“亞美尼亞大屠殺正義突擊隊”派出刺客攜帶自動武器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突襲土耳其大使館。3名刺客殺死使館保安,然后闖入大使屯阿里吉的辦公室。刺客們面對面地直接詢問:“你是不是土大使?”屯阿里吉剛回答了一句“是”,就遭到?jīng)_鋒槍的掃射,大使當場死亡。
屯阿里吉剛遇刺僅兩天后,又一名土耳其大使遇難。10月24日,土耳其駐法國大使埃雷茲正從一場招待會返回使館。他乘坐的車輛接近使館時,遭到來自亞美尼亞人激進組織“致力解放亞美尼亞的亞美尼亞秘密軍”的多名刺客伏擊,埃雷茲和他的司機當場身亡。短短兩天內(nèi),駐歐洲的兩名大使接連遇刺震驚土耳其全國,土耳其外交部決定派出安全人員保護全球各地的土使館人員。
但這仍未能阻止類似的暗殺事件一再發(fā)生。1983年3月9日,土耳其駐南斯拉夫大使巴爾卡爾乘坐的汽車在南首都貝爾格萊德城區(qū)一個主要路口等紅燈時,兩名亞美尼亞刺客突然向汽車開槍,巴爾卡爾身受重傷。刺客逃離現(xiàn)場時遇到一名南斯拉夫?qū)W生阻攔,刺客拔槍將其殺害。附近的兩名南斯拉夫安全人員趕來時發(fā)生槍戰(zhàn),又有一名安全人員被打傷,另有一名行人被誤傷。兩名刺客隨后遭南斯拉夫警方逮捕。同一天,美聯(lián)社駐雅典記者站接到一個匿名電話,聲稱“亞美尼亞大屠殺正義突擊隊”對這起暗殺事件負責。
3月11日,巴爾卡爾在醫(yī)院中去世。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當時評論道,南斯拉夫全國上下對這起暗殺事件非常憤怒。南斯拉夫聯(lián)邦主席團主席兼國防委員會主席佩塔爾·斯坦鮑利奇向土耳其總統(tǒng)凱南·埃夫倫發(fā)去電報,表達“最誠摯的哀悼”。這次慘痛的暗殺事件后,土政府爭取到歐洲的普遍同情,多個歐洲國家表示愿意幫助阻止亞美尼亞人激進組織對土耳其外交人員的襲擊。
據(jù)統(tǒng)計,從1973年到1984年,總計有31名土耳其中高級外交人員被亞美尼亞人激進組織暗殺,超過300人受傷。
俗話說“樹大招風”,美國在全球呼風喚雨,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外交人員頻繁遭襲,其中最離奇的遇刺事件則是1979年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阿道夫·達布斯在綁架案中糊里糊涂被殺。
1979年2月14日,達布斯乘車從住所前往大使館。在汽車接近美國文化中心時,4名身穿阿富汗警察制服的男子攔住這輛外交汽車,并示意汽車里的人打開窗戶。司機遵從了眼前這些“警察”的要求。但這幾個人突然拔出槍劫持汽車,強迫司機把達布斯送到附近的喀布爾酒店。綁匪們把達布斯扣押在喀布爾酒店的117房間,并讓司機回美國大使館送信。綁匪要求阿富汗政府釋放“至少一名以上宗教犯人或政治犯”,但對美國政府沒有提出任何要求。
美國希望阿富汗政府先不要輕舉妄動,以免危及達布斯的生命,但當時蘇聯(lián)在阿富汗擁有絕對影響力,阿富汗警方根本無視美國的談判呼吁,在蘇聯(lián)顧問的建議下發(fā)起攻擊。接近中午時,阿警察經(jīng)過短暫激烈交火突入喀布爾酒店。但達布斯被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倒在椅子上,頭部被子彈射中。兩名綁匪在交火中被擊斃,另兩人被捕后不久遭槍決。究竟是誰打死達布斯至今仍然是個謎,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當時指責說,這起事件是蘇聯(lián)人“提愚笨建議或合謀造成的”。
美國卡特政府被大使遇害以及阿富汗政府處理綁架事件的方式激怒,美國立即調(diào)整對阿政策,削減經(jīng)濟援助,還公開對阿政府的反對者表示同情。此后美國不再派新大使去阿富汗,只由一名代辦負責大使館事務。當年7月23日,美國宣布從喀布爾撤回“非必要的”大使館人員。蘇聯(lián)占領阿富汗后,美國停止對阿富汗的所有經(jīng)濟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