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大昭
氣排球成終身體育愛好
◎文/汪大昭
初識杜偉芳是在10年前,她正在北京石景山體育館里參加全國老年氣排球賽。杜偉芳或許是另類球迷,老太太不愛競技排球,偏愛于氣排球。她看球,更喜歡自己動手打球。如今年近八十,最大的興趣在于張羅,偶爾打著玩也行。
說起氣排球,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大發(fā)明。1984年,一群離退休的鐵路職工用氣球仿照排球運動的方式隔網(wǎng)對打,故名氣排球。幾年后,氣排球被拿到呼和浩特鐵路局老年運動會上演示,得到中國老體協(xié)的支持,開始制訂規(guī)則、培訓裁判、籌辦比賽,在鐵路系統(tǒng)推廣。1995年,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北京觀看了鐵道科學院氣排球活動,說:“氣排球很好,既適合老年人,也適合中年和青少年?!彪S后,經(jīng)國家專利局批準的老火車頭牌氣排球在上海研制生產(chǎn),球體由6片塑膠粘合,黃色,個頭比5號足球還大,重量只有普通排球的一半左右。氣排球場地12×6米,男子網(wǎng)高2米、女子1米80,每方上場5人。
顯然,這比人們見慣的排球易于掌握。技術(shù)越是簡單,越容易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氣排球很快流行開來。1996年,高級工程師杜偉芳和高級經(jīng)濟師王世昶從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退休,兩人又一起迷上了氣排球。北京豐臺一帶是氣排球流行之地,老夫婦和同伴們在這里尋得自己健身和快樂的方式。長期伏案工作,杜偉芳患有嚴重的頸椎病。老兩口參加氣排球活動后,自覺頸部、手部、頭腦、腰腿都得到很好的鍛煉,一場比賽下來,歡笑不盡,廣交朋友。每天一大早,老兩口就騎車到鐵道部機關(guān)后院宿舍區(qū)去打球,漸漸地,頸椎的病痛竟消失了。
大家動手在豐臺體育中心布滿亂石雜草的空地上平整出一塊排球場,掛起“老年氣排球訓練基地”的牌子,吸引了周邊的行人駐足觀看,一些居民陸續(xù)加入行列,一些中青年也來打一陣子再趕去上班。
上了年紀的人對體育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固執(zhí)。如今的豐臺,那群打氣排球的老人風雨無阻,從素不相識到不見不散。他們年輕時大都沒怎么打過排球,老了卻因氣排球活動跟當年排球場上的名宿走到了一起。與那些對勝負特別在意的年輕球迷不同,他們享受著氣排球帶來的健康和快樂,為此,他們還創(chuàng)編了氣排球題材的歌曲和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