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摘要】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種過于高大上的教育目標與追求,由于與學生實際相距甚遠,所以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探索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的德育文化建設和與時俱進的德育方法引領,是一項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關鍵詞】 德育 文化建設 仁愛教育
【分類號】G641
【正文】
一.底線教育與高尚教育的辯證統一
要著力塑造一種德育文化,以這種文化浸潤整個校園,讓學生生活在文化的熏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潛滋暗長。德育文化建設的三個層次,靈感源于商鞅與秦孝公對話的三個治國層次:霸道、王道、帝道。霸道即法治階段,強化學生學會適應規(guī)則;王道即施以仁愛感化學生;帝道即培養(yǎng)學生自律以求大道至簡、無為而治,初中學生多數有自我而無自律,策劃活動要著眼于學生的自律、自立、自理意識的啟蒙和能力培養(yǎng)。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制階段和仁愛教育階段。法制階段是最低要求:合格公民教育。按照各種規(guī)則從“理管”角度用常規(guī)約束學生行為,促成養(yǎng)成教育,做合格公民。比如“熱愛祖國”一條,要求升旗儀式如何著裝、動作如何規(guī)范等,單憑熱愛祖國一句話,初中生是很難內化到心靈的。仁愛教育屬于高尚人格培養(yǎng)階段。以仁愛教育的浸潤滋養(yǎng)引領學生形成道德自律,促進高尚心靈成長,在學生中逐步培養(yǎng)卓越人才,成為杰出公民。
二.仁愛教育提出的背景與內涵
仁愛教育的提出,源于當今社會的一些不正?,F象。比如:對傳統文化的淡漠與流失;公眾道德底線的失守;奢侈攀比之風日盛等。
“仁”源于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學思想??鬃诱J為“仁者愛人”,從做人方面看:仁施與父母為孝;施與兄弟為悌;施與師長為尊;施與朋友為義;從做事方面看:施與自然為畏;施與事業(yè)為忠;施與溝通為誠;施與契約為信。仁施與天下,則和諧萬邦,社會太平。
基督教《圣經·哥林多前書》有關愛的解釋非常好:“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是永不止息?!惫P者根據工作實踐總結的班主任成功公式:成功=愛+責任+藝術,其中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高震東先生講過: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進一步講,一個班級有不同的個性和優(yōu)缺點的孩子,愛上別人的同時又是自己不喜歡的孩子,更難!如果沒有愛,工作就是履行程序,沒有內驅的元動力,也不可持續(xù),自己可能會感到更累。只有把對孩子的愛心和工作有機協調起來,才會從和孩子們的打交道過程中收獲開心快樂。
愛孩子才會主動擔負責任,責任是班主任工作的底線,工作是否卓越是一個高尚的目標,我們可以追求,但不一定立竿見影或是肯定能夠達到。但是沒有責任感,班級就會出亂子,這既是底線又是紅線,必須守住。
愛孩子才會進一步研究探索班主任工作藝術。藝術是班主任在工作過程中,用心思考、不斷總結出來的。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積淀和經驗的積累。藝術之一就是要認識到因為班主任不是萬能的,要思考怎樣調動家長的智慧和力量參與班級管理,參與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塑造,思考怎樣調動家長對孩子對家庭的重建。教育學生,除了發(fā)現優(yōu)點、放大亮點、尋找進步的動點之外,更多的是與學生身上存在的壞習慣斗爭。學校是主戰(zhàn)場,但是很多時候學校教育起到的是外圍作戰(zhàn),屬于外因。起根本決定作用的是家庭。所以班主任要思考利用調動家長力量參與德育管理。
三.仁愛教育的表達與推進
課題推進著眼于貼地氣、抓細節(jié)。在校園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浸潤。
首先是表彰制度化、個性化的頂層設計與規(guī)范。定期進行各類充滿正能量的表彰褒揚,如:有文藝、幽默特長的表彰為“快樂達人”、“娛樂達人”等;
其次是德行成長路徑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校園設置報刊亭,每天由專職學生負責更換;除了常規(guī)的班級評比欄,增加針對家庭、班級、社會上出現的好人好事設置“最美二外人”(文藝專長類、優(yōu)秀干部類、財經領袖類等各領域突出貢獻)宣傳欄;設置涂鴉墻,用陽光正態(tài)的方式幫助學生緩解和宣泄壓力和不滿,解決心理矛盾,化解安全風險;學新聞發(fā)言人、儀容儀表規(guī)范照片、學生公約制定(貼地氣、守底線、知廉恥、明是非、揚正氣)、校門口學生值周干部查考勤要攝像同步,要求遲到者自覺登記班級姓名,通報班主任建議改進。
四.調研學情和師資情況,為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基本情況調查;如:學生所在班級、特長等,為遴選學生干部、組成優(yōu)秀學生領導團隊做準備;
(二)活動意愿的調查;學生建議開展什么活動等。為活動做學情準備并為活動的預期做評估。
(三)要進行班主任梯隊頂層設計,對全體教師年齡、學歷、特長等情況要進行摸底。培訓計劃要走小型化、內部化、專題化、常態(tài)化的路徑,杜絕班主任在工作中自己摸索前行、放任式的成長現象。
【參考文獻】
深圳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指導意見》,2014
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