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其坤
教學流程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我們在安排教學流程、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文本特點、學生情況、學習目標等多種因素,但教學流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不容忽視,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流程符合認知邏輯,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下面結合多年來聽課發(fā)現(xiàn)的閱讀教學流程存在的弊端,闡述安排教學流程須要重視的四個方面。
一、由品讀文本到歸納概括
一位著名的特級教師上《阿房宮賦》,先解決“阿房”的讀音,接著引導學生翻譯兩個句子:“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薄耙蝗罩畠?,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痹谶@個過程中激發(fā)學生思考,強調不迷信書本,貴有獨立思想,這給人啟發(fā)。但接下來的教學過程,竊以為值得商榷。
老師說,《阿房宮賦》被稱為千古第一賦,寫了那么多文字,其實只用下面一段話就可以概括(投影1):
阿房之宮,其勢可謂( )矣,其制可謂( )矣,宮中之女可謂( )矣,宮中之寶可謂( )矣,其費可謂( )矣,其奢可謂( )矣,其亡亦可謂(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 )矣!
老師讓同學填空,同學們說出各種形容詞,最終在老師的指導下形成如下文字(投影2):
阿房之宮,其勢可謂雄矣,其制可謂大矣,宮中之女可謂眾矣,宮中之寶可謂多矣,其費可謂靡矣,其奢可謂極矣,其亡亦可謂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悲矣!
我正感詫異,覺得沒有引導學生從品味文本中得出答案,老師卻讓同學們閱讀課文,看看哪些語句分別寫的是阿房宮其勢之“雄”、其制之“大”……
還沒有解讀文本,就讓學生概括,這樣的概括就成了空中樓閣,這只能體現(xiàn)老師的預設,而沒有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既已完成內容概括,再回頭去尋找、品味相應語句,教學流程顯得滯澀、重復。竊以為,老師完全按照預設推進教學進程不僅會影響課堂生成,而且這樣安排教學流程顯得重復而不流暢,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教學流程須要再造。可以先引導學生解讀文本,隨著解讀的進程,逐步概括出類似上面投影2的一段文字,這樣安排更為合理,既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提升煉字煉句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概括能力。如果覺得這樣不便操作,也可以在老師預設的投影1之后,不必先匆匆忙忙完成填空,而先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尋找答案,最終完成填空,并且將不同學生不同的答案都板書出來,排除不恰當?shù)?。有的答案并非唯一。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利于促進課堂的生成。
二、由文本解讀到拓展延伸
在教學過程中,用富有啟發(fā)性、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催生新的看法,這是很好的策略。如果不止一個問題,那么,須要考慮問題的先后順序與著力程度。
聽一位老師講《香菱學詩》,教學流程按照如下4個問題推進:
1.為什么是香菱學詩?
2.為何要向黛玉學詩?
3.黛玉怎樣教?
4.香菱如何學?
這看似合理,其實有問題。后面兩個問題才是文本本身的問題,前面兩個問題是體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是不是應該首先解決文本本身的問題?幾個問題不僅順序要合理,而且著力的輕重也應該有所不同,要著重解決文本本身的問題。
三、由感性材料到理性認識
一位老師執(zhí)教《蘭亭集序》,引導學生按照“樂—痛—悲”的情感線索咀嚼品味,分析“因何而痛”這一問題時,先讓學生仔細閱讀第三段文字,披文入情,從課文找出關鍵語句,并板書在黑板上:
快然自足,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水到渠成進行總結:情感、外物、生命狀態(tài)都體現(xiàn)了“變化”至消亡,個體愈發(fā)難控,作者寫作此文時51歲,自然生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感嘆。然后,由此推及到魏晉時代風氣,引導學生結合課前印發(fā)的背景資料來思考,進而提供下面一段話幫助學生理解:
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李澤厚《美的歷程》)
在此基礎上補充一些魏晉時期的詩歌加以印證,進行拓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古詩十九首)
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發(fā),生一何早?(曹丕《短歌行》)
功業(yè)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時哉不我與,去乎若云浮。(劉琨《重贈盧諶》)
由課內到課外,由作者而及時代,由作者情感而至魏晉風氣,過程大體也算合理。但是,在補充資料時,先讓學生閱讀魏晉詩歌,再呈現(xiàn)李澤厚的論述,這樣由感性到理性,是否更為合理?
四、由直接灌輸?shù)絾l(fā)領悟
龔自珍《病梅館記》是中學語文課本的傳統(tǒng)篇目,語言淺顯而含義深邃。多次聽過此課,也多次講過此課。一般的做法是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導入,或者先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告訴學生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然后理解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督處熃虒W用書》也建議如此操作。但這樣一來,學生就沒有體驗披文以入情、由物而及志的過程,教學難度是降低了,但托物言志的難點實際上沒有得到突破。有感于此,本人接受海淀區(qū)公開課的任務后,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上就特別注意這一點。
課前播放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
上課導入:剛才播放的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梅花三弄》。古往今來,與梅花有關的音樂、繪畫、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與梅有關的文章——《病梅館記》。
先引導學生對課文作淺層理解。聽朗讀,再自讀,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情感;疏通語言,注意“以”的用法,詞類活用;理解如下問題:①梅為什么會“病”?②面對病梅,作者怎么辦?③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局勢,作者個人有能力應付嗎?endprint
再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課文。
1.激疑鋪墊
清代張潮《幽夢影》說:“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
梅的知己和靖,就是北宋林逋。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養(yǎng)鶴,稱“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深受人們喜愛,宋代姜夔有兩首詠梅詞名曰《暗香》《疏影》。
請同學們注意,“疏影橫斜水清淺”,不也是以“疏”為美,以“橫斜”為美嗎?
欣賞盆梅,多以“老干偃蓋,苔蘚封枝,盤根錯節(jié),橫斜疏瘦,蒼勁淡雅,疏花點點”為佳品?!懊芬皂崉伲愿窀?,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奇者為貴。”(投影盆景)
古今梅圖,也以橫斜疏瘦之梅為美。(投影幾幅圖畫)
龔自珍《梅花水仙圖》,其中的梅也是稀疏、曲折的。(投影)
人們欣賞梅都以橫斜疏瘦為美,龔自珍畫的梅也是稀疏、曲折的,而作者在《病梅館記》中卻對此痛心疾首,為什么呢?此文講的只是梅的審美問題嗎?是不是另有深意?
2.知人論世
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以及寫作背景,有助于我們深入、準確地解讀課文。
可讓學生發(fā)言,再作補充、強調。
龔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現(xiàn)在浙江杭州)人。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危☉c)盛世”的后期。當時清朝統(tǒng)治的衰敗現(xiàn)象已日益顯露。
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他對清朝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和腐敗的政治深感不滿,力主“更法”,“改圖”,廢科舉,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則徐、魏源等人組織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之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他一再遭受排擠打擊。在北京輾轉十年,都只是當小官,最后被迫棄官回鄉(xiāng)。但他的革新思想在當時以及后來都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
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之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龔自珍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對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禁錮思想痛心疾首,強烈呼吁社會改革與個性解放。《病梅館記》就寫作于這樣一個時代。
《病梅館記》寫于1839年。此年天干地支紀年是己亥年,這一年他寫了300多首詩歌,總稱為“己亥雜詩”,其中125首就是:“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p>
1958年毛澤東在《紅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時引用了這首詩,從此龔自珍一下子成為中國婦孺皆知的詩人。
3.深入解讀
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我們對課文有沒有進一步的理解呢?
讓學生發(fā)言。
明確:梅指人才?!绊健h、鋤、夭、病”等就是對人才的摧殘。
文人畫士指封建統(tǒng)治者;“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之人、鬻梅者,是統(tǒng)治者的幫兇。
點撥: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說:“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所以就有人迎合。
而龔自珍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統(tǒng)治者,可見其戰(zhàn)斗的精神。
在文字獄大興的時代,他借梅議政、托物言志是機智的。
在此基礎上延伸強化: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梅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傲雪凌霜,清香四溢……人們常以梅表現(xiàn)高潔的情操、高尚的人格……因而,古往今來,以梅為對象托物言志的作品很多。
同一種事物可以寄托不同的情感。陸游《卜算子·詠梅》,借詠梅表現(xiàn)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永遠保持高風勁節(jié)的情操。毛澤東《卜算子·詠梅》,“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表達的情感與陸游孤寂、悲觀相反,充滿著自信和樂觀。
相反,相同(相近)的情感可以寄托于不同的事物上。“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上下聯(lián)借竹與梅寄寓謙虛的品格;“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借墨梅與石灰寄寓相似的情感。
托物言志,所托之物要適宜承載所言之志,兩者契合最為要緊。
她,一柄綠光閃閃的長劍,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藍天。也許,一場暴風會把她連根拔去。但,縱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誰彎一彎?。魃澈印恫菽酒ぐ讞睢罚?/p>
這是對寧死不屈、寧折不彎的精神的贊頌。
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于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流沙河《草木篇·藤》)
這是對損人利己、暗算他人的行徑的鞭撻。
最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張潮《幽夢影》曰:“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闭堊赃x一種物象,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從實際訓練效果來看,學生掌握了托物言志的要義,所寫的托物言志的習作大多形神兼?zhèn)?,所言之志與所托之物能夠和諧契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