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穎,秦啟文
(1.西南大學 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重慶 400715;2.邵陽學院 學生工作處,湖南 邵陽 422000)
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結構探索及問卷編制*
宋傳穎1,2,秦啟文1
(1.西南大學 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重慶 400715;2.邵陽學院 學生工作處,湖南 邵陽 422000)
采用訪談、開放式問卷調查及文獻檢索編制預測問卷,選取1300名在校大學生施測,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驗證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結構包括工作素養(yǎng)、個性特質、自我成長三因素,可解釋方差總變異的58.581%,三因素模型在驗證性分析中得到較好的驗證;總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87,三因素的α系數(shù)為0.824~0.852;總問卷的分半信度為0.869,三因素的分半信度為 0.858~0.890。由此可見,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由三個因素構成,信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可用于研究與實踐。
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勝任力;問卷編制
朋輩心理輔導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并在心理輔導專家漢姆伯格(Hamburg)和沃倫豪斯特(Varenhorst)等人的推動下,逐漸為大家所熟悉與接受。[1]朋輩心理輔導是一種由準專業(yè)人士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通過互助、關懷、陪伴、引導、幫助等實現(xiàn)的“自助式”成長輔導模式,彌補了專業(yè)心理輔導人員的不足,成為專業(yè)心理輔導的有益補充形式。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是指通過征召和篩選的方式選拔出來的,接受了一定心理咨詢技能培訓和掌握適度心理輔導技巧,具備正向幫助、影響周圍同學的大學生。[2-3]目前,我國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包括心理咨詢中心見習助教、心理健康教育部成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以及各心理類社團組織成員,他們具有“說服力高、覆蓋面廣、互濟性強、易接納性、及時自然性”的特點,成為高校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勝任力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關于“一名好的羅馬戰(zhàn)士”勝任剖面圖的建立。但對勝任力真正開始科學研究的是泰勒(Taylor)、戴維·麥克蘭德(David McClelland)和鮑耶茲(Boyatzis),他們認為勝任力的實質是個體具有的能更有效完成任務的潛在特質,能夠區(qū)分優(yōu)劣。[4-6]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開始關注心理服務人員勝任力的個人特質,重點關注心理服務人員自身所具有的能引起求助者積極改變的因素[7],如人際溝通能力、心理咨詢的評估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8-9]。20世紀80年代以后,心理學界在心理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實踐及認證方面才逐漸形成了基于勝任特征的文化,廣泛關注核心勝任特征、勝任特征模型、勝任特征評估以及具體領域的勝任特征研究等。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對心理服務人員工作勝任力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多數(shù)將心理服務人員的工作勝任力歸結為一般特質、專業(yè)特質、知識修養(yǎng)、專業(yè)技能、職業(yè)倫理五個方面[10-12],但具體到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卻關注不夠,認識不足,培訓不力,缺乏有效的選拔與考評機制。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對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和學校的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日益頻發(fā)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需要朋輩心理輔導員協(xié)助專職心理咨詢師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務,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高校要對重大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防患于未然,維護校園和諧穩(wěn)定,也離不開朋輩心理輔導員的群策群力。
在實際的高校朋輩心理輔導過程中,朋輩心理輔導員素質遠未達到從事朋輩心理輔導的要求,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與培訓也面臨諸多困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朋輩心理輔導員工作勝任力結構不清楚,無法為其科學選拔與有效培訓提供科學依據(jù)。筆者擬在已有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對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進行研究并編制問卷,以期為推動朋輩心理輔導的研究提供工具。
(一)被試
正式發(fā)放問卷1300份,回收問卷1254份,有效問卷1206份*無效問卷剔除標準:回答問題前后明顯矛盾的;答案呈直線型、波浪型或有規(guī)律選擇的;項目的漏選超過3個的。。將有效問卷隨機分半,一半作為樣本 A(n=602),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半作為樣本 B(n=604),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
樣本A(n=602)中,男生366人,女生236人;20歲及以下者160人,21~22歲164人,23歲及以上者278人;文科264人,理科338人;大一212人,大二236人,大三154人;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干部干事(包括心理協(xié)會)142人,班級心理委員194人,班級心理信息員266人;接受專業(yè)培訓次數(shù)0次的282人,1~2次的188人,3~4次的75人,5次及以上者57人;自愿從事目前崗位者534人,調配43人,被迫25人。
樣本B(n=604)中,男生279人,女生325人;20歲及以下者130人,21~22歲405人,23歲及以上者69人;文科393人,理科211人;大一259人,大二243人,大三102人;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干部干事(包括心理協(xié)會)155人,班級心理委員198人,班級心理信息員251人;接受專業(yè)培訓次數(shù)0次的287人,1~2次的196人,3~4次的73人,5次及以上者48人;自愿從事目前崗位者544人,調配38人,被迫22人。
(二)研究程序
1.項目來源
(1)訪談。訪談對象包括校、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部成員,心理協(xié)會成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四類。采取個人訪談和小組訪談兩種方式。個人訪談共計20人,男性9人,女性11人,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部成員5人、心理協(xié)會成員4人、班級心理委員6人、宿舍心理信息員5人,每人訪談時間20~40分鐘,主要訪談內容是“您對目前從事朋輩輔導工作感覺如何?您是否能勝任該項工作?為什么?”;“為了做好該工作,你認為個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素質?能否舉例說一下”。小組訪談共計4次,每次6人,訪談時間50~60分鐘,主要訪談內容是“大家談談在日常工作中的感受?遇到了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為了做好朋輩心理輔導工作,大家認為我們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素質?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大家談談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輔導效果?”。
(2)開放性問卷調查。選取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崗位的朋輩心理輔導工作者40名進行開放性問卷調查,問卷的指導語為:“請結合你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感受,寫出做好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素質?請如實填寫,無對錯之分,我們僅作為科學研究之用?!?/p>
(3)文獻檢索。利用中外數(shù)據(jù)庫和谷歌學術等,以“competency”“勝任力”“朋輩輔導”“朋輩輔導員”等為關鍵詞,搜集與高校朋輩心理輔導有關資料,篩查、分析、選取文獻中有代表性的觀點和語句。
2.預測問卷的編制
通過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訪談(個人和小組)獲得問卷條目107個(如奉獻、真誠、豐富閱歷、進取等),通過開放式問卷獲得問卷條目141個(如善于傾聽、親和力、尊重隱私等),通過文獻分析整理獲得問卷條目67個(如表達能力、知識經驗、保密等),共計315個。這些問卷條目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后,大致可以歸為四個維度:一是個人特質,如熱情、耐心、有親和力、自信、樂觀等;二是適度專業(yè)技能(能力),如傾聽、共情、理解、表達、接納等;三是知識與經驗,如心理學常識、豐富的閱歷等;四是職業(yè)倫理,如保密、負責任等。為了使問卷條目表達更加規(guī)范準確,首先請兩名心理學博士分別對所有問卷條目內容進行評析;其次由一名心理學教授和先前的兩名博士組成分析小組,對第一次評析結果進行第二次評析,把表述不清或內容重復的刪除或合并;再次,請朋輩心理輔導員對第二次評析結果進行試閱,提出修改意見;最后請另外兩名心理學教授進行最終評閱。最終形成一個有49個項目的預測問卷,所有項目隨機排列,用李克特5點評分法編制成調查問卷,“1—5”代表“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
(三)統(tǒng)計工具和方法
用 SPSS 19.0 和 AMOS 18.0 進行項目分析、相關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等。
(一)項目分析
進行項目分析的樣本量為602人,按總分高低排列,前27%為高分組(總分≥167),后27%為低分組(總分≤142),對高分組和低分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所有項目高低分組得分均差異顯著(見表1),說明所有項目具有良好的鑒別度。
表1 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特征預測問卷項目分析(n=602)
此外,通過對49個題項與總分的Person 積差相關系數(shù)分析,所有題項與總分的相關系數(shù)均在0.324~0.640之間,未發(fā)現(xiàn)相關系數(shù)低于0.3的題項。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以樣本A(n=602)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KMO 值為 0.865,Bartlett 球形檢驗的值為3422.977(df=301),顯著性水平為 0.000,表明題項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根據(jù)研究目的和理論構想,刪除符合如下條件的項目:(1)因素負荷小于0.5的項目;(2)同時在兩個因素上負荷大于0.3的項目;(3)特征根大于1但包含項目少于3個的項目。最后得到5個因素,共25個項目,可以解釋方差總變異的59.735%。根據(jù)因素分析結果及各因素內項目的含義,5個因素分別命名為個性特質、自我成長、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工作素養(yǎng)(見表2)。
(三)驗證性因素分析
在對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五因素模型(25個項目)進行驗證的同時,還對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可能存在的競爭模型進行了比較。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的被試是樣本 B(n=604),競爭模型包括單因素模型、雙因素模型、三因素模型和四因素模型。單因素模型假設工作勝任力的25個項目只測量一個共同的因素;雙因素模型是將“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自我成長”“職業(yè)倫理”合并為一個因素,“個性特質”單獨作為一個因素;三因素模型是將“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自我成長”合并為一個因素,另外兩個因素分別為“個性特質”“職業(yè)倫理”;四因素模型是將“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合并為一個因素,另外三個因素分別是“個性特質”“職業(yè)倫理”“自我成長”。
表2 高校朋輩輔導員工作勝任力問卷各項目及探索性因素分析(n=602)
驗證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五因素模型無法得到驗證,即假設模型與觀察數(shù)據(jù)不適配,需要重新對假設模型進行修正。而且,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所有競爭模型亦無法得到驗證,說明問卷題項內容結構存在問題。為此,我們再次對所構建的朋輩心理輔導員理論模型和實際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梳理分析,結合朋輩心理輔導的實際開展情況和專家建議,把體現(xiàn)“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兩個因素的所有題項剔除,再次用樣本A(n=602)進行探索性分析,結果顯示,KMO 值為 0.876,Bartlett 球形檢驗的值為1842.278(df=105),顯著性水平為 0.000,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據(jù)研究目的和理論構想,刪除符合如下條件的項目:(1)因素負荷小于0.5的項目;(2)同時在兩個因素上負荷大于0.3的項目;(3)特征根大于1但包含項目少于3個的項目。最后得到3個因素,共15個項目,可以解釋方差總變異的58.581%(見表2)。再次用樣本B(n=604)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三因素模型(即工作素養(yǎng)、個性特質、自我成長三因素)得到驗證(X2=366.603,df=87,X2/df=4.214,p=0.413,RMSEA=0.037,GFI=0.948,NFI=0.917,RFI=0.902,IFI=0.938,TLI=0.915,CFI=0.936)。
(四)信度分析
考察信度是標準化心理測驗的基本要求之一,本研究對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問卷的信度檢驗主要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中的分半信度和同質性信度(以克倫巴赫α系數(shù)為信度指標)。由表 3可見,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問卷各因素的α系數(shù)在0.824~0.852 之間,分半信度在 0.858~0.890 之間,而總測驗的信度達到 0.869,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
表3 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工作勝任問卷信度系數(shù)表(n=602)
(五)效度分析
1.結構效度
首先,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三因素模型結構清晰,各項指標達到了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其次,各因素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為0.825~0.879,各項目與所屬因素之間的相關為0.816~0.884,各項目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為0.612~0.804;三個因素之間的相關為0.480~0.601,各項目與其他因素之間的相關為0.270~0.573,非同一因素的各項目之間的相關為0.185~0.471,說明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工作勝任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見表4)。
表4 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工作勝任問卷各項目、因素及總分間相關系數(shù)
注:VA標識工作素養(yǎng)各項目(VA1=V10 ,VA2 =V11,VA3=V12,VA4=V42,VA5=V13);VC標識個人特質各項目(VC1=V6,VC2=V15,VC3=V8,VC4=V14,VC5=V17,VC6=V 5);VD標識能力素質各項目(VD1=V45,VD2=V46,VD3=V44,VD4=V19);FA為工作素養(yǎng);FC為個人特質;FD為自我成長;FT為整體勝任力
2.效標效度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實質是鑒別朋輩輔導中的優(yōu)秀者和普通者,本研究將被試中的優(yōu)秀者挑選出來(選取依據(jù)是“優(yōu)秀心理工作者”“優(yōu)秀心理委員”和“優(yōu)秀心理信息員”獲得者),統(tǒng)計分析中優(yōu)秀者與普通者在3項勝任力維度上的差異見表5。 結果顯示,優(yōu)秀朋輩心理輔導員在3個勝任力維度及問卷總分的平均得分均顯著高于普通朋輩心理輔導員,表明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問卷能有效鑒別朋輩心理輔導員中的優(yōu)秀組和普通組,具有較好的校標效度。
表5 高校朋輩輔導員優(yōu)秀組與普通組在勝任力各因子上及總分的差異比較(n=166)
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不僅對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促進成才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維護學校的安全穩(wěn)定和促進社會的和諧幸福也有著積極的意義。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問題呈現(xiàn)高發(fā)的趨勢,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研究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探尋其結構因素,不僅是促進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需要,更是進一步提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現(xiàn)實需要,因而具有與眾不同的社會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于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結構的研究,目前實證研究相對較少,且研究結果不同。學界爭論的焦點問題有兩個:一是具體結構維度的差異;二是不同結構維度間的重要性差異。目前在結構維度的研究上,六因素模型有兩個,即李云霞認為高校朋輩輔導員勝任特征包括職業(yè)性格特質、職業(yè)態(tài)度和品質、廣泛的相關知識和經驗、成就導向、自我成長的特質、人際溝通與協(xié)調六個維度[13];丁芳盛提出高校學生干部心理委員勝任力包括個人特質、自我意識、服務特征、動機特征、管理特征、溝通特征六大勝任特征群[14]。七因素模型有一個,即易思佳認為高校心理委員勝任力包括性格特質、自我認知、組織能力、工作動機、工作態(tài)度、團隊合作、專業(yè)知識七個維度。[15]上述模型的構建,從研究對象上看,涵蓋了朋輩輔導員、心理學研究生、專職輔導員、心理委員等;從具體維度構建的途徑上看,既有朋輩輔導員自述應該具有的勝任特征,還有服務對象和專職輔導員的反饋評價,嘗試以主客體雙重角度去建構勝任力的結構模型;從研究的技術路線上看,主要有文獻分析、開放式調查、行為事件訪談和實證調查分析等。但由于研究對象選取的差異、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具體技術路線的差異,導致關于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結構維度不同。
本研究緊扣“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這個主題,研究對象限定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成員、心理協(xié)會骨干成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四個層面,通過大量的訪談和開放式問卷調查工作,并結合文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構建了最初的五因素模型,即工作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個性特質、自我成長和專業(yè)知識五個因素。但在驗證性因素分析及競爭模型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最初構建的五因素模型無法得到驗證,模型需要修正。經過對所構建的朋輩心理輔導員理論模型和實際調查數(shù)據(jù)重新梳理分析,結合朋輩心理輔導的實際開展情況和專家建議,再次進行探索性因素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最終形成了三因素模型,即工作素養(yǎng)、個性特質和自我成長三個因素,可解釋方差總變異的58.581%,比五因素模型解釋方差總變異的59.735%只少了1.154%。本研究所得到的三因素模型與前人研究結果相比較而言,共同之處是均認為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個性特質”“自我成長”是影響輔導效果的重要因素,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樂群性、穩(wěn)定性、有恒性、敏感性、自律性等人格特質與朋輩輔導效果有關[16];不同之處在于把“工作素養(yǎng)”納入勝任特征的結構維度而未把“專業(yè)知識或專業(yè)技能”納入其中,而且“工作素養(yǎng)”因素的權重最大,解釋了方差總變異的39.70%。這與深度訪談和實際工作情形比較吻合,比如朋輩心理輔導中關于“保密、負責、誠信”等問題都是求助者十分關注的問題,涉及求助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著朋輩心理輔導的成敗。
關于“專業(yè)知識或專業(yè)技能”是否應納入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結構維度的問題,目前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如七因素模型明確把“專業(yè)知識”因素納入其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其在解釋方差總變異的57.808%中只占7.224%;又如兩個六因素模型中,一個沒有納入其中,另一個把“廣泛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因素納入其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其在解釋方差總變異的56.451%中只占8.814%。本研究最初探索性因素分析所構建的五因素模型,把“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均納入勝任力結構中,解釋方差總變異的59.753%,但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時發(fā)現(xiàn)假設模型與觀察數(shù)據(jù)不適配。修正后的三因素模型刪除了“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兩個因素,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三因素模型符合心理測量學的標準,而且其解釋方差總變異量僅比五因素模型少了1.154%,可見“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兩個因素對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影響不大。這雖然與某些研究結果和常識不一致[17],但筆者認為,此問題可以從朋輩心理輔導的角色功能去理解,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補充,朋輩心理輔導的著力點應該是促進成長與發(fā)展,是成長性和發(fā)展性輔導,這與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明顯不同。
此外,根據(jù)勝任力的內涵[18],我們探究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并不僅僅是為了篩查和培訓之用,還需要作為朋輩心理輔導效果考核之用。目前不管是本研究的三因素模型,還是前人的六因素模型和七因素模型,都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基準性勝任特征過于專注,對于其優(yōu)秀與否的鑒別性勝任特征的開發(fā)不夠,今后可以采用質性分析方法,基于行為事件訪談技術對已有模型進行修正與完善。
[1]HAMBURG B A,VARENHORST B B. Peer counsel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a community health project for youth[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72,42(4):566-581.
[2]GRAY H D, TRINDALL J A. Communications training study: a model for training junior high school peer counselors[J]. The school counselor, 1974,22(2):107.
[3]MAMARCHEV H L. Peer counseling[R]. Ann Arbor: 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
[4]仲理峰,時勘.勝任特征研究的新進展[J].南開管理評論,2003,6(2):4-8.
[5]MCC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1-14.
[6]BOYATZIS R E.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 New York: Wiley,1982:10.
[7]LACROSSE M B. Perceived counselor social influence and counseling outcomes: validity of the counselor rating form[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0,27(4):320-327.
[8]SCOFIELD M E, YOXTHEIMER L L. Psychometric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competencie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3,30(3): 413-420.
[9]VALLIS T M, SHAW B F, DOBSON K S. The cognitive therapy scal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6 (1):381-385.
[10]向慧.心理治療與咨詢從業(yè)人員勝任特征模型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7:36.
[11]羅耀平.心理咨詢師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D].重慶:西南大學,2008:39.
[12]劉晶,李祚山.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的初步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7(5):92-95.
[13]李云霞.高校朋輩輔導員勝任特征結構的探析[D].鄭州:河南大學,2011:25.
[14]丁芳盛.基于BEI技術的高校心理委員勝任力模型構建[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5(1):85.
[15]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員勝任力模型構建與問卷編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30.
[16]奎亞波,李輝,王昆來,等.獨立學院朋輩心理輔導員人格特質與輔導結果實效性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8):854.
[17]劉健,翟曉君,肖雪琦,等.朋輩心理輔導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地方高校為例[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5,22(6):76-77.
[18]SPENCER L M, SPENCER S M.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93:19.
(責任編輯:周繼紅)
B849
:A
:2096-3262(2017)05-0094-07
2017-05-15
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工作勝任特征研究”(14C22)
宋傳穎,男,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博士研究生,邵陽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秦啟文,男,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