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西榮
摘要:救亡圖存是整個近代中國的時代主題,國恥史編寫成為這一時期的熱潮,其中《中國恥辱記》系上海國民書社編輯出版的“通俗白話救國小叢書”的第二集,全書以白話文編寫,全面介紹了中國近代所遭受的屈辱歷史,這對于喚醒國民、構建“集體記憶”,從而對激發(fā)國民愛國熱情、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恥辱;救亡圖存;愛國情懷
中國人自古就認為“知恥而后勇”,恥感教育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通過增加自身的恥辱感而奮發(fā)向上,最終達到雪恥的目的。恥辱感的增強對砥礪國人奮發(fā)向上,擺脫自身的危局有著重要價值。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危機,伴隨著西方資本主主義國家一次次侵略,中國的主權和領土逐漸的淪喪,巨額賠款、開埠通商、土地割讓,所有這些都成為中國人民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也是喚醒國人、凝聚人心,激勵國人奮發(fā)向上的一劑良藥。中國國恥教育自清末就已形成,在民國時期得到發(fā)展,可以說近代中國興起的國恥教育在動員國人反抗外來侵略,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中作為國恥教育的載體的民眾閱讀物對國恥宣傳和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為了激發(fā)國民的愛國熱情,挽救民族危亡,國恥史編寫成為民國時期的一股熱潮,其中1917年由黃毅編寫的《中國恥辱記》極具有代表性,此書寫于新文化運動時期,同時也是中國國恥紀念日發(fā)展盛行之時,全書采用面向廣大普通民眾的白話文語體,字里行間透漏著對國家危亡的傷感,以及對民族未來發(fā)展的期望,從中體現(xiàn)著編者強烈的家國情懷。
一、 借書表意,敘寫愛國篇章
上海國民書社為了廣泛激發(fā)國民愛國熱情,教育國人,而出版了系列救國叢書“通俗白話救國小叢書”,《中國恥辱記》是該叢書的第二集,全套叢書共10集,其余分別是:第一集《世界亡國史》、第三集《共和常識》、第四集《外國富強記》、第五集《中國貧約(弱)之原因》、第六集《國民就貧法》、第七集《國民救弱法》、第八集《國民教育》、第九集《國民道德》、第十集《醒世小歌曲》。全套叢書或述寫危亡、增強國人憂患意識,砥礪國人奮勇救國;或探尋中國貧弱之因,尋求中國發(fā)展的方法,可謂是一套挽救危亡的全面宣傳書籍。上海國民書社編寫此套叢書時,在書的扉頁就直言其編寫意圖即為喚醒國人,挽救危亡,在書中就寫到:
各教育自治團體諸君公鑒,啟者敝社為挽救危局,喚醒國民,起見特請名家編述救國小叢書,全書用白話體裁,演述救亡急務,全書分十集,定價一元,每集一冊定價一角,現(xiàn)正陸續(xù)編印,不久即可出齊,若蒙躉購,普贈鄉(xiāng)里,無論單集全書,敝局當將價目格外從廉,只收工本,以副愛國熱誠,而盡區(qū)區(qū)微意,尚希公鑒是幸。[3]
《中國恥辱記》作為該套叢書的第二集,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編者認為“此書全以救國為主旨,欲人民救國不可不先發(fā)動愛國心,欲發(fā)動人民之愛國心,不可不使先知國恥,故將此書列為二集”[1]1。
二、 明恥知恥,激發(fā)愛國熱情
在撰寫此書的作者看來,只有國人知恥才能激發(fā)愛國熱情,才能凝聚全國人民,從而實現(xiàn)救國的目的。 其實,早在1904年的《東方雜志》上就有人發(fā)文說“雪仇宜先勵國恥”,明確說“明恥教戰(zhàn),以求殺敵”[2]。“知恥”意識的培養(yǎng)儼然成為其時愛國保家的一個重要內容。編者為強調“知恥”的重要意義,以西方國家重視國恥從而得以富強為參照指出:
現(xiàn)在,西洋各國,若是有了國恥,比方是打敗了仗、割讓了土地、賠償了銀錢,都算是受了人的狠(很)大的欺負,他定要把這國恥時時刻刻記在心中,全國的人民個個都要同我們中國古時候的越王勾踐一樣,臥的是薪柴,吃的是苦膽,到后來,一定會發(fā)奮圖強、報仇雪恥,那怕雪過了恥以后,他那國恥紀念還是永久不忘。所以,西洋人國富兵強,不落人后,全是因為有這個好習慣。我們中國人,可是有些不同,日本人常常總說我們中國人是重私輕公,若是一個人的恥辱、或是一家、一群的恥辱,大家看得狠(很)重,不怕擦拳磨掌的去報復,若是一國的公恥,大家便看得狠輕,隨隨便便的都不管了。所以,自從西洋通商放開了門戶以來,幾次的賠款、割地、受了外國無數的大恥大辱,到如今總還是萎靡不振,睡夢如常。[3]2-3
編者認為西洋人得以富強是因為有明恥雪恥的好習慣,但我中國人相比有些不同,雖然如此,但編者否定日本人評說中國人“重私輕公”的說法,對此寫到:“外人雖是這樣說我,究竟我們中國人怎樣卻難下這句斷語。依我看來,我們中國人誰沒有愛國的心思,誰沒有雪恥的心思”。[3]2至于,為什么中國人都包含愛國熱情,卻至今難以實現(xiàn)雪恥的目的,在編者看來,正是因為國人對“國恥”知之甚少,既不知“國恥”的來由,也不知如何雪恥,不但鄉(xiāng)野山林不能知底細,就是文人學子也難細說,于是認為根由是因為“在上的引導不良,在下的知識太少”。[3]3所以,中國人并非日人所說“重私輕公”,不愛國家,不知雪恥!為了讓國民了解國恥,感悟屈辱,從而痛定思痛,增強憂患意識,編者撰寫了此《中國恥辱記》,并直抒編寫意圖:
如今在下不才,特將中國開通門戶以來從鴉片之戰(zhàn)說起到最近日本要求條約為止,中國所受的種種國恥,凡是大敗仗、訂合約、賠兵費、割土地、種種的恥辱都提要演得明白,敘的簡要,編成此書。從此,我們全國人民都知道國恥的真情,自然會引動了愛國的真心、雪恥的公便也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意。到那時我們中國全國的人也爭回了這口氣、要回了這個臉,誰還敢來胡言亂語的輕看我們中國人呢?咳國恥!國恥!同胞速起,再不速起,雪恥無日了![3]3-4
知恥又要做到明恥,即明白究竟什么是“恥辱”。編者在“總論”一章則開門見山的指出:“什么叫恥辱,便是人做了沒有臉面的事情,受了人家的欺負的意思。不單是賊盜奸淫才算得沒有臉面的事情,倘若自己懦弱無能,愚蠢無知,被人欺負了,被人哄騙了,那才正是丟人沒有臉面的事情,正是大大的恥辱呢?!盵3]1并且在接下來的論述中,編者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由“恥”字所代表的含義說起,論述了個人恥辱、家恥以及國恥,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國恥”對于每個人來說所肩負的責任及所具有的意義。以下是此書中的相關論述:endprint
古語說道:“是人而無恥,不知其可?!闭f是人倘若沒有羞恥,便不曉得怎樣才可以了。又道是“士可殺而不可辱”,說是情愿被人殺了,也不可以受人的欺辱。你想人生在世,誰不爭的是一口氣,要的是一副臉,倘若到不爭氣、不要臉的地步,那還有什么人味兒,簡直的如同禽獸一般了。所以,尋常罵人,若是罵一句無恥便重傷了,可見這“恥”字是人生第一個要緊的關頭了。再說,“恥辱”二字不單是說一個人的、一家人,也有一家人的恥辱,一群人的恥辱,一國也有一國的恥辱。一個人的恥辱是個人私自的恥辱,一個人以上有家恥、群恥、國恥,便是公共的恥辱。私自的恥辱不過是一個人的關系,公共的恥辱卻是大眾的關系。比方一家人受了人家的欺負、哄騙,這一家人的人誰不蒙羞帶忿的想法去報復一群人,受了別人的欺負、哄騙,這一群的人誰不蒙羞帶忿的想去報復。要說到全國的國恥那可就更不同了,因為現(xiàn)在這個世界是國家主義正行時的世界,個人、家族、社會種種關系都看得還輕,獨有這國家的關系卻看得狠(很)重。所以,一家、一群受了別人的欺負、哄騙,還算不得大恥大辱,若是受了一國人的欺負哄騙,或是這一國受了那一國的欺負、哄騙,那才是全國頂大的恥辱呢。[3]1-2
編者從人民熟知的古語“是人而無恥,不知其可”及“士可殺而不可辱”講述恥辱,強調明恥、知恥對于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在編者看來如果士人不知恥就如同禽獸一般,以此強調知“恥”的重要性。編者從個人恥辱、家庭恥辱最終上升到國家恥辱,使國人對于國恥的認識不斷升華,從而提高國人對于國恥的真切感受,這可以達到砥礪國人奮發(fā)向上、力學國恥的目的。
三、化繁為簡,擴大受眾影響
黃毅的《中國恥辱記》通篇采用淺顯的白話文,編者對中國近代遭受屈辱的歷史的表達簡單、語言直白,舉例生動形象,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易于國人群理解和傳播,從而可以在廣大的國人之間進行有力地宣傳和教育,這正是此套愛國叢書力圖達到的效果。此套叢書寫于1917年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其時白話文運動的倡導,為了滿足不同層級普通大眾的需要,全書用白話文書寫,作者在《中國恥辱記》的“凡例”中就表示了此書用白話文編寫的目的,并對閱讀此書做出了一些具體要求:
全書純用白話,不論男、女、幼、農、工、士、商,但能讀小說看家信者,都能了解。看此書者,不可一過便了,須隔時再看,不可一人私看,須遍借戚友公看,不可悶看,須看過以后,到處向人演講,務使全國人民都知中國恥辱。閱此書后,仍須遍閱救國小叢書全集,彼此參照,互相融會,始得全局明瞭。[1]1
興起于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白話文運動,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文言文向淺顯白話文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促進了新思想、新知識的廣泛傳播,更擴大了思想和知識的受眾面,從而培育起新一代的愛國知識分子。用淺顯白話文寫成的《中國恥辱記》歷述了自鴉片之戰(zhàn)說起到最近日本要求條約為止,中國所受的種種國恥,全書共分為十六章圍著著中國在近代的大敗仗、訂合約、賠兵費、割土地等種種恥辱展開,其分別為:總論;英國五口通商記;四國公使駐扎北京記;日本吞并琉球記;俄國爭占伊犁記;法國占領安南記;英國占領緬甸記;中日戰(zhàn)爭記;中俄密約記;俄國租借膠州灣記;英國租借威海衛(wèi)記;法國租借廣州灣記;聯(lián)軍入京;日俄爭占滿洲記;俄爭外蒙記;日本要求條約記。在編寫的筆下,中國近代所遭受侵略壓迫的事跡躍然于眼前,不斷強化著國人對“國恥”的記憶,這些共同的“集體記憶”又將不斷增強國人對共同體的認同和歸屬,從而國民的國家認同意識得以不斷增強,這把全國人民凝聚在一起,使悲情的“國恥”記憶化作挽救國家危亡的情感動力。正如有論者指出“罄竹難書的國恥,吾人正好拿來喚醒一般后起的民眾,預先培養(yǎng)與強權奮斗的實力”。[4]192民國時期的國恥著作成為教育國民、宣傳國恥的重要載體,對國民國家認同感的強化和愛國情懷的激發(fā)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毅.中國恥辱記[M].上海:國民書社,1917,“凡例”.
[2]論雪國仇宜先勵國恥[J].東方雜志,1904,1(4).
[3]黃毅.中國恥辱記[M].上海:國民書社,1917.
[4]益三.有關國恥的史地教材應否酌量編入教本以激勵民氣[J].中華教育界1926,(12),轉引自張逸紅.民國前期學校國恥教育的興起與發(fā)展[J]廣西社會科學,2006,(12).
(作者單位: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