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宋義波,鄧 榮,文翰欽
(重慶市巴南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 401346)
·經(jīng)驗交流·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7.25.041
會所模式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的影響
楊 健,宋義波,鄧 榮,文翰欽
(重慶市巴南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 401346)
目的探討會所模式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96例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單一維持期用藥治療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會所組各48例,對照組采用單一維持期用藥進行治療,會所組在采取藥物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同時參與會所的日?;顒影才?,療程為12周。以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情緒智力量表(EIS)對患者進行療效評估。結(jié)果12周后,組內(nèi)對比會所組PANSS各項評分與0周相比顯著下降(P<0.05),會所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各項因子評分,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在EIS總分和各項因子評分上,會所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會所模式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和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具有改善作用。
精神分裂癥;會所模式;情緒調(diào)節(jié)
康復會所模式是新興的精神康復范式,會所主張并實施尊重會員的機制,鼓勵會員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將會員視為健全個體,充分發(fā)掘會員的潛能[1]。在會所中患者被稱為會員,除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外,可對會所提供的工作進行自主選擇。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情緒調(diào)節(jié)功能上均有不同程度損害[2],會所模式能否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緒調(diào)節(jié)有改善作用是本研究將探索的內(nèi)容。
1.1一般資料 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本院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6例,且為單一維持期用藥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年齡28~50歲;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并配合完成評定;經(jīng)
表1 對照組與會所組治療前后PANSS分值變化比較分)
急性期治療陽性癥狀基本緩解。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基線總分大于34分。排除標準:精神發(fā)育遲滯、藥物和乙醇濫用、軀體疾病或腦器質(zhì)性精神疾?。唤?個月有過主要藥物調(diào)整或采用其他心理干預措施;有明顯藥物不良反應。本研究在入組前均征得受試者本人或法定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分為兩組,(1)會所組:48例,脫落3例(病情波動2例,不愿繼續(xù)參加研究1例),缺失率為6.25%,對缺失數(shù)據(jù)采取忽略處理方式,實際收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39±10)歲,學歷為小學4例,中學26例,中學以上15例,總病程1~120個月,基線PANSS總分36~75分,平均53.44分;基線EIS總分52~86分,平均72.09分。(2)對照組:48例,脫落3例(復發(fā)住院2例,失訪1例),缺失率為6.25%,對缺失數(shù)據(jù)采取忽略處理方式,實際收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齡(40±10)歲,學歷為小學5例,中學28例,中學以上12例,總病程1~120個月,基線PANSS總分34~77分,平均54.91分;基線EIS總分48~84分,平均69.27分。 兩組人口學及基線PANSS、EIS總分等各項指標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一維持期用藥治療。會所組生活在本院的精神康復會所中,會所設置包括:個別咨詢室、團體治療室、集體培訓室、精神康復會所的餐飲部、行政部、就業(yè)指導部等。康復會所安排5~7名醫(yī)護人員及4~6名志愿者負責會所組患者的治療康復和日常生活。 在此基礎(chǔ)上會所組患者增加:(1)日常自理訓練,晨起至就寢時間段內(nèi),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側(cè)重于精神康復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逐步建立團體和社會的觀念,在培養(yǎng)康復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其集體歸屬感。(2)互動活動訓練,會所提供多樣化的文體活動種類,文化方面如會員生日會活動、節(jié)日慶?;畹?;體育活動方面如組織羽毛球比賽、郊游等,豐富會員業(yè)余活動,促進彼此溝通與交流。(3)職業(yè)康復訓練,精神康復會所模式認為康復是一種體驗性的職業(yè)角色康復過程,參與康復的患者不再被稱為“患者”而是被稱為“會員”,他們將與被稱為“職員”的專業(yè)工作人員一同參與工作。會員從周一到周五在不同部門任職,會員們可通過參加會所提供的工作,體驗在生活中遇到各種事件時的感受,并通過自身對感受進行調(diào)整,鍛煉社會交往能力與各種職業(yè)技能,通過模擬實踐以增加會員對自身和他人的情緒接觸與識別,降低對社會人員的抵觸情緒,為最終全面回歸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1.3療效評估指標 采用PANSS[3]及情緒智力量表(EIS)[4]。
(1)PANSS由30項條目構(gòu)成,陽性癥狀量表7項,陰性癥狀量表7項,一般精神病理學癥狀量表16項。按照7級評分,分值從1(無癥狀)~7(癥狀嚴重)癥狀嚴重性逐漸增加,由醫(yī)生根據(jù)患者情況,結(jié)合臨床檢查及知情人提供的相關(guān)信息綜合進行檢查評定,評定時間范圍為近1周內(nèi)的患者情況。其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明顯。
(2)EIS是1998年開發(fā)出來的一份自陳問卷,共有 33 個題項,可用于評估人們對自己以及他人情緒的感知、理解、表達、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我國學者王才康于2002年修訂,形成情緒智力量表中文版,信效度良好。包括情緒知覺、自我情緒管理、他人情緒管理、情緒利用4個因子,采用1~5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其情緒知覺、自我情緒管理、他人情緒管理、情緒利用能力越強[4]。本研究預先抽取2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預調(diào)查,未發(fā)現(xiàn)患者理解困難及偏差的條目,其中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684,分量表重測信度(ICC)為0.728~0.813,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可以用于本研究。
2.1會所組與對照組PANSS得分比較 通過12周干預,會所組患者PANSS總分、陽性癥狀因子分、陰性癥狀因子分、精神病理因子分與0周相比均有所下降,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0周與12周相比各項分值雖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2 治療12周會所組與對照組PANSS各因子分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分)
2.2會所組與對照組EIS得分比較 通過12周干預,會所組患者EIS總分、情緒知覺、自我情緒管理、他人情緒管理、情緒利用各因子分與0周相比有顯著提升(P<0.05);而對照組0周與12周相比只有情緒知覺有所提升,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總分、自我情緒管理、他人情緒管理、情緒利用4項分值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4。
表3 對照組與會所組治療前后EIS分值變化比較分)
續(xù)表3 對照組與會所組治療前后EIS分值變化比較分)
表4 治療12周會所組與對照組EIS各因子分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分)
精神分裂癥多起病于青壯年,以顯著的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障礙及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為主要特征。是一種致殘性的重度精神疾病,其臨床癥狀雖經(jīng)藥物治療可被較好控制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預后功能不良[5-6]。除陰性癥狀、神經(jīng)認知以外,目前社會認知是相對獨立影響社會功能的重要因素[7]。近年來社會認知成為精神分裂癥研究的重要領(lǐng)域,研究者開始關(guān)注美國國立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劃定的5個社會認知優(yōu)先研究領(lǐng)域,即心理理論、社會知覺、社會知識、歸因偏向和情緒加工[8]。國外研究表明,健全的社會功能有賴于有效的情緒意識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目前國內(nèi)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加工方面研究較少,探究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對其的影響,對幫助患者回歸社會具有現(xiàn)實意義[9]。
就一般情況而言,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典型的情緒不協(xié)調(diào)癥狀,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后可進入穩(wěn)定期,其精神分裂癥狀基本消失[10]。但患者在出院后由于社會的誤解與偏見,仍會出現(xiàn)各種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對社會環(huán)境及身邊親屬產(chǎn)生恐懼情緒反應、排斥行為[11]?;颊咔榫w異常主要體現(xiàn)在其情緒知覺、自我情緒管理、他人情緒管理、情緒利用及與情緒相關(guān)的生理反應等方面。長時間帶有負面情緒與社會進行接觸,容易產(chǎn)生認知偏差,這會導致患者社會功能失調(diào),影響預后。
何杰等[12]2012年對會所模式的對照研究表明:會所模式綜合干預有利于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社會功能康復。Raeburn等[13]2014年的研究表明會所模式通過進行各類戶外活動有助于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并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沈玉蓉等[14]2016年就會所模式日間康復的應用進行研究表明:會所模式日間康復有助于改善首發(fā)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功能,是首發(fā)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有效康復模式。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康復會所模式的患者在12周后與對照組相比總分、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各因子分評分均有降低,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精神康復會所模式對患者精神病性癥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這與國外研究結(jié)果一致。
另在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用EIS進行評定發(fā)現(xiàn),干預12周后會所組在EIS總分、情緒知覺、自我情緒管理、他人情緒管理、情緒利用各因子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提升,尤其在情緒知覺這一因子上,究其原因,與康復會所模式給予會員充分的選擇權(quán)和溝通互動具有關(guān)系,反映出了康復會所模式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知覺影響程度,可見在康復會所模式下的會員在情緒知覺和整體情緒調(diào)整方面得到顯著提升,在幫助會員恢復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進而恢復社會適應功能上有明顯改善作用??衫脮J綆Ыo會員的正向情緒體驗來進一步強化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促使會員擁有更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但本研究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樣本量不足,研究時間短等。但可初步得出結(jié)論:精神康復會所模式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會所模式能夠進一步有效改善患者社會功能,為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和家屬恢復社會功能提供選擇。
[1]Raeburn T,Schmied V,Hungerford C,et al.Clubhouse mode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how is recovery reflected in documentation?[J].Int J Mental Health Nurs,2014,23(5):389-397.
[2]Strauss GP,Kappenman ES,Culbreth AJ,et al.Emotion re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schizophrenia:cognitive change strategies fail to decrease the neural response to unpleasant stimuli[J].Schizophr Bull,2013,39(4):872-883.
[3]何燕玲,張明園.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及其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7,7(6):353-355.
[4]鄭顯亮,顧海根,竺培梁.“情緒智力量表(EIS)”的多元概化理論分析[J].心理科學,2009(1):181-183.
[5]Leucht S,Barnes TR,Kissling W,et al.Relapse prevention in schizophrenia with new-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J].Am J Psychiatry,2003,160(7):1209-1222.
[6]J??skel?inen E,Juola P,Hirvonen N,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covery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3,39(6):1296-1306.
[7]Schmidt SJ,Mueller DR,Roder V.Social cognition as a mediator variable between neuro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empirical review and new result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Schizophreia Bull,2011,37(5):41-54.
[8]Green MF,Leitman DI.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J].Psychol Bull,1997,121(1):828-833.
[9]Barch DM,Ceaser A.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core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mechanisms[J].Trends Cogn Sci,2012,16(1):27-34.
[10]王華.心理干預護理對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的影響效果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5,36(10):2155-2156.
[11]劉華,郭靜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狀況的相關(guān)性調(diào)查[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5):252-253.
[12]何杰,羅月紅.會所模式綜合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的對照研究[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2,25(1):35-37.
[13]Raeburn T,Schmied V,Hungerford C,et al.Clubhouse mode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how is recovery reflected in documentation? [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4,23(5):389-397.
[14]沈玉蓉,熊燕,李廣珍,等.會所模式日間康復在首發(fā)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4):1453-1455.
R749.3
B
1671-8348(2017)25-3582-04
2016-12-18
2017-06-06)
楊健(1974-),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精神康復、心理治療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