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霞
摘要:近年來,巴赫金狂歡化理論的研究成為大眾文化研究的熱門話題。很多學者將狂歡化理論作為大眾文化的理論資源,其實就是對狂歡化理論的一種誤讀。因此,本文從狂歡文化與當代大眾文化的關系入手,理清狂歡化理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系,并以當前中國大眾文化現(xiàn)象為現(xiàn)實觀照去發(fā)掘巴赫金狂歡化理論對中國大眾文化研究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巴赫金;狂歡化理論;大眾文化
哈伊爾·巴赫金是前蘇聯(lián)著名的思想家兼文學批評家,其所創(chuàng)的狂歡化理論在東西方國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巴赫金研究在當前中國爭論也頗多,主要集中在對于狂歡化理論能否能被挪用為當前中國大眾文化研究的理論話語資源上。本文旨在文化研究視角中考察狂歡化理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合理關系。
一、狂歡化理論
狂歡化理論是巴赫金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人們在狂歡節(jié)上所有的狂歡形式,同時也包含了和狂歡節(jié)沒有直接關系但卻類似于狂歡節(jié)的各種慶祝活動。在中世紀,人們生活在彌漫著緊張、階級等級秩序森嚴社會氛圍中。在這種氛圍的壓制下,人們極度渴望自由的呼吸和生活。因此,人們在狂歡節(jié)上以各種形式的慶典和儀式中盡情地歡樂、享受、放縱現(xiàn)實生活中森嚴的等級制度、狂歡成為了主題,也就造就了這種狂歡式生活—巴赫金所指的“第二種生活”,是一種“脫離了常軌的生活,是‘翻了個的生活”( 巴赫金,1998:176)。
狂歡式生活強調的是廣場式自由自在的生活,宣揚平等,否定一切日常生活的等級與權威。巴赫金認為狂歡概念具有四個范疇:第一是隨便而親昵的接觸,它提倡打破了等級的障礙以及思想的壁壘,進而營造狂歡快樂、平等自由的氣氛;第二是插科打諢,在狂歡節(jié)上,這種方式被用來反諷、揶揄官方權威;第三是對立與俯就,在狂歡節(jié)上,人們脫離體制、顛覆身份,比如國王脫冕;第四是粗鄙,用不雅的、與人體生殖器官有關的語言對神圣的形象進行仿諷,是一整套降低格調、轉向平實的做法。
二、對狂歡化理論與當代大眾文化關系的定位
當代美國著名的新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弗雷德理克·杰姆遜(1986)指出大眾文化在支配并塑造其他一切形式的社會關系方面具有特殊權利,文化已經完全被大眾化,大眾文化成為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現(xiàn)象。約翰·多克(2001)運用米哈伊爾·巴赫金關于狂歡和狂歡思想的理論對大眾文化也進行了肯定地論述,他提出大眾文化是多元的,大眾文化包含了民間狂歡文化,民間狂歡理論根源于大眾文化。比如,中國古代的很多民間傳說相繼被拍成電視劇并在全國各大電視臺及網絡頻道熱播,同時也受到廣大群眾的追捧,比如西游記,從1986年中國大陸版本到1996年香港TVB電視劇以及2006年日本拍攝的版本,再到2010年程力棟執(zhí)導的電視劇,最后2012年張紀中版的電視劇。我們不難看出,大眾文化與民間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眾文化從民間文化中吸取養(yǎng)料,民間文化也同時已成為大眾文化敘事的重要主題。
但以霍克海默、阿多諾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和麥克唐納等大眾文化研究者們指出認為大眾文化既是對淳樸的民間文化的沖擊,也與高雅文化截然對立。大眾文化缺乏創(chuàng)造性、重復而單調,僅僅是資產階級國家生產出來的用以麻痹工人階級意志的文化垃圾(吳承篤,2006:26-30)。它與狂歡文化是截然對立的,狂歡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體現(xiàn),一直受到文化主流的承認和尊重,而大眾文化是一種支配民眾的文化策略,是麻痹群眾的手段。大眾文化一直有吞并民間文化的企圖。大眾文化正在消解人們深層思考的能力,阻止人們領會民間藝術所傳承的特殊韻味;尤其是在如今網絡,電視等一些現(xiàn)代化媒介的影響下,許多帶有濃厚的區(qū)域特色的民間狂歡文化受到了空前的沖擊,而以大眾文化的標準來塑造自己的生活。
總之,有些學者就采用巴赫金狂歡理論作為分析大眾文化的理論基礎,把大眾文化放在狂歡理論框架下進行研究。事實上狂歡理論遠不能作為大眾文化研究的理論支撐,雖然大眾文化和狂歡文化都曾充當過官方權威、精英文化的對立面,盡管大眾文化的許多元素都是從民間狂歡文化中獲得的,盡管兩者在很多方面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盡管兩者之間在理論蘊含上有一定的契合性,大眾文化與民間狂歡文化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因此簡單地把狂歡理論作為大眾文化研究的理論資源是有誤區(qū)的(鄒贊,2009:97-101)。
三、狂歡化理論對大眾文化的啟示幾點啟示
我國對巴赫金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中國理論界也興起了對巴赫金的研究熱。以當前中國大眾文化現(xiàn)象為現(xiàn)實觀照,可以發(fā)掘出巴赫金狂歡化理論對大眾文化研究的啟示意義。
首先,大眾文化可以借鑒民間狂歡文化構建起理想的“公共領域”,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協(xié)商和對話。當今許多娛樂節(jié)目,借助大眾文化的表征形式進行著意識形態(tài)的交流與對話。中國觀眾家喻戶曉的娛樂節(jié)目,“忽悠 ”、“不差錢”等民間語言通過電視媒體的傳播成為大眾的“口頭禪”。因此,民間狂歡文化依賴于大眾文化的敘事與傳播模式;而大眾文化必須重視和聯(lián)系民間狂歡文化。
其次,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認為狂歡文化是全民參與的文化,它基于民間廣場、構建起民眾生活的烏托邦。因此大眾文化不僅具有法蘭克福學派所謂的“壓迫”性質,還應該具有烏托邦性質。大眾文化的“解放 ”功能有賴于民間狂歡文化,大眾文化敘事應該走向民間。
參考文獻:
[1]哈伊爾·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大)[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吳承篤.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對當代大眾文化的啟示[J].東疆學刊,2006(01):26-30.
[3]鄒贊.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與大眾文化[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報,2009,26(04):97-101.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