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奮
碎片化學習“坑”死了林則徐
◎人神共奮
1839年9月,距離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還有9個月,此時,英國戰(zhàn)艦正源源不斷地從英國本土開往中國。這天,到廣州禁煙已9個月的林則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回答了道光帝最擔憂的一個問題:英國到底會不會跟中國“開邊釁”(就是打仗)。
在這道長達2000多字的奏折中,林則徐詳細分析了兩國的戰(zhàn)爭條件,最后得出這么一個結論:“知彼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p>
從今天的史料看,林則徐當年非常重視收集西方,特別是英國的情報,資料來源是從各種途徑收來的報紙,請了至少四個人整天為他翻譯,并經(jīng)他本人親自采編成冊,以供決策參考。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碎片化學習”。林則徐可謂中國第一人,可他為什么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認為英國不敢和中國打仗呢?
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很有趣的、從歷史看“碎片化學習”的角度——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思維方法,在這些零碎知識的學習中,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
壹
“碎片化學習”中常犯的錯誤之一:對自己有利的東西過度重視,對自己不利的東西視而不見。
正因為林則徐在翻譯資料中,準確地了解到英國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等數(shù)目,才使得英國看上去就像是個自不量力的夜郎國??蛇@些簡單的數(shù)字對比根本說明不了問題。也難怪當初林則徐這么想,直到現(xiàn)在我們很多人還在說,當時中國的GDP占全球四分之一云云。
因此,林則徐給道光的奏折中,反復強調(diào):“此蕞爾小邦,若大軍遠征,勢必路途遙遠、補給困難,絕對不會出此下策?!?/p>
他其實已經(jīng)知道了英國把印度變成了殖民地,但一個天朝官員,就算讀了再多英國報紙,也無法理解殖民地的意義。他根本無法想象,英國只出動了皇家海軍以及東印度公司海軍,就已經(jīng)把戰(zhàn)火從珠江口燒到長江口,此時英軍陸軍主力還在半路上,快得根本談不上補給問題。
貳
“碎片化學習”中常犯的錯誤之二:用固有的思維理解新知。
林則徐從其翻譯資料中,已經(jīng)得知英國以貿(mào)易為立國之本,這很了不起,很接近真相了。鴉片戰(zhàn)爭在英國叫“通商戰(zhàn)爭”,打仗就是為了更好地做生意。
但一個天朝的官員其實無法理解“貿(mào)易立國”這句話,他大概認為,所謂“貿(mào)易立國”只是財政收入大部分來源于海外貿(mào)易。他無法理解資本家怎么會成了一個國家的實際統(tǒng)治者,因此也低估了英國想要打開中國市場的決心。
林則徐按照天朝的慣例,評估了鴉片商的背景,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民間資本,因此武斷地認為,鴉片走私只是民間行為,英國政府不會為這些黑心商人撐腰。沿著這個思路,他還真的在報道中找到了很多“事實”。比如,一些正義的英國人士反對鴉片貿(mào)易,再比如,英國國王要求商人尊重中國法律……
所以,他進一步推測出一個“中國式的思維”——中央的政策是正確的,只是下面的人把經(jīng)給念歪了。下面的人是誰呢?天殺的黑心商人和天高皇帝遠的貿(mào)易官員。
他還很興奮地把這些言論寫在奏折里,建議道光直接給英國國王致書,要求其管束屬民,“定必使之不敢再犯”。
叁
“碎片化學習”中常犯的錯誤之三:對自己無法理解的東西,懶得追究其真正含義。
比如,林則徐對“義律”這個人的身份始終有誤解。義律是英國駐華商務總監(jiān)督,一個正式的政府外交官員。而林則徐無法理解在當時的國際關系中,一國的海外貿(mào)易代表又同時肩負著外交官的使命。
林則徐開始禁煙之后,義律下令,讓鴉片商把手里的鴉片全部集中到他那里。對于這個不同尋常的舉動,林則徐沒有絲毫懷疑,反而很高興,這樣省得一家家收繳鴉片的麻煩了,這就落進了義律設下的圈套。
為什么說這是個圈套呢?英國議會此時正在為鴉片貿(mào)易的合法性和是否要對華強硬吵個不停。林則徐禁煙,原本是中國政府查禁走私行為,英國政府根本沒有理由阻止,而一旦鴉片到了義律手里,就成了英國政府的財產(chǎn),鴉片商把交涉權轉讓給義律,林則徐沒有反對,于是英國政府名正言順地介入,簡單的內(nèi)政問題變成復雜的外交問題。
果然,義律剛把鴉片交給英國政府,回頭立刻向首相巴麥尊匯報,要求武力報復。
巴麥尊,就是那位說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的名言的鐵血首相,他等的就是這個,立刻把報告捅到了議會,說中國人侵犯英國政府的財產(chǎn),議會即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shù),通過了侵華的軍費案。
道光讓林則徐到廣州禁煙,其實有兩個任務,一是禁煙,二是避免“邊釁”。但林則徐卻以一種所有天朝官員都看不出問題的做法,給了對方最好的戰(zhàn)爭借口。其實林則徐也冤,那么多報紙,沒有一張告訴他這個常識,但報紙表示不背這個鍋——報紙只講故事,不普及常識。
肆
作為天朝大員,林則徐冒天下之大不韙,開始傾聽世界的聲音,說明他已模糊地意識到世界不復是從前的模樣。
只不過,光傾聽是遠遠不夠的。林則徐對于世界新知的渴望,就像今天我們希望從碎片化的知識中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一樣,這種努力往往徒勞無功甚至曲解事實。
不能放棄天朝式的思考方式,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再多的知識碎片都是別人的,只能把林則徐帶到“坑”里去。
既然拿到了新地圖,就別老想著回舊大陸。碎片化知識也是新知,總比那些看不到變化的人強。關鍵是敢于挑戰(zhàn)自己固有的知識體系,才能從“碎片”中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