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紀軍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性狀物類文章。教學這類文章,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一要把握說明要點,二要了解說明方法。
一、理清說明要點
課文后有這樣一道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這道題提醒我們要引導(dǎo)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依據(jù)文體特征把握說明的要點。課文開門見山,總體介紹了維也納的歷史地位和地理位置。這是這一類文章獨特而通常的介紹方法,我們可以引導(dǎo)學生比較閱讀。因為,《莫高窟》和《秦兵馬俑》在文章開頭都是先交代它們的歷史地位和地理位置。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它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p>
——《音樂之都維也納》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布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p>
——《莫高窟》
“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東30多千米的臨潼。”
——《秦兵馬俑》
課文接著是分哪幾方面為我們介紹說明的呢?通常教師都會引導(dǎo)學生尋找課文第2、第3、第4自然段開頭的中心句: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p>
“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p>
“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p>
然后,以此類推,組織學生迅速概括各段主要內(nèi)容,并把握段落總分結(jié)構(gòu)。對于課文的第5~7自然段,學生不能立即找到中心句,就要求學會概括、提煉課文最后一部分介紹維也納歌劇院和金色大廳的樣子、作用和地位。課文共7個自然段,是從幾個方面介紹的呢?如果不基于文體樣式,很多教師會認為是四個方面。然后,整堂課就是帶領(lǐng)學生了解課文寫了幾方面的內(nèi)容,從哪些地方看出維也納是音樂之都。最后,再讓學生用朗讀告訴大家。
基于我們的閱讀教學主張“關(guān)注文體,聚焦表達”,我們看課的視角徹底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既然是說明性文章,為讀者或游客介紹著名的景觀或景點,作者必然力求簡潔明了,客觀準確。我們認為,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總體介紹維也納的歷史地位和地理位置;第二部分,課文第2~4自然段,概括介紹維也納的歷史文化,城市建筑裝飾和人民生活與音樂的關(guān)系,從不同側(cè)面說明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第三部分,課文第5~7自然段,具體介紹(舉了兩個典型例子)歌劇院和金色大廳,充分說明維也納是音樂之都。這很關(guān)鍵,先總體定位,再概括介紹,然后舉例具體介紹。文章層次清晰,內(nèi)在邏輯性極強。
二、明了說明方法
到了高年級,我們要和學生探討的方法很多,如“摻和”的通感手法,“搖籃”的打比方,還有舉例子(歌劇院和金色大廳)、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我們不僅要知道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更要知道這種說明方法對于表現(xiàn)說明對象的作用。因此,基于文體,指向表達,我們發(fā)現(xiàn),課文的核心教學價值并不在這兒,在于作者介紹維也納時,使用“大多、許多、大部分、幾乎、多用”等詞語進行準確表達的妙處,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詳細介紹維也納歌劇院和金色大廳,以及用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對于表現(xiàn)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作用。很多教師會關(guān)注列數(shù)字的方法,但是,這篇說明性的狀物文章,最為典型的表達方法還不是列數(shù)字,而是使用“大多、許多、大部分、幾乎、多用”等詞語進行科學精準的表達,讓讀者充分相信維也納是音樂之都。這才是本課具有核心教學價值的地方。
三、核心教學環(huán)節(jié)
知道了教什么,怎么教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學時,可以采取變序的方式。首先了解列數(shù)字的方法對于表現(xiàn)歌劇院作為“世界歌劇中心”的作用。具體步驟如下:一是圈畫出所有數(shù)字,讀一讀,整體感知和體會數(shù)字帶給我們的感受。二是把數(shù)字分為兩類。一類表示時間,從“1869年”可以看出歌劇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一類則表現(xiàn)歌劇院的宏偉壯觀,氣勢非凡。由此,可以真切感受到歌劇院的重要地位。剩下的數(shù)字,不需要面面俱到、逐個體會,只需抓住重點。如抓住“舞臺1500平方米”做足文章,讓學生真切感受舞臺之大、地位之高。三是仔細品讀,體會歌劇院和金色大廳的重要象征意義。適時指出舉例子是為了使大家真實可信,形象直觀,記憶深刻,列出詳實的數(shù)字更有說服力。
至于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根據(jù)課后習題要求展開教學。習題如下:
“為了紀念樂壇大師,維也納的許多街道、公園、禮堂、劇院、會議大廳等,也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王宮花園的草坪上,也用鮮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音樂符號作為裝飾?!边@段話中的“許多”“多用”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1.比較體會。讓學生默讀、對比,讀中體會“許多”和“多用”的好處是既突出了維也納的建筑和音樂家的密切聯(lián)系,不愧為音樂之都,又表達得真實、客觀、準確。不是每一個公園、每一條街道和每一個劇院、禮堂和會議大廳都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的,但絕大部分是的。
2.指導(dǎo)朗讀。讀中注意突出“許多”“多用”和“就連……也……”等詞語,感受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魅力。
3.拓展遷移。前后兩段內(nèi)容中還有諸如“大部分”和“幾乎”等一類詞語。教學流程是默讀—比較—體會—交流—朗讀。這兩部分中這類詞語很多,有“許多、大部分、許多、幾乎、許多、幾乎”等。教學不必逐個體會,可以引導(dǎo)學生抓住“大部分”體會海頓、莫扎特、施特勞斯、舒伯特、貝多芬等著名古典音樂家把一生中絕大部分最美好的時光,創(chuàng)作最輝煌的年華都奉獻給了維也納,難怪維也納能成為古典音樂的搖籃。同時,也要理解每個音樂家留在維也納的時間是不一致的,有長有短,有早有遲,一個“大部分”準確表達,科學合理。
“幾乎”一詞去掉之后,句子變成“維也納一天也離不開音樂”。顯然,這樣表達有夸大其詞、虛假不實之嫌。相反,有了“幾乎”,更能使人感受到音樂已經(jīng)成了維也納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根植于人們內(nèi)心深處。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說明性的文章中,這類表示程度、數(shù)量的副詞,有的教師覺得無法準確表述,尤其是帶到學生面前時,有的說這是“描述性語言”,也有的說是“模糊性語言”,“準確”或“精準”表達則是大家的共識。我覺得,課堂上不必糾結(jié),不必界定這是哪一類詞語,可以列舉出具體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告訴學生,這一類表示時間、數(shù)量、程度、范圍等的詞語,雖然不能列出準確的數(shù)字,但是能更精準地介紹說明對象。以后,我們寫文章不知道具體數(shù)字時,也可以選擇這一類詞語,尤其是在概括介紹某種事物時。
說明性文章是生活中最為實用的文體。只要把握住了基本原則,至于每篇課文怎么教,應(yīng)該不是什么難題。
(作者單位:江蘇句容市華陽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