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張曉莉
[摘要]南非移民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的兩篇小說《我們的朋友朱迪斯》以及《老婦與貓》都控訴了父權制社會束縛女性和動物(貓)的自由,甚至逼迫她們以生命的代價來獲取自由的現(xiàn)象。透過刻畫喜劇敘事中貓與人類相互依存的關系,作者表達了她的生態(tài)主義價值觀。
[關鍵詞]《我們的朋友朱迪斯》;《老婦與貓》;喜劇敘事;生態(tài)主義
一、引言
南非移民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的兩篇短篇小說《我們的朋友朱迪斯》以及《老婦與貓》都控訴了父權制社會束縛女性和動物(貓)的自由,甚至逼迫她們以生命為代價獲取自由的現(xiàn)象。透過刻畫喜劇敘事中貓與女性相互依存的關系,作者表達了她的生態(tài)主義觀。正如約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何膶W生態(tài)學研究》一書中所說“像喜劇一樣,成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全球性的。任何生命形式都有平等存在的權利,沒有個人需要、歧視或情愫可以威脅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作為一個和諧整體的存在。”喜劇敘事的敘述形式更有利于生態(tài)價值觀的體現(xiàn)。
二、簡述生態(tài)文學批評
1972年,約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何膶W生態(tài)學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一書中提出“文學生態(tài)學”的概念。1978年,威廉·魯克特在論文《文學與生態(tài)學:生態(tài)批評的實驗》(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這一術語,從此生態(tài)批評在美國迅速興起并發(fā)展起來。1993年《文學與環(huán)境跨學科研究(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問世,標志著生態(tài)批評作為一個流派被正式承認。倫納德·西格杰(Leonard D.Scigaj)的《持續(xù)的詩篇:四位生態(tài)詩人》(Sustainable Poetry:Four American Ecopoets)等把生態(tài)文學批評理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三、以《我們的朋友朱迪斯》為例剖析萊辛的生態(tài)主義觀
萊辛在多部小說中顯示了女性對動物在情感上的依賴以及她們對動物權利的關注。作家蘇童對萊辛的評價則更加精確得反映了這位偉大的女作家對待貓的特別之處。萊辛筆下的貓比男人更為優(yōu)雅且具自尊。貓在萊辛的筆下是和女性一樣優(yōu)雅的生物。萊辛認為貓與人類是平等的。
在《我們的朋友朱迪斯》中,朱迪斯擁有自己的房子,有固定的收入,但她不結婚,生活獨立,思想創(chuàng)作也獨立。貓是她忠實的陪伴。她的貓到了發(fā)情期夜夜嚎叫攪得鄰居們無法入睡,鄰居們嚷嚷著要抓住這只貓去做節(jié)育手術。而朱迪斯寧愿痛苦得親手殺死那只公貓也不愿意把它交出去。她認為生育是人類和貓的本能,不能因為人類的原因就扼殺掉動物(貓)的生育權,這是對貓尊嚴的踐踏,與其讓貓毫無尊嚴的活著不如讓它死去。在親手殺死心愛的貓之后她痛哭了好幾個晚上。鄰居們對于貓生命的漠視使得朱迪斯非常的憤怒,于是她遠走他鄉(xiāng)去尋找慰藉。從這里讀者可以看到萊辛非常分明的生態(tài)主義觀。朱迪斯就是她本人的代言人。透過朱迪斯,萊辛表達了她對貓的權力的急切關注以及對于人類漠視動物行為的憤慨。
而透過另一個事例,萊辛又借助朱迪斯告訴人類:在不傷害無辜生命的同時,人類還應該讓貓優(yōu)雅得和人類一樣活著而不是任由其自生自滅。小說是這樣描述的,朱迪斯來到了一個非常熱愛貓的國度,在那里她還發(fā)展了一段異國念,但是幾個月后她發(fā)現(xiàn)那里的人們甚至她的男朋友對待貓的態(tài)度讓她難以忍受,繼而在某一天她果斷結束這段感情回國了。在那里貓多到泛濫,很顯然人們對于貓疏于照顧。在親眼看見一只因不斷懷孕而極其痛苦的貓的經歷后,朱迪斯對于人們的冷漠已達到了憤怒的極限。他們任憑這只貓在痛苦中懷孕、生產,又在痛苦中將自己親生的幼崽殺死的慘狀發(fā)生而不作為。朱迪斯既驚愕又痛苦萬分。她驚訝是怎樣的疏于被照顧使這只貓走上這條不歸路。萊辛通過小說給人類敲響了警鐘。正如迪·馬拉默德教授提出的那樣“人類要對動物形成‘一種生態(tài)情結,應當與動物和諧共存。”
四、以《老婦與貓》為例剖析萊辛的生態(tài)主義觀
在19世紀的父權社會中,受壓迫的女性對受虐動物存在一種天然的情感溝通和身體感應,而對于壓制她們的男權社會她們抗爭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一)老婦對男權社會的抗爭。
老婦人搬進貧民窟是為了保全相與她相依相伴的蒂貝,而禍不單行的是她又遇到了拆遷。赫蒂再一次面臨無家可歸的境地。然而戲劇性的是政府大發(fā)慈悲也是為了爭取更多的選票,貧民窟的老人們將被安置在養(yǎng)老院里。而洞悉這一行為本質的赫蒂強烈拒絕了這種安排,寧愿生活在危樓里風餐露宿也不愿意在失去人身自由和尊嚴的養(yǎng)老院度過余生。表面上是赫蒂為了貓而導致無家可歸,實際上是政府的卑劣行徑導致她無處可去。赫蒂拒絕去養(yǎng)老院就是對男權社會最好的控訴。
(二)老婦與貓是兩位一體,和諧共生的關系。
她們之間存在著不少的共性,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兩者處于相似的社會環(huán)境中。20世紀60、70年代,是動蕩的年代也是倫理道德混亂的時期。文中是這樣描述的:赫蒂喜歡推著那輛舊兒童車,走街串巷,得賣舊衣服,而她這種生活方式被她的兒女們認為是極不體面的,因此只有她的小女兒還偶爾對她表示過關心,其他子女眼中根本就沒有她這個媽媽。而她周圍二三十年的老鄰居也都覺得她神經有點不正常而不愿與她打交道。相似的是文中的另一主角貓,無家可歸,骯臟不堪,是個下等品種。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到處搏殺,最后落得一只耳朵被撕裂。赫蒂和蒂貝面對的都是對她們充滿敵意的社會。
再者,兩者在個性上都頑強自立。老婦因厭倦了體面的工作而開始販賣舊衣服養(yǎng)活自己。而當貓吃膩了罐頭貓食或面包的時候,便去捉鴿子吃,給遠離美味的她們偶爾打打牙祭。雖然她們時常遭受著饑餓和貧困的折磨但是那她們不懈的斗志和頑強的毅力帶給她們心的自由。
第三,老婦和貓在精神上都是孤獨的。失去丈夫再加上兒女們陸續(xù)結婚離家,赫蒂一個人住在一個公寓的套房里,每天也不會有人跟她說上一句話,內心強烈的孤獨感讓她喜歡上了火車站,那里總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蒂貝是一只流浪貓,無家可歸,無處可去。它又老又臟,處處討人嫌。孤獨的人和貓很自然得便走在了一起過上相依為命的生活。
最后,兩者的命運都是悲劇化的,死亡是她們共同的歸宿。赫蒂因病悲慘地離開了人世。去世前她對冷漠無情的兒女們生氣地抱怨說,我是你們的好媽媽?!拔覐膩頉]讓你們缺過任何東西,從來沒有!你們可以隨便問一個人!”而蒂貝在沒有依靠之后本打算重新開始獨自生活,可是政府對于她這樣的流浪貓是不會憐憫的,她被市政府官員抓住,給了它一針,她在對社會的無言的控訴中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五、總結
多麗絲·萊辛是迄今為止諾貝爾文學獎年齡最大的獲得者。她一生筆根不輟,在其大量的文學作品中關于貓的小說和散文就有好幾部。本文作者只選擇了其中的兩部來分析萊辛在小說中透出的對女性和貓的生存等權利的關注。通過喜劇敘事的方式,萊辛明確顯示了她的生態(tài)主義觀。她告知讀者,動物和人類一樣享有被平等對待的權利,動物和人類應該和平相處、和諧共生。
(責任編輯:章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