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涵
1引言
高中物理中定義力對物體做功的公式為F=FXcosα,特別注明這一公式適用于恒力做功。有關(guān)非恒力做功的求解,教材并沒有詳盡說明,而高中物理試題中非恒力做功是一種常見的題型,如何求解非恒力做功為題一直以來都是高中力學中重要的知識點。
2非恒力做功的平均力求解法
采用平均力求解非恒力做功時,物體受到的非恒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這個非恒力方向固定,另一個是力的大小隨著物體位移的變化發(fā)生均勻的改變。此時,力的平均值為F平均=(F1+F2)/2,F(xiàn)1為初始狀態(tài)時物體受到的力,F(xiàn)2為物體終止狀態(tài)時受到的力。
圖1所示的彈簧勁度系數(shù)為k,原始長度為x0,對彈簧施加外力F,使得彈簧由原始狀態(tài)O點逐漸拉伸至A點,此時彈簧形變?yōu)棣,對拉伸過程中拉力F做功進行分析。
外力F的方向不變,大小隨著彈簧的伸長逐漸改變,因此可以采用平均力求解法。拉伸過程非常緩慢,那么彈簧此過程中中任意一瞬間的彈力與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據(jù)胡克定律初始狀態(tài)時F1=0,終止狀態(tài)為彈簧位于A時,此時F2=kΔx,拉伸過程中彈簧受到的平均力為F平均=(F1+F2)/2=kΔx/2,因此非恒力F做功如式(1)所示:
[W=F平均?x=12k?x2] (1)
3非恒力做功的等效求解法
以具體實例說明這種方法的應(yīng)用,如圖2所示,物體一端系有細繩,穿過定滑輪,在細繩另一端施加一個恒力F,定滑輪距離物體上表面的高度為h,物體由初始狀態(tài)開始運動,此時細繩與水平方向呈30°夾角(α),一段時間后物體運動至終止狀態(tài),此時細繩與水平方向呈45°夾角(β)。忽略拉動過程中摩擦和繩子的質(zhì)量,分析繩子拉力T在這個過程中做的功。
上述實例中細繩拉力T是一個大小不變,只有方向不停改變的非恒力,細繩上的拉力T和施加于細繩的力F大小是相等的,而F是一個大小和方向都不變的恒力,因此可以使用等效求解法,即將T做的功等效為F做的功。細繩的水平夾角由α變化為β的過程中,F(xiàn)作用的一端移動的距離為ΔL=L1-L2=h(1/sinα-1/sinβ)。如式(2)所示:
[W=F?L=Fh1sinα-1sinβ=(2-2)Fh] (2)
4非恒力做功的圖像求解法
根據(jù)力做功的公式W=Fx,一段時間內(nèi)力所做的功可以看作是力F和位移x累積后得到的結(jié)果,如果以位移x為橫坐標,力F為縱坐標作圖,得到的圖像中曲線與x軸“圍成”的面積就代表做功的大小。正功指x軸以上部分的面積,負功則是指x軸以下部分的面積。也就是說在求解非恒力做功時,如果能將變力繪制成以位移x為自變量的函數(shù)圖像,就可以利用圖像求解非恒力做功的大小。
實例3為非恒力做功的圖像求解法:現(xiàn)有一個作用于物體的力F使物體運動,首先從10N逐漸增大至60N,這一過程中物體移動了0.3m,之后力F保持60N的大小,使物體移動了0.5m,很明顯力F是一個方向不變,大小改變的非恒力,將力F隨物體位移x的函數(shù)圖像繪出,如圖3所示:
非恒力F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與位移x有關(guān)的函數(shù)關(guān)系,那么圖3中曲線與x軸和y軸圍成的面積就是非恒力F做功的大小,圖3中這個面積是一個直角梯形和矩形之和,那么F做的功W如式(3)所示:
[W=S梯形+S矩形=(10+60)×0.32+0.5×60=40.5]J (3)
5結(jié)論
綜上所述,求解非恒力做功問題都是從功的定義是W=FXcosα著眼的,無論是平均力求解法、等效求解法還是圖像求解法,都是將非恒力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形轉(zhuǎn)化后,應(yīng)用于定義式中。這三種方法求解非恒力做功問題可以提高解題的速度,非常方便和快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