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
摘要:何謂智慧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這樣: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盡享探究之樂,體味情感交融,感悟語文課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魅力,最終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愛上語文。
關(guān)鍵詞:智慧;以生為本;探究氛圍;情感交融;文化味
我相信,每名語文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充滿智慧之光,讓學生把被動學語文變?yōu)橹鲃訉W語文,就像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這樣才是成功的智慧的語文課堂。
一、智慧的語文課堂應該注重“以生為本”
很多語文課在學生的心目中是枯燥的、無趣的,甚至是無用的。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在于主體客體的顛倒,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積極改變這種現(xiàn)狀,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以生為本,教師要做到精講少講,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性。很多語文課,教師如果精心引導,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內(nèi)容,如《大道之行也》,此文無論是在翻譯方面還是在背誦方面都頗有難度。文言文注重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遍的朗讀,學生都要帶著明確的要求去讀,如第一遍聽錄音范讀,學生要聽準字音、節(jié)奏、重音并在書上做好批注;第二遍學生自己練習朗讀,要讀準字音、節(jié)奏、重音;第三遍學生展示讀,其他同學做好點評……經(jīng)過多遍朗讀,學生對文章的含義早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后留出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結(jié)合書下注釋在練習本上寫出本文的翻譯,這段時間里,他們會積極的思考、感悟、體會、質(zhì)疑……完成作品后,全班共同解決翻譯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正所謂,智慧的語文課堂就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把這種觀念落到實處。
二、智慧的語文課堂應該凸顯探究的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痹诮虒W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讓他們在濃厚的探究的氛圍中學習,這才是智慧的。
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jīng)>》第二課時,為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理解、探究,我設計了如下問題:
理解內(nèi)容:默讀課文,本文圍繞阿長寫了好幾件事,如以“第-----段,寫了關(guān)于阿長-----的事”的句式說話。
評說人物:再讀課文,結(jié)合文章中的具體內(nèi)容,說說阿長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這兩大教學板塊難易程度適中,所以學生能夠做到人人可參與,個個有話說。特別是評說人物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同學說:“文中第七至十一段有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阿長懂得很多規(guī)矩,表現(xiàn)出阿長具有生活情趣?!庇型瑢W馬上反駁道:“這里寫了阿長讓‘我元旦早上第一句話就向她說恭喜,還要吃福橘,表現(xiàn)出阿長封建迷信的性格特點,并不是有生活情趣?!庇型瑢W補充道:“除了迷信,還能看出阿長樸實真誠。因為她雖然迷信,但確是真心為了作者著想?!薄㈤L的人物性格分析就是在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你反駁我補充的情況下完成的,他們的分析也許與文章的主題不一致,與教參的分析不一樣,但他們投入了學習的熱情,他們身上蘊藏的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潛在能力被激發(fā)出來,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就在這探究的氛圍中不斷滋長著。
課上,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課下,這種探究性學習的腳步也不能停止,要向課外拓展,向生活拓展,這樣學生的知識儲備才會豐富,見識才會廣泛。探究性學習改變了學生接受式學習的被動局面,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智慧的語文課堂充滿情感的交融
情真意切是智慧的語文課堂最應該具備的。著名教育家李鎮(zhèn)西說:“語文教學技巧永遠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實感。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jié)同時都是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高尚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文化品位與審美情趣。如學習《偉大的悲劇》,學生圍繞“偉大”、“悲劇”這兩個關(guān)鍵字對文章進行了賞析后,我讓學生談談學了本課后的啟示,有的同學談到了科斯特等人的行為是偉大的,他們雖敗猶榮;有的同學說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生命,卻沒有換來榮譽,他們是悲慘的;有的談到了我們中國人也有這樣不怕犧牲的高貴品質(zhì);有的談到了自己的人生也要擁有這種勇往直前、大無畏的挑戰(zhàn)精神。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多彩的,極為珍貴的,教師適當?shù)恼_引導會激發(fā)他們的潛能,課堂上充盈了情感的流露是多么令人感動的事情。
四、智慧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文化味
智慧的語文課堂,充滿學生的智慧,也是教師智慧的體現(xiàn)。一堂課該如何引導取決于教師的能力,能上出有文化味的語文課才是高水平的智慧課堂?!拔幕Z文”中的“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積淀、一種濡染,一種智慧,引導學生探尋意義、沐浴傳統(tǒng)、豐富涵養(yǎng)、提升悟性。
在學習余秋雨《信客》一文時,就要特別注重這種文化味,因為秋雨散文代表了當代散文的一個新的流派,他筆下的信客就具有了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本文的語言風格樸實典雅,應讓學生感受這種語言的魅力,如“四鄉(xiāng)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中的“堆”字;“他總是把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調(diào)理成文縐縐的語句,鄭重地裝進信封,然后,把一顆破碎和焦灼的心親自帶向遠方”中的“鄭重”一詞,等等,都是極為樸實卻又尤為有力量的詞語,文化味的魅力就體現(xiàn)在這字里行間中,信客高貴的品質(zhì)、深邃悲壯的人生就很自然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余映潮老師常說要把長文教短,每學過一篇文章都可以在此文的啟發(fā)下寫一個小片段,以彰顯濃厚的文化味。如《信客》這一課就可以讓學生寫一段話,可以是頒獎詞,可以是墓志銘,也可以是一段贊美的語言,無論是什么形式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語言就好,“不管是凄風苦雨,信客就是這樣一個人,盡忠職守,為人寬容……”
也許,以上四方面還不足以成就智慧的語文課堂,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jié)、不斷完善??傊覀儸F(xiàn)在要做到:以生為本,探究文本,情感交融,文化味十足的課堂才是有智慧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2]李鎮(zhèn)西《用心靈贏得心靈——李鎮(zhèn)西教育演講錄》
[3]余秋雨《文化苦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