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的就是一種高效的“對話文化”。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廣泛而深邃的言語世界,課堂上,我們要通過對話體現(xiàn)彼此間的精神契合,理性的撞擊和情感間的交流。這樣,通過對話教學引領學生形成高效的學習方式,從而更好地學習語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生本對話——深入文本,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的改革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學習,小學生年齡小,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所以語文老師必須給予學生有效的學習過程的引導,幫著他們完成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古典文學的魅力,我補充了原著內(nèi)的環(huán)境描寫內(nèi)容讓學生靜心品讀。這樣通過與原著中環(huán)境描寫的對比學習,學生通過朗讀品味,對故事發(fā)生的情境有更真切的感受,對古典文化的魅力體會更深,更容易對此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老師的教在這里體現(xiàn)的可能是一個點撥、引導、提升、點評,是不教之教的過程。學生的自主閱讀,比較鑒賞這兩段話的過程既是積累,也有想象,也有感受遣詞造句的精妙,體會文字中透露出來的情感,更有一種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二、師生對話——發(fā)展思維,習得語感
師生對話中,最主要的是我們教師要善于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設計好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保持興趣與激情,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才有切實的抓手,語文素養(yǎng)才能有效提升。
語文學習千萬不能讓學生覺得“無所謂”,如果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一直都處于一種超穩(wěn)定的靜態(tài),沒有新奇,沒有疑惑,他們的言語思維就不會被激發(fā)起來,就不會積極參與到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去。所以,我們可以憑借專業(yè)智慧在教和學之間造成“信息落差”,制造“矛盾”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
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時,我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走進詩人杜甫的愛國之心,了解他的寫作背景。一開課,就讓學生賞析《春望》這首詩,讓他們初步了解作者杜甫渴望和平,討厭戰(zhàn)爭,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發(fā)愁。隨后,我抓住了這兩首詩中存在的矛盾點追問同學們:“同樣是春天,同樣是杜甫,在《春望》一詩中杜甫面對繁花老淚縱橫,而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中卻喜欲狂而淚滿襟呢?你從這兩首詩中還能體會到什么是相同的呢?”問題一出,孩子們思考了一會兒,個個眼睛發(fā)亮,爭著表達自己的看法。可見孩子學到這兒,思維非常活躍,情感得到了升華。孩子們在你一句我一句中很快都明白了:這兩首詩看似不同但表達了詩人為國而悲,為民而喜,愛國愛民至死不渝的情懷。
三、生生對話——合作學習,共同提升
在課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課題不在于“同步教學或是個別學習”,而在于小組的“合作學習”,學生需要表達自己,展示自己,反思自己的體驗,建構自己的語感圖式,才可能在閱讀、書寫、交際中使自己的語感圖式得到豐富與發(fā)展。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大力倡導和推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學習的機會,真正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在合作學習中能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的意識。在交流互動中,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學《半截蠟燭》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表演。表演前,讓學生都做一做“導演”在合作小組里進行“說戲”環(huán)節(jié),來說說伯諾德夫人與敵人周旋這幕戲。比如:“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比绻闶遣Z德夫人,你會怎么說?為什么這么說?其他導演對這句臺詞有沒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你就是伯諾德夫人,你會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這樣學生表演起來,目標會更明確,效果會更好。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還有合作中表達,交際溝通、表演等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愛上了語文的學習,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把灌輸式教學轉(zhuǎn)變?yōu)閱l(fā)式、參與式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我們現(xiàn)在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品質(zhì)和態(tài)度,關注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知識學習、方法感悟、完成任務中能力的的整合統(tǒng)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高效的對話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調(diào)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施燕芬,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中小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