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指導老師:王光林
艾灸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研究進展
艾灸;白細胞減少;研究進展
白細胞減少癥是由于各種原因?qū)е碌耐庵苎准毎掷m(xù)低于4×109/L的一組綜合征。引起白細胞減少癥的原因主要為腫瘤、腎病綜合征等疾病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后,引起骨髓抑制,導致白細胞減少,或應用治療肝炎、甲亢及精神病藥物等亦能引起白細胞減少,從而使機體免疫力下降,發(fā)生感染等多種并發(fā)癥,影響疾病后續(xù)治療。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升白藥,但前者價格昂貴、維持時間短,引起骨痛等副作用,同時升白藥作用緩慢,療效多不佳,使西醫(yī)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受到制約。近年來,艾灸療法以其操作簡便、不加重肝腎代謝負荷、患者依從性好等優(yōu)勢,在治療白細胞減少癥上的應用日益受到重視,并取得了顯著而穩(wěn)定的療效。
灸法具有2 000多年的歷史,是將灸料(艾絨或其他藥物)在穴位上灼燒、熨燙,借助灸火的熱力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jīng)絡的傳導,達到溫經(jīng)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jié)、引熱外行、防病保健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法[1]。《本草綱目》載:“(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zhuǎn)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jīng)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珂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p>
1.艾條灸。田歡等[2]將68例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患者隨機分兩組,對照組給予鯊肝醇片和利血生片治療,觀察組取關(guān)元、氣海及足三里艾灸治療,采用溫和灸法,每次15 min,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14 d,比較兩組患者白細胞變化情況。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艾灸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與常用升高白細胞藥物的療效近似,且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值得臨床推廣。鄧宏等[3]對化療患者進行艾灸治療,取穴足三里(雙)與三陰交(雙),Ⅲ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癥者兩組均給予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治療。結(jié)果表明,艾灸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療效顯著(P<0.05),并且能減少患者住院天數(shù),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費用低,無毒副作用。范明文等[4]采用艾灸背俞穴防治白細胞減少,觀察226例化療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變化情況,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取穴脾俞、膈俞、肝俞、腎俞艾灸,每次10~15 min,每日1次,所有患者在白細胞總數(shù)<3.0×109/L時均使用G-CSF。結(jié)果顯示,化療4周后兩組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G-CSF用量比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鐘莉等[5]將80例放療患者隨機分兩組,治療組采用溫和灸法對關(guān)元、氣海及足三里施灸,每次10~15 min,每日1次,治療7 d。對照組注射GM-GSF。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白細胞升高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艾灸療法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療效肯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元琳等[6]和劉從秀等[7]也運用溫和灸的方法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得出類似結(jié)論。
2.艾炷灸。趙喜新等[8]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患者,隔姜灸組113例采用隔姜灸大椎、膈俞、脾俞,中藥組108例口服參花片、強力升白片,觀察治療后10 d及15 d的白細胞計數(shù)。結(jié)果顯示,10 d后兩組自身療效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15 d后隨訪隔姜灸組優(yōu)于中藥組。劉琨等[9]應用隔蒜灸腹部外治法配合皮下注射G-CSF5/kg·d治療腫瘤患者化療后中性粒細胞<0.5×109/L,對照組單純使用同劑量G-CSF。兩組骨髓造血恢復時間顯示,治療組骨髓恢復至增生活躍時間為9~21 d,平均(14.41±5.16)d;對照組骨髓恢復至增生活躍時間為14~35 d,平均(17.32±6.21)d。兩組骨髓造血恢復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李培紅[10]治療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對照組應用立生素,治療組應用隔姜灸法,取大椎、脾俞、胃俞、膈俞,配穴肝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等,7壯/次,每日1次,連續(xù)灸9 d。結(jié)果表明治療組白細胞升高平穩(wěn)、持久且無并發(fā)癥。
3.溫針灸。楊嘉恩[11]將57例化療后Ⅰ、Ⅱ度白細胞減少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使用G-CSF治療,溫針灸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加用溫針灸治療,選取氣海、關(guān)元、膈俞(雙)及足三里(雙)等穴位,每次灸2~3壯,每日1次,治療7 d。結(jié)果顯示,溫針灸組的顯效率為74.07%,總有效率為96.29%,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表明溫針灸能夠升高化療后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療效可靠。馬國俊[12]治療干擾素引起的骨髓抑制,對照組給予鯊肝醇片及利血生片治療,治療組采用溫針灸治療,取穴關(guān)元、足三里、三陰交,每次灸1~2壯,每日1次,灸15 d。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王利新等[13]采用溫針灸聯(lián)合利可君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對照組常規(guī)口服利可君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溫針灸治療,取穴足三里、關(guān)元、三陰交,每日灸1~2壯,每日1次,治療10 d。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9%,對照組總有效率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溫灸器灸。成蘭等[14]采用溫灸器灸的療法防治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對照組常規(guī)口服利血生片,觀察組使用溫灸器灸療法,于足三里施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治療1周。所有患者在白細胞總數(shù)<2.0×109/L或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0×109/L時,均皮下注射G-CSF。結(jié)果顯示,兩組總有效率(觀察組為83.3%,對照組為61.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表明,灸法能激發(fā)人體正氣,明顯升高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
崔瑾等[15]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骨髓造血抑制大鼠進行實驗研究,證明艾灸膈俞穴能明顯增加化療大鼠的白細胞數(shù),并顯著提高脾質(zhì)量,盡快恢復化療大鼠骨髓造血功能,同時促進髓外造血功能。推測其機制可能為艾灸能增加淋巴細胞DNA和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以及抗凋亡、促進脾內(nèi)T、B淋巴細胞增殖,從而起到調(diào)節(jié)免疫的作用。實驗還證明艾灸膈俞穴能使血清GM-GSF水平提高,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拮抗環(huán)磷酰胺對免疫細胞及骨髓微環(huán)境的損傷,修復其損傷細胞,進而改善骨髓造血微環(huán)境。
楊志新等[16]研究表明,艾灸大椎能顯著增強免疫低下的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而對正常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不大。
黃暢等[17]進行實驗研究,通過檢測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模型小鼠的血細胞變化,觀察小鼠脾臟及胸腺組織病理變化,計算小鼠脾臟指數(shù)及胸腺指數(shù),證明艾灸及艾煙均能升高模型小鼠白細胞數(shù),同時能發(fā)揮保護脾臟及胸腺的作用,從而減少化療引起的免疫抑制,促進造血功能的恢復。
路玫等[18]通過研究環(huán)磷酰胺所致骨髓抑制的小鼠,證實針刺和艾灸均可促進骨髓細胞cyclin D1的表達,加速細胞從G1期向S期轉(zhuǎn)化,增強細胞DNA的合成能力,同時修復受損細胞DNA,加速細胞有絲分裂,進入細胞增殖狀態(tài),從而提高機體細胞的抗損傷和修復能力,改善骨髓抑制。
綜上所述,艾灸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灸法有多種,包括艾條灸(溫和灸)、艾炷灸(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溫針灸、溫灸器灸等,所取穴位有足三里、關(guān)元、氣海、三陰交、背俞等,有單穴治療,亦有多穴治療。但是不同灸法之間療效比較的研究甚少,且灸量、穴位選取、治療時間不統(tǒng)一,無明確的對照療效。因此,艾灸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尚未確定統(tǒng)一的治療標準,同時,其治療機制研究不透徹,缺乏有力的科學依據(jù)。因此,今后的研究有待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再結(jié)合循證醫(yī)學總結(jié)出具有科學依據(jù)的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治療標準,同時加強動物實驗的研究,在治療機制方面得到更深層次的闡述,使艾灸治療白細胞減少癥這種簡單方便、費用低廉的治療手段更好地運用于臨床。
[1]劉建新,吳雪梅.中醫(yī)灸法概述[J].光明中醫(yī),2004.19(3):33-34.
[2]田歡,林洪,張莉,等.艾灸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療效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10):35,38.
[3]鄧宏,龍順欽,吳萬垠,等.艾灸防治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4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7,39(6):90-91.
[4]范明文,江瑜,靳振偉,等.艾灸背俞穴防治化療藥物所致白細胞減少的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2,27(7):1391-1392.
[5]鐘莉,李晨.艾灸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40例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24):3451.
[6]元琳,葛鳳華,周沛慧.艾灸穴位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4,26(12):1252-1253.
[7]劉從秀,王艷,陳琴,等.穴位艾灸對肝豆狀核變性伴白細胞減少癥的作用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4,26(11):1118-1119.
[8]趙喜新,路玫,朱霞.隔姜灸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7,27(10):715-720.
[9]劉琨,李達,張宏業(yè),等.隔蒜鋪灸治療惡性血液病化療后骨髓抑制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9(5):145-146.
[10]李培紅.隔姜灸治療癌癥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2,27(10):1244-1245.
[11]楊嘉恩.溫針灸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觀察[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3.
[12]馬國俊.溫針灸對干擾素所致骨髓抑制副作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1,19(11):21-22.
[13]王利新,崔德利.溫針灸聯(lián)合利可君治療惡心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32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14,46(4):69.
[14]成蘭,徐國英.艾灸療法防治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6,51(8):600.
[15]崔瑾,嚴潔.艾灸或針刺膈俞穴對環(huán)磷酰胺致白細胞減少大鼠誘生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28):5473-5476.
[16]楊志新,喬躍兵,趙粹英.艾灸對荷瘤小鼠巨噬細胞免疫功能的增強作用[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2,19(2):97-99.
[17]黃暢,蔣潔,劉鈞天,等.艾灸及艾煙對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模型小鼠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8):3220-3223.
[18]路玫,曹大明,趙喜新,等.針灸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蛋白cyclin D1表達及細胞周期的動態(tài)影像[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1,31(2):238-243.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