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云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昆明 650000)
·糧食安全·
云南省糧食主產區(qū)產量差異時間序列分析*
林彩云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昆明 650000)
目的通過對比及分析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2006~2015年的歷年糧食產量,探討糧食產量發(fā)展的趨勢,以期為云南省糧食生產政策制定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參考。方法文章采用統計法,對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曲靖、昭通、紅河及大理)2006~2015年的糧食產量展開調查,以此為基礎,計算并研究各產區(qū)糧食產量年際增幅和歷年地區(qū)間產量差異。結果2006年曲靖、昭通、紅河、大理的糧食產量分別為: 20.5億、26.97億、25.8億、25.59億kg; 2015年曲靖、昭通、紅河、大理的糧食產量分別增長為: 33.45億、45.13億、36.73億、35.13億kg; 昭通糧食產量整體漲幅最大,大理漲幅最小。2006年和2007年,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紅河>大理>曲靖。2008年和2009年,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大理>紅河>曲靖。2010年,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紅河>曲靖>大理。2011年,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大理>紅河>曲靖。2012年之后,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紅河>大理>曲靖。曲靖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的糧食產量年際增幅達到11.4%和15.3%,遠高于2006~2007年的0.7%。昭通和紅河2011~2012年的糧食產量年際增幅遠高于其他年份。大理的糧食產量年際最高增幅出現在2010~2011年,達到23.8%,其在2009~2010年出現糧食產量的負增長。10年間曲靖的歷年糧食產量均低于昭通和紅河,除2010年略高于大理外,其他9年也是低于大理的。昭通的糧食產量連年高于其他3地,近年來這種差距還有增大的趨勢。紅河與大理的歷年糧食產量差異有正有負,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1年的產量低于大理,其他年份均高于大理。結論2006~2015年的10年間,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曲靖、昭通、紅河、大理)的糧食產量總體表現為連續(xù)增加的態(tài)勢,僅在個別地方的個別年份出現下降; 糧食產量年際增幅差異較大,但總體均呈現為產量增加的趨勢; 歷年糧食產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昭通的糧食產量連年高于其他3地,近年來這種差距還表現為增大的趨勢。隨著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廣,各種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現代化高產農業(yè)技術的推行,云南省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產量必定還會增加,會進一步促進整個云南省糧食產量的增收。
糧食產量 糧食主產區(qū) 糧食安全 時間序列 云南
糧食是國家的戰(zhàn)略物質,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國家把發(fā)展農業(yè)放在一切經濟工作的首位。列寧說:“真正的經濟基礎是糧食儲備,沒有它社會主義制度只是一個愿望。”糧食安全,關系著社會全局的發(fā)展,是一切建設的基礎。保障糧食安全即是促進國民經濟優(yōu)質快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又是實現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重要基礎,同時還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戰(zhàn)略構成。由于全球氣候的變化、旱澇災害的頻繁發(fā)生以及水資源短缺等約束因素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保障糧食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1]。目前大量研究關注了中國的糧食生產格局[2-5]、糧食產量變化原因[6-7]、糧食生產能力[8-9]等相關領域。云南為典型的山區(qū)省份,山多壩少,地域遼闊,經濟不發(fā)達,耕地資源總量較大,人口增長迅速,人均耕地資源占有量不高,且呈逐年減少趨勢[10],農業(yè)生產水平不高,人均糧食占有量低,歷史上就是缺糧省,糧食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雖然目前云南省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多年連序增長,需求略大于供給,但糧食生產卻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常態(tài),并且糧食品種種植結構不合理,糧食單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云南省已經多年連續(xù)干旱,干旱效應的疊加使得水資源嚴重缺乏,作為糧食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水資源的匱乏使得糧食生產難以形成規(guī)模效應。云南省有上百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每年仍需從外省調入大量糧食。由于未來人口不斷增長、糧食消費不斷提高、供求不平衡的現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保障云南省糧食安全具有很大壓力。文章以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的產量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和分析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2006~2015年的歷年糧食產量,探討糧食產量發(fā)展的趨勢,以期為云南省糧食生產政策制定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參考。
1.1 研究區(qū)概況
云南省地處東經97°51′~106°18′,北緯21°13′~29°25′,東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貴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區(qū)。面積39萬km2,總人口468 4.6萬(2013年),下轄8個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云南省氣候兼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qū)等7個溫度帶氣候類型。年溫差小,日變化大,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云南的糧食生產基地主要以壩子(盆地)為主,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曲靖、昭通、紅河和大理是云南省4個主要的糧食產區(qū)[11],共擁有全省539個面積大于1.0 km2的壩子,共計1.004 26萬km2,占全省壩子總面積的39.1%。以下對這4個糧食主產區(qū)作簡要介紹。
曲靖位于云南省東部,東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毗鄰,南與文山州、紅河州接壤,西與昆明市連接,北靠昭通市和貴州省畢節(jié)市,是邊疆中的內地。曲靖主要為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冬春光照條件較好,夏無酷暑,降水集中,秋季降溫快,陰雨多。曲靖有666.7 hm2以上的壩子34個,常用耕地面積28.11萬km2,農業(yè)素有“滇東糧倉”之稱。
圖1 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分布
昭通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地處云、貴、川3省結合處,金沙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抬升的過渡地帶,總面積2.3021萬km2,常用耕地面積32.76萬km2。昭通具有高原季風立體氣候特征,降水比較豐富,但是南北分布不均,南干北濕,澇災和旱災時有發(fā)生。
紅河位于中國云南省東南部,北連昆明,東接文山,西鄰玉溪,北回歸線橫貫東西。紅河州地處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在大氣環(huán)流與錯綜復雜的地形條件下,氣候類型多樣,具有獨特的高原型立體氣候特征。州內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節(jié)區(qū)分較為顯著。面積3.293萬km2,常用耕地面積26.44萬km2,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
大理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干濕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為主。面積2.945 9萬km2,常用耕地面積18.59萬km2,總人口358.44萬(2015年)。大理是典型的農業(yè)州,大理州山區(qū)面積占大理州國土面積的93.4%,山地農業(yè)是大理州農業(yè)的一大特點。
1.2 數據來源
該文歷年糧食產量數據源自曲靖、昭通、紅河和大理統計局2006~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以及云南省統計局官方數據; 云南省各行政區(qū)界限圖來自云南省國土資源局; 云南省及其四大糧食主產區(qū)的概況來源于云南省及地方政府官方網站數據。
該文采用統計分析法,通過查閱官方統計資料對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曲靖、昭通、紅河和大理)2006年~2015年的糧食產量展開調查,以此為基礎,計算并研究各產區(qū)糧食產量年際增幅和歷年地區(qū)間產量差異。
3.1 2006~2015年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糧食產量狀況
圖2 2006~2015年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糧食產量
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2006~2015年的糧食產量總體呈現為上升的趨勢(圖2),其中,大理的糧食產量在2010年略有下降后又迅速回升, 2006年曲靖、昭通、紅河、大理的糧食產量分別為: 20.5億、26.97億、25.8億、25.59億kg; 2015年曲靖、昭通、紅河、大理的糧食產量分別增長為: 33.45億、45.13億、36.73億、35.13億kg; 昭通糧食產量整體漲幅最大,大理漲幅最小。從圖3可以看出, 2006年和2007年,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紅河>大理>曲靖。2008年和2009年,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大理>紅河>曲靖。2010年,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紅河>曲靖>大理。2011年,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大理>紅河>曲靖。2012年之后, 4個產區(qū)糧食產量:昭通>紅河>大理>曲靖。這10年間,昭通的糧食產量一直領先于其他3個地區(qū),穩(wěn)居榜首。由于受春旱影響, 2010年大理早春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致使全年糧食總產量降低,在一路增產的發(fā)展道路上出現了波折。昭通常用耕地面積大于其他3地,導致糧食產量也有較大差異; 曲靖市常用耕地面積雖小于昭通,但大于紅河和大理,而糧食產量卻不如大理和紅河,是因為此地種植的油料作物占有相當大的耕地面積。
圖3 2006~2015年云南省糧食主產區(qū)糧食產量比較
3.2 2006~2015年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糧食產量年際增幅狀況
表1 2006~2015年云南省糧食主產區(qū)糧食產量年際增幅 %
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2006~2015年的糧食產量年際增幅差異較大(表1),但總體均呈現為產量增加的趨勢。曲靖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的糧食產量年際增幅達到11.4%和15.3%,遠高于2006~2007年的0.7%。昭通和紅河2011~2012年的糧食產量年際增幅遠高于其他年份。大理的糧食產量年際最高增幅出現在2010~2011年,達到23.8%,其在2009~2010年出現糧食產量的負增長。由于2012年云南采取了推廣高產創(chuàng)建、間作套種、地膜覆蓋、良種推廣、集中育秧育苗、測土配方施肥等十大科技增糧措施,持續(xù)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中低產田改造和農田水利建設,大大提高了耕地的產出,是糧食產量在這一年得到較大提高。2010年大理旱情較其他3地嚴重,而且此地又以山地農業(yè)為主,導致糧食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產,故該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出現負增長。
3.3 2006~2015年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歷年糧食產量差異比較
表2 2006~2015年云南省糧食主產區(qū)歷年糧食產量差異 億kg
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2006~2015年歷年糧食產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表2)。10年間曲靖的歷年糧食產量均低于昭通和紅河,除2010年略高于大理外,其他9年也是低于大理的。昭通的糧食產量連年高于其他3地,近年來這種差距還有增大的趨勢。紅河與大理的歷年糧食產量差異有正有負,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1年的產量低于大理,其他年份均高于大理。昭通的常用耕地面積在4地當中最多,而且昭通的農機數量也高于其他3地,農業(yè)機械化水平高,相比于大理的山地農業(yè),農業(yè)機械更能在盆地中發(fā)揮優(yōu)勢,既能簡化勞動力還能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糧食產出。曲靖農業(yè)旱災嚴重,適應能力差,氣候環(huán)境和水資源占有量不均衡,導致糧食產量低于其他3地,尤其是近年來旱災更為嚴重,導致曲靖與其他3地的糧食產量差距進一步增大。
2006~2015年的10年間,云南省四大糧食主產區(qū)(曲靖、昭通、紅河、大理)的糧食產量總體表現為連續(xù)增加的態(tài)勢,只在個別地方的個別年份出現下降; 糧食產量年際增幅差異較大,但總體均呈現為產量增加的趨勢; 歷年糧食產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昭通的糧食產量連年高于其他三地,近年來這種差距還表現為增大的趨勢。隨著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廣,各種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現代化高產農業(yè)技術的推行,云南省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產量必定還會增加,還會進一步促進整個云南省糧食產量的增收。
[1] 馬永歡, 牛文元.基于糧食安全的中國糧食需求預測與耕地資源配置研究.中國軟科學, 2009(3): 11~16
[2] 陳秧分, 李先德.中國糧食產量變化的時空格局與影響因素.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3, 29(20): 1~10
[3] 劉彥隨, 王介勇,郭麗英.中國糧食生產與耕地變化的時空動態(tài).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9, 42(12): 4269~4274
[4] 劉東, 封志明,楊艷昭,等.中國糧食生產發(fā)展特征及土地資源承載力空間格局現狀.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1, 27(7): 1~6
[5] 翟榮新, 劉彥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糧食生產的區(qū)域格局變動.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08, 29(6): 49~54
[6] 陸文聰, 梅燕,李元龍.中國糧食生產的區(qū)域變化:人地關系、非農就業(yè)與勞動報酬的影響效應.中國人口科學, 2008,(3): 20~28
[7] 陸文聰, 梅燕.中國糧食生產區(qū)域格局變化及其成因實證分析——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24(3): 140~152
[8] Xin LJ,Li XB,Zhu HY,et al.China′s Potential of Grain Production Due to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in Recent Years.中國地理科學:英文版, 2009, 19(2): 97~103
[9] 張鳳榮, 張晉科,張迪,等.1996~2004年中國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變化研究.中國土地科學, 2006, 20(2): 8~14
[10]陳君, 王建雄,劉輝,等.云南省城鎮(zhèn)化進程中人口、耕地與糧食安全問題研究.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3, 41(9): 4101~4102
[11]鄭寶華. 云南農村發(fā)展報告(2011~2012)——“橋頭堡”戰(zhàn)略下的云南農村發(fā)展.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 2012.106~107
TIMESERIESANALYSISOFYIELDDIFFERENCEINMAINGRAINPRODUCINGAREASOFYUNNANPROVINCE*
LinCaiyun
(Yunnan Colleg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Kunming 650000, China)
This paper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grain yield of the four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i.e., Qujing, Zhaotong, Honghe and Dali) in Yunnan from 2006 to 2015, and discussed the trend of grain productio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grain production policy development and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data from 2006 to 2015 was used to calculate regional intercrossing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yields in Qujing, Zhaotong, Honghe and Dali in 2006 were 2.05, 2.69, 2.58, and 2.56 billion kg, respectively, which increased to 3.35, 4.51, 3.67 and 3.53 billion kg, respectively. The largest increase of grain output was in Zhaotong, while the smallest one was in Dali. 2006 and 2007, four producing areas of grain production: Zhaotong> Red River> Dali> Qujing. 2008 and 2009, four producing areas of grain production: Zhaotong> Dali> Red River> Qujing. 2010, four producing areas of grain production: Zhaotong> Red River> Qujing> Dali. In 2011, four producing areas of grain production: Zhaotong> Dali> Red River> Qujing. After 2012, four producing areas of grain production: Zhaotong> Red River> Dali> Qujing. For each area, the annual grain outputs were increased by 11.4% and 15.3% in Qujing from 2007 ~ 2008 and from 2011 ~ 2012. The annual grain output growth in Zhaotong and Honghe was much higher in 2011 ~ 2012 than that in other years. The grain output in Dali increased from 2010 to 2011, reaching 23.8%. The average grain production in Qujing was lower than that in Zhaotong and the Honghe. The grain output in Zhaotong was the highest than the other three regions. It concluded that the grain output in four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showed a continuous increase trend in the 10 years from 2006 to 2015, and only declined in individual years. The annual increase was quite different, but the overall trend was increasing; The food production in Zhaotong was the highest. The yield gap among these areas showed an increased tren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nd high-yield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will continuously increase.
grain yield;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food security; time series; Yunnan
F326.11
A
1005-9121[2017]07017-05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703
2016-06-21
林彩云(1985—),女,福建福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qū)域經濟學。Email: 412171873@qq.com
*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云南省景區(qū)失地農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2016ZZX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