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新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選擇怎樣的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wù),使文言教學豐富、靈動起來,從而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呢?下面我試從教學內(nèi)容有效確定的三個方面來談?wù)勎覀€人的看法。
一、借助教材助學系統(tǒng),有效確定教學內(nèi)容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準確有效地確定一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我想我們首先應該很好地利用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因為教材的編寫者從選擇例文開始到組合單元再到編寫課文助學系統(tǒng),都滲透著自己對文本教學價值一定程度的篩選與開發(fā)。那么在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借助教學系統(tǒng),有效地確定一篇文章的教學內(nèi)容?
(一)借單元導讀確定本單元課文的基本教學內(nèi)容。當前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科書每個單元前都編有單元導讀,它應該是本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總綱,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導讀”是這樣的:“山水景物,曾經(jīng)引起古代文人的無限情思,歌詠自然山水的優(yōu)美篇章油然而生。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學習本單元描繪自然山水的優(yōu)秀詩文,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nèi)容大意。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蓖ㄟ^解讀,我們可以確定本單元的基本教學內(nèi)容有三點:⑴整體感知詩文的大意,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提高語言和美景的欣賞能力;⑵通過與大自然的對話,領(lǐng)略山水之美;⑶學習古詩文,感受和體會自然之美。
(二)借課后的研討與練習確定本課的核心教學內(nèi)容。顧名思義,“研討與練習”一是指用來供“學生研討”的內(nèi)容,學生研討什么?當然是研討“教學內(nèi)容”;二是用來供學生鞏固練習的內(nèi)容。學生鞏固什么?當然是鞏固“教學內(nèi)容”。如《湖心亭看雪》的研討與練習是這樣的:“一、背誦課文,完成下列練習:1.說說本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三、課外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并互相交流。”可以看出課后設(shè)置的三道題都應屬于確定這篇文言文“文”的教學內(nèi)容。揣摩“研討與練習一(1.2.)”,我們可以基本確定這篇課文應有如下的教學內(nèi)容:⑴體味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⑵體會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并能說出其作用。從“研討與練習二”中我們可確定本文作者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的教學內(nèi)容。而通過“研討與練習三”又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描寫西湖之景的獨特之處。
(三)借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進一步明確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本文的課前閱讀提示這樣寫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shù)境界?!睆倪@段課前閱讀提示中可以確定這一課的教學內(nèi)容有:⑴體味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任務(wù)語言的妙處。⑵本文寫景、抒情、敘事、寫人之間的關(guān)系。⑶感悟作者“癡”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通過有效解讀,我們就從寫作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確定了這一課的教學內(nèi)容。
二、依據(jù)學生學情,恰當選擇教學內(nèi)容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經(jīng)歷一個學習過程之后有提高有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應從自己所在班級學生閱讀學習實際出發(fā)來確定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有時,學生的學習看似一個熱鬧的過程,但學習內(nèi)容的不恰當使得這樣的學習僅有熱鬧,沒有收獲。我們很多時候確定的閱讀教學內(nèi)容最終給學生的感覺是:學生知道的繼續(xù)讓學生知道一遍,不知道的最后還是不知道。閱讀教學只是在重復學生的已有認知,而學生的提高和發(fā)展就成為一句空話。
因此,面對不同學生選擇教學內(nèi)容,就必須先研究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要理性地判斷學生面對一篇課文,他們自己通過預習可以掌握什么,還有什么內(nèi)容需要我們老師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的。也就是將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定位在學生的“已知點”之上,選擇學生的空白點,這樣的教學對學生而言才有意義。這樣在完成這些內(nèi)容的學習過程,是學生鞏固已知的過程,是讓學生探究未知最終獲取新知的過程。以《記承天寺夜游》為例,這是一篇蘇軾的小品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運用了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傳達了作者微妙而復雜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寫景是為了抒情。作者就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為“閑人”獨有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學時,我們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本文寫作背景,走進此時的蘇軾。讓學生從記敘語言中獲知信息,產(chǎn)生疑問: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并點撥:(無與為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再師生一起品讀賞月美景語句,從揣摩語言中領(lǐng)悟內(nèi)涵、感受情感: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想見月色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粗@樣的美景,蘇軾卻發(fā)出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這就很自然地引入學生對作者微妙而復雜的情感的體會。教學時,由勾畫敘述部分表達情感的詞——品月色——探閑人的思路,我們可以設(shè)計這樣的問題:(1)蘇軾為何深夜起行,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2)說到樂,人們想的是“吃、喝、玩、樂”,而他們兩人樂的是什么?(生齊答:欣賞美景后,追問:什么景?)(3)看著這樣的景,蘇軾發(fā)出了什么感慨?(4)閑人為何意?(學生了解“烏臺詩案”)(5)“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最后兩題對學生難度較大。應給學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時間:元豐六年(被貶官已經(jīng)四年,有職無權(quán)),第二提示聯(lián)系最后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焙鸵姟霸律霊?,欣然起行”,這樣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的想到閑人的兩層含義:被閑置的人和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同時理解了作者在面對人生逆境時的曠達胸懷。由此,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yōu)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的主題在學生面前就迎刃而解了。最后學以致用,以《穿越時空的對話——蘇軾,我想對你說……》為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下心中的話,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華。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有所學,思維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發(fā)展。endprint
依據(jù)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定教學內(nèi)容,重視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不盲目拔高,這樣,定會讓學生有所學,有所成。
三、依托文本教學價值,正確把握教學內(nèi)容
在語文教學中,文本價值的主體永遠是學生,那么在進行文本價值的選擇時就要考慮到蘊涵情感、提升思維、培育心智等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主體永遠是教師,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在文本解讀上作深入分析,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厘清文本的核心價值和教學價值,激活教學機智,從而選擇適合于教學對象的有效的教學內(nèi)容,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度龒{》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是教學重點。酈道元用文筆裝點三峽,向我們展示的是一軸三峽四季景色的山水長卷,讀來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奇險、清秀,我們仿佛置身于那險拔清幽的三峽盛地。下面是本文賞讀品味語言片斷:
師:大作家余秋雨也到過三峽。他卻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道元作文在上頭。”這可是千真萬確的,余秋雨在他的《三峽》一文中寫道——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說的最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節(jié)選自余秋雨《三峽》。
師:同學們,這幾句話好在哪里,竟讓余秋雨如此喟嘆?(學生紛紛舉手)
生1:用短短的幾句話,就寫出了山的高大連綿。
師:很好,但是我還要追問一句,酈道元運用什么樣的方法,寫出了山高大連綿的特點呢?比如說,“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句,并沒有直接說它高呀!
生1:這是側(cè)面描寫。
師:按照這個思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就屬于——
師:哦,也就是說它不直接寫景物的特點。這就叫做——
生(齊):側(cè)面描寫。
師:好,現(xiàn)在我們總結(jié)一下。這幾句話,余秋雨說的沒錯,確實寫得好。這句話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其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寫了三峽的山連綿高大的特點,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則側(cè)面烘托出了山之高??磥?,要想把文章寫好,還要講究一定的寫作方法。好,按照剛剛我們一起總結(jié)出的賞析思路,好好細讀二、三、四段,并說說你認為哪句寫得好。先美讀原句,然后從寫作方法的角度說說它好在哪里。(生思考后舉手)
生2:“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夸張,寫出了三峽水流快的特點。
師:確實,要說馬不如水快還可以;要說風都不如水快,確實夸張了,的確是極寫水流之快。李白對這兩句有深刻的理解,他說——(師生齊背“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保?/p>
生3:“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我覺得“素”和“綠”這兩個字寫得好,都是些色彩的,都抓住了特點,非常傳神。
生4:我說得不知道對不對,我認為“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好像突出了山間的安靜……
師:他說“空谷傳響”反而突出了三峽的安靜,大家同意嗎?
生齊答:同意。
師:這位同學真了不得。明明想寫靜,卻用動來表現(xiàn)這種靜,這叫做——
生齊答:以動襯靜。
師:以動襯靜,非常好。再給一個機會。
生5:我認為最后的兩句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寫得好,作者通過引用,進一步烘托了凄涼的氣氛。
師:很好,實際上這篇文章的寫景相當精妙。我們說音樂家用聲音去表現(xiàn)美,攝影家用畫面去表現(xiàn)美,而我們語文的任務(wù)就是用什么來表現(xiàn)美呢?
生齊答:語言。
師小結(jié):語言是情感的外衣,語言是最精致的藝術(shù)手段,學習語言的運用也是我們語文課的核心追求。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本是為《水經(jīng)》作的注釋,在今天卻又成了后人研究的文學巨著,不得不讓我們佩服他的文學素養(yǎng)之深。這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學好了語文,提升了素養(yǎng),它將成為我們的一筆財富,使我們終生享用不盡!
總之,一篇文言文應如何有效確定它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或把教學內(nèi)容放在文言上,或把教學內(nèi)容放在文章上,或把教學內(nèi)容放在文學性上,或把教學內(nèi)容放在文化上,或是面面俱到。問題是在這幾個教學內(nèi)容中,對你所教學的對象而言,哪個價值是最大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針對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為使他們或他(她)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么?第二,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對于經(jīng)典的文言文,我們只是解讀文本的一個角度,可別忘記了把作者還原為一個不是只有政治抱負也還有兒女情長的人,特別是人的心靈的復雜性和豐富性,通過“文”把握作者情感的獨特性,并帶領(lǐng)學生從“文”中體悟作者的感知過程,把作者的感知一一還原,讓學生從作者的感覺逐漸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做到在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文”“言”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紅森.對“教什么”的叩問[J].語文教學通訊,2013(3B).
[2]課程教材研究所.教師教學用書(八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肖川.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4]鄒月英.《湖心亭看雪》互動教學設(shè)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