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章太炎的翻譯——以《論進境之理》為例

2017-11-06 15:15:03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章氏斯賓塞進境

王 誠

?

章太炎的翻譯——以《論進境之理》為例

王 誠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58)

章太炎與曾廣銓合譯的《論進境之理》涉及不同的學科,介紹了斯賓塞的進化思想,內(nèi)容基本忠實于原作,刪改了冗繁的論述,增添了必要的詮釋。譯文的表述工具是文言,遣詞造句相對平易,但又不失古雅,將文言對于現(xiàn)代思想的涵納能力做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堪稱“新理絡繹,妙義環(huán)生”。這次翻譯使章太炎接觸到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觀點,對其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影響。

章太炎;翻譯;斯賓塞;《論進境之理》

章太炎(1869—1936)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學者,師事經(jīng)學大師俞樾,為乾嘉學派殿軍。身處新舊更替、中西交匯的時代,他的學術恢弘博大、深厚精湛,不但在小學、經(jīng)學、史學、哲學、醫(yī)學等國學諸領域有總結和創(chuàng)發(fā),而且廣泛涉獵西方的哲學、社會學、宗教學、語言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科學論著,走在時代的前沿。他不僅積極吸取西學的科學精神和營養(yǎng),早期還身體力行,投身于介紹、傳播西學和思想啟蒙的行列,在翻譯上也具體實踐,作出一定的貢獻。

1897年秋,他和一批志同道合者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譯書公會,計劃采譯歐、美、日等國家的政治、法律、教育、礦務、商務、農(nóng)學、軍制等“近時切要之書”介紹給中國民眾。是年11月,擔任《譯書公會報》周刊的主筆[1]23,作《譯書公會敘》,指出公會的任務是“紬五洲書藏之秘,以左政法,以開民智”,強調(diào)譯書的迫切性:“五大洲之冊籍,吾不能博發(fā)而揚詡之,吾則瞀矣。且新理日出,歲無留故,一息炭養(yǎng)(氧)更,其事立變。若喬木之移陰,若蛇蚹蜩翼之移壤,而吾猶守舊譯,以成世之暗?,其焉能與之終古?”他還以鄰國為鑒,認識到譯書的長遠價值:“獨嘗借觀于鄰國,日本得王仁以《論語》《千字文》傳,其后經(jīng)術藝文,遂什伯百濟。泰西政藝,各往往取諸希臘、羅馬,而文明遠過其本。然則是譯書會者,安知不如微蟲之為珊瑚,與蠃蛤之積而為巨石也?!?/p>

1898年章太炎與曾廣銓合作翻譯《斯賓塞爾文集》部分章節(jié),連載于《昌言報》。1902年章太炎翻譯日本學者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當時的《新民叢報》評價為“譯者于祖國學術博而能通,其所定名詞,切實精確,其譯筆兼信、達、雅三長,誠譯壇中之最錚錚者也”,稱之為“譯界一明星”[2]。

一、《論進境之理》的譯文特色

《論進境之理》是章、曾合譯《斯賓塞爾文集》卷一的第一論,連載于《昌言報》第一至五本[3]。曾廣銓為曾國藩之孫,早年跟隨曾紀澤在英國多年,精通英、法、日、德語及滿文。合作采取曾廣銓口述、章太炎筆錄的形式,故譯文首欄題有“湘鄉(xiāng)曾廣銓采譯,余杭章炳麟筆述”,此論譯自《進步:法則及其原因》(),這是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早期的一篇闡述進化觀念的重要文章,1857年4月初載于Westminster Review[4],1858年收入斯賓塞的論文集Essays: Scientific 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論進境之理》的原作底本是1868年由英國倫敦Williams and Norgate公司引入重印的“鉛印版”斯賓塞論文集[5]。從總體上看,章、曾的譯文是對原作的直譯,甚至連尾注都以按語的形式譯出,但增刪之處也較常見。譯文刊載后,嚴復隨即在天津《國聞報》上撰文《論譯才之難》,以譯文首段為例提出批評,認為“《昌言報》一述一受,貿(mào)然為之,無怪其滿紙唵囈也。西書可譯而急用者甚多,何必取此以苦人自苦?吾愿后生以為戒也”。然而,正如王天根所指出的,“平心而論,章、曾譯文確實比嚴譯文遜色許多”,但“嚴復對章太炎譯文批評,其文人相輕的情緒化色彩要遠大于公正的學術評判與商榷”[6]。

《論進境之理》首段以意譯為主,個別語句確實欠妥,比如,把“altering the temperature, and perhaps the chemical state, of the surface it covers”譯成“而化其固有的面積”,不但遺漏了主要信息,而且連句意也不通。但總體來看,并未背離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略舉幾例,如:用“探隱索微”的“隱”“微”來對譯原文的“internal modifications”;把“the nature of these changes”譯為“變化之理”;末句“以是知凡事當?shù)闷浔壤罂煽计溥M境何如也”,“比例”對應原文的“the law”(古漢語中“比例”是法律術語,常與法令連言,所以可引申指規(guī)律、原則)。這些都體現(xiàn)出譯者的用心。

除去首段,通讀全篇,譯文精彩之處頗多,反映了章太炎的西學知識和章氏翻譯的特色。嚴復在《論譯才之難》一文中說:“按斯賓塞氏此篇之論,乃其少作,為天演先聲,全書嚆矢。其旨欲牢寵萬化,并為一談。讀其書者,非于天地人、動植、性理、形氣、名數(shù)諸學嘗所從事,必不知其為何語也。”其本意在于“暗中奚落章太炎雖精湛國學,卻不懂科學,遠不能和自己出身理工科的科班相比”[6],但也說明理解斯賓塞原作并非易事,然而章、曾的譯文在對天文、地質(zhì)、生物等學科內(nèi)容的闡釋并無破綻,反而表現(xiàn)出譯者在自然科學方面較好的修養(yǎng)。章氏在詁經(jīng)精舍時已治西學,其時撰寫的《膏蘭室札記》就曾利用西學著作所提供的科學知識,詮解疏證周秦典籍。他引用赫士《天文揭要》、雷俠爾《地學淺釋》、韋廉臣《格物探原》等書,借助于它們所介紹的天體運動、星球演化、生物進化、分子原子與物質(zhì)結構、光的運動、化合與分解、地層與考古等學說,對古書中一些疑竇難解或眾說紛紜的文句作出新的解釋。其后他還撰寫了《視天論》《菌說》等專門論文,更反映出他對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最新成就的關注和吸收[1]306-307。對西學的廣泛涉獵為他翻譯斯賓塞的論文作了知識上的準備,反過來說,或許這也是他選擇“牢籠萬化,并為一談”的《論進境之理》為第一論的原因。

盡管如此,章太炎畢竟是從舊學中出來的,青年時代大部分歲月是在研習“稽古之學”中度過的。雖然他并不持“中體西用”或“西體中用”之見,但當中西兩種學問相遇之時,他不可能不基于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儲備,去理解和吸納外來的新知,他往往借用傳統(tǒng)的思維和語匯來表達西學的概念和事理,帶有一些格義的味道。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原文敘述物體碰擊之后發(fā)生縮合反應而生熱:

Yet more, this condensation is accompanied by the disengagement of heat. In some cases a spark--that is, light--results, from the incandescence of a portion struck off; and sometimes this incandescence is associated with chemical combination.

章氏的譯文為:“伏火在藏,有迎而與之枝格者,則其火必大泄,或熠熠可指示,而物移其故質(zhì)矣。”“伏火”是一個中醫(yī)的概念,“伏”是潛伏之義,“火”即體內(nèi)陽盛有余,治療“伏火”宜升散宣泄,所謂“火郁發(fā)之”。章太炎將其移用來指物質(zhì)所含的熱能。兩物相擊,產(chǎn)生熱量,發(fā)出光亮,所以形象地說是“伏火大泄”。這樣的比喻出自精通中醫(yī)的章太炎自不足怪,但顯然不能算是科學的表述,因為熱量并非伏藏著的,而是由動能轉化的。

用中國古典的話語系統(tǒng)來傳達西方近代的科學思想,其難度可想而知。錢鐘書說,翻譯的最高境界在于“化”。嚴復的翻譯文字典雅,“骎骎與晚周諸子相上下”,庶幾臻于化境。章太炎的外語能力沒法與留學西洋的嚴復相比,但要論文筆的古雅,則章氏有過之而無不及。

表1 譯文中出現(xiàn)的部分古語及其出處

這種以舊瓶裝新酒的翻譯風格折射出譯者的舊學功底,對照章氏一貫的文風不難猜想,這些古語多半是在自覺不自覺之間流露出來的,而不必如嚴復那樣為刻意求古而苦心經(jīng)營,為尋覓陳詞雅句而“旬月踟躕”。這種古雅的風格還表現(xiàn)為行文的簡潔,比如下面一段話:

For a long time there connate forms of government—civil and religious—continue closely associated……For many ages religious law continues to contain more or less of civil regulation, and civil law to possess more or less of religious sanction.

譯文僅用了“刑治、教治,其行若比肩”九個字,其意立現(xiàn)。譯文對于繁瑣冗長的敘述還適當?shù)夭眉艉蛣h略。比如在討論哺乳動物的進化時原文引了Dr. Carpenter和Professor Owen的大段意見,而譯文則以“專家論是者,其文實繁,余不敢儳言”一筆帶過。

二、《論進境之理》譯文對原文的增補

如上所述,章太炎的譯文風格古雅而簡潔,但是,翻譯這樣一篇理論深刻、涵括廣泛的學術文章,一味的求簡必然無法傳達應有的信息,所以《論進境之理》的譯文為了使內(nèi)容更加明晰充實和貼近中國讀者,增添了不少原文沒有的文句,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一)補出上下文之間缺漏的過渡環(huán)節(jié)

“教化的演進”(progress of civilization)一段中間明顯多出幾句話:“久之則戰(zhàn)者不得戰(zhàn),漁獵者不得漁獵,操作者不得操作,無他,便于此者必不利于彼,故不能交相為用,而民有揭林木以爭斗者矣。斗則弱者為俘虜,而強者必為酋長?!贝硕紊衔闹v原始人自給自足(self-sufficing),喜歡離群索居(live apart from the rest);下文講早期的部落(a nomadic tribe)形成,出現(xiàn)治與被治(the governing and the governed)。二者之間缺乏過渡,顯然是原文的缺失,而上述增補的文句正好提供了中間環(huán)節(jié)。又如,原文論述胎兒的心臟(foetal heart)是各組織器官的始源,因為血液供給組織生長所需的養(yǎng)料(nutrition),同時,心臟產(chǎn)生的廢料(waste)則促使排泄器官(excretory organs)的形成。但是,原文沒有說明心臟為什么會產(chǎn)生廢料,對生理學不甚熟悉的讀者難免會發(fā)出疑問,為此,譯文補充了一段原文所沒有的話:“其血日以銷鑠,心嘗佂伀,而血又有所損,若是則吾形內(nèi)之川瀆,將涸竭以至于絕流乎,是故水谷者,為血餫饟者也?!痹瓉硌旱闹圃煨枰鹊臓I養(yǎng),所謂心臟產(chǎn)生的廢料其實是指食物消化后剩余的殘渣。

(二)對原文觀點進一步展開和闡釋

“手工業(yè)的分化”(division of labor)一段,原文只講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出現(xiàn)分工和技術的專業(yè)化就結束了,譯文特意增加了一段話:“則考工始精,而器用之良窳,物產(chǎn)之美惡,必睨一國以為鵠,一國澶漫,則又睨一郡一邑以為鵠,其市列之有聲者,于此又為其上選,而粗工無所鬻其技矣。”進一步闡述分工導致技術的進步和優(yōu)勝劣汰。又如,原文提到生物體的發(fā)展(organic progress)是漸變的(gradual),因為不顯著(unobtrusive),故不易察覺(difficult to detect)。譯文在其后增補一段:“今夫日之昃昳,表隨而向之,葵花隨而蔽之,而人不能求其端者,其變漸也。蠶易形而為蛹,蛹易形而為蛾,而人不能求其端者,伏于繭中,其變暗也。夫人獸植物之變也,其漸且暗,亦若是矣?!庇脮r間推移和蠶蛹變蛾的例子說明何謂漸變,使讀者有具體、形象的認識。

(三)譯者對原文內(nèi)容所發(fā)的評論和感慨

原文講到不同地域的氣候、地質(zhì)等條件各異,非各科學者的研究所能窮盡,譯文在其后增了一句:“嗚呼!以大圜之奧博,視吾生微眇,曾不黍子若,而欲寫其形求其義,亦可悲也已?!边@句類似“吾生也有涯,吾知也無涯”的感嘆表達了譯者對浩瀚宇宙、寥廓自然的敬畏之情。又如,原文指出,以前被認為只存在魚類的地層,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存在更高級的爬行類,而以前被認為只存在爬行類的地層,現(xiàn)在則發(fā)現(xiàn)有哺乳類。譯者由此評論道:“人貴積思,學問始于廣聞見,今世學者,其訛謬誠眾矣,抑非專家之咎,其咎乃在聞見之不廣也。”表明學者博聞廣見的重要。

(四)聯(lián)系本國歷史或當前局勢增補事例、發(fā)表議論

原文指出文字、繪畫和雕塑都是建筑的附屬,與神權統(tǒng)治有關。譯文加了按語:“《尚書》舊說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又禹鑄鼎象物,屈原觀楚寢廟作《天問》,知古者中國亦如是?!闭f明不但國外如此,古代中國也不例外。又如,原文敘述蒸汽機的出現(xiàn)促發(fā)了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一系列變革,由此說明一個小小的發(fā)明會引發(fā)無數(shù)的反應,譯文于此宕開一筆,聯(lián)系時局發(fā)議論道:“夫當一千五百年時,粵海有事,其為英利害特毫末耳,而今乃若切膚,然則事變之來,始不過蟻穴,而踵之起者其紛如是,可不察歟”?這番議論顯然和原文無關,只是隨機引發(fā),提請讀者關注時事,警示世人“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五)添加譬喻以增強表述的形象性

譯文形容散布的原子相互吸引(the mutual attraction of the atoms of a diffused mass)為“萃而若粟之穗”。原文談到新形成的地球開始減溫(cooling),地核收縮(shrinking),導致地殼傾陷而成褶迭之形(wrinkles),用“瓜果之屬,內(nèi)瓤已枯,皮亦縮朒”來比喻,同時,譯文在原文之外增加了一個譬喻:“譬老人肌肉日消,則膚革為之腫啥”。有凹陷必有凸起,有低谷必有高山,原文只形容了一面,譯文補足了另一面。諸如此類為原文增色的譬喻還有不少,不再一一舉例。

三、《論進境之理》和章太炎的語言學研究

章太炎和曾廣詮合譯的《論進境之理》是中國學者引介西方社會學(主要是社會進化理論)的最早譯作之一,在翻譯史和社會學史上有一定的貢獻[7],同時,對于章氏本人而言,《論進境之理》中關于語言起源和發(fā)展的論述對其語言文字學研究有一定的影響,值得研究者關注。

章太炎在學術上的一大貢獻是使“小學”真正擺脫經(jīng)學的附庸地位,發(fā)展出一門獨立的語言文字之學[8]328。十九世紀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和社會學有不少相通之處,存在密切的關系,二者都接受進化的觀點,并且側重于實證的研究。斯賓塞在其文中就以語言文字的起源和發(fā)展為例論證社會進化的觀念,因此可以說,翻譯《斯賓塞文集》是章太炎接觸歷史比較語言學的開始。另一方面,章氏所譯的《論進境之理》大概是最早向國內(nèi)介紹相關語言學觀點的中文文獻之一,其中涉及的一些語言學思想在章氏后來的相關研究中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斯賓塞認為語言最原始的形式是感嘆。章太炎在其《語言緣起說》中講到命名時指出:“物之得名,大都由于觸受……其無所噩異者,不與特名,以發(fā)聲之語命之……施之獸類者……形性相似,則與之發(fā)聲之名……施于人類者……種類相似,則與之發(fā)聲之名……人自稱與最親昵之相稱,亦以發(fā)聲之詞言之?!彼^“發(fā)聲詞”就是感嘆詞,章氏的觀點顯然受語言起源“感嘆說”的影響。又如,斯賓塞論述詞類和語法發(fā)展的一段話,章氏的譯文中涉及一系列語言學術語,如“動靜”和“名物”就是動詞和名詞,其中“動”指主動,“靜”指被動,“虛實”分指抽象和具體,將情態(tài)(mood)表述為“氣之緩急”,時態(tài)(tense)為“時之先后”,數(shù)量(number)為“物之盈歉”,格(case)為“位次”,“助動靜”就是助詞(auxiliary verbs),“附動靜”蓋為副詞(adverbs),“代名詞”即代詞(pronouns)。上述術語基本一一對譯。1898年正是《馬氏文通》問世的時間,當時,西方語言學的術語并不為人所熟悉,甚至“文法”“語法”的概念都還未通行,章太炎只能借用傳統(tǒng)虛字研究中的“辭氣”來指稱西方的grammar。

斯賓塞所述的語言學觀點中對章太炎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語族(families of words)的思想:“求語言之源,復有一術,凡字同而義異,與義同而字異者,卮言日出,莫可名狀,然就其支離,可以深求其理。人初有語言也,固不能遍包眾有,其形色志念之相近者,則引申假借,歸之一語,俄而聆其言者,眩惑如射覆矣,乃不得不為之分其涂畛,而文字以之孳乳。至于末世,有數(shù)字之義,祖禰一字,而莫能究其原者,非覃思小學,孰能道之?!边@段文字中的第二、三句被引用在章太炎后來所寫的《訄書?訂文》中[9]48。他在《自述學術次第》中也說:“轉復審念,古字至少,而后代孳乳為九千……字雖轉繁,其語必有所根本。蓋義相引申者,由其近似之聲,轉成一語,轉造一字,此語言文字自然之則也。”章氏在治小學、讀《說文》的過程中已經(jīng)對這一理念有了感性的認識,而在斯賓塞的闡述中則進一步得到理論的印證。約十年后章太炎開始撰寫詞源學著作《文始》,其中就用了“語根”(primitive root)的概念,探討“數(shù)字之義,祖禰一字”現(xiàn)象的根源,顯然是受這一理念的指引。此外,斯賓塞還詳細討論和列舉了文字的起源和發(fā)展,該段譯文也被章太炎全部引述于《訄書?訂文》[9]47-48。

四、結 論

章太炎的翻譯基于他深厚的國學功力和對西學的了解?!墩撨M境之理》一文“新理絡繹,妙義環(huán)生”,除了原作本身的因素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得益于章氏的譯筆和文采。這是章太炎初次涉足譯林,從事實際翻譯,也是他僅有的一次參與翻譯英文文獻。盡管嚴復對其提出了較為苛刻的批評,譯文中確實也有不妥甚至誤、漏的地方,但不帶偏見地看,《論進境之理》涉及天文、地質(zhì)、生物、人類、社會、語言、藝術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比較好地傳達了斯賓塞的進化思想,譯文基本忠實于原作,只是刪改了一些冗繁的論述,增添了一些必要的詮釋,而表述工具則是中國讀書人用了近兩千年的通行話語——文言,遣詞造句相對平易,但又不失古雅,將文言對于現(xiàn)代思想的涵納能力做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值得一提的是,在斯賓塞關于文字發(fā)展的論述中,章太炎特別注意到一點:“今英語大數(shù),無慮六萬言,言各成義,不相凌雜,蓋自書契之作,斯為最廣矣”。他認為漢字常用字僅兩千,兩相比較,差距甚遠,因此,他在《訄書·訂文》中指出:“今自與異域互市,械器日更,志念之新者日蘗,猶暖暖以二千名與夫六萬言者相角,其疐便既相萬,及緣傅以譯,而其道大窮”[9]49。近代西方新事物、新思想層出不窮、紛繁復雜,文言體系在應對西方文化時已顯出力不從心。可以想見,這次實踐使他對翻譯有了具體的認識和實際的體驗,上述這番感慨應該就是他的經(jīng)驗之談。章太炎關于翻譯的論述不多見,但在題為《論語言文字之學》的講演中曾提到:“譯書之事,非通小學者,亦不為功。所以者何?通行文字,所用名詞,數(shù)不逾萬,其字則不過三千而已,外來新理豈能以此包括?求之古書,未嘗不有新異之名詞,可相影合,然其所涵之義,究有不同。呼鼠尋璞,卒何所???若非深通小學,何能恣意镕化”[10]10。由此可知,章氏非常重視譯者的小學功底,即本國語言文字的修養(yǎng),認為只有“深通小學”,掌握豐富、準確的詞匯,才能恰當?shù)乇磉_西學的各種概念,才有可能達到“恣意镕化”的境界。

除了在翻譯史上的價值之外,《論進境之理》一文在近代引進和傳播社會學特別是進化觀念方面也有一定的貢獻。對于章太炎本人來說,這次翻譯是他接觸西方歷史比較語言學的開端,使他在治傳統(tǒng)小學、研習《說文》時注意到的語源和孳乳現(xiàn)象得到了理論上的印證,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觀點一直貫穿于他后來的語言文字學研究。

[1] 姜義華.章炳麟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張超.從“群學”到“社會學”:近代中國社會學學科的形成與演變[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12(1):57-72.

[3] 昌言報館編.昌言報:一—五冊(光緒二四年七月—八月)[M].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三十三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4] Herbert Spencer. 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s[J]. The Westminster Review, 1857(67):445-465.

[5] 彭春凌.章太炎譯《斯賓塞爾文集》原作底本問題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17(3):67-77.

[6] 王天根.嚴復與章太炎社會學思想的對峙與交流[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49-54.

[7] 韓承樺.斯賓塞到中國——一個翻譯史的討論[J].編譯論叢,2010(2):33-60.

[8]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9] 章太炎.訄書 初刻本 重訂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0] 章念馳編訂.章太炎演講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于開紅)

On Zhang Taiyan’s Translation: Takingas an Example

WANG Cheng

Zhang Taiyan and Zeng Guangquan has co-translated. It is an important essay of Herbert Spencer, which expatiates his theory of evolution. Although the first paragraph gets harsh criticism of Yan Fu and there are indeed some errors in it, the translation in general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version with necessary deletions of redundancy and additions of explanation, and widely considered as one exuberant with novel ideas and fresh thoughts. This piece of work is a good reflection of Zhang’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his unique translation style. It is also his first meet with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which influenced him a lot.

Zhang Taiyan; translation; Herbert Spencer;

H059

A

1009-8135(2017)05-0094-06

2017-06-10

王 誠(1982-),男,浙江上虞人,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講師,博士,主要研究語言學。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5JJD740012);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清末啟蒙運動中章太炎的翻譯活動研究”(Y201431477)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章氏斯賓塞進境
前5 月查獲進境瀕危動植物及其制品7 800 余件
改變
北方人(2022年1期)2022-02-07 23:20:11
斯賓塞的自我安慰
北廣人物(2018年37期)2018-10-29 08:16:28
耶!70歲啦!
暢談(2018年23期)2018-02-02 02:31:34
山東青島口岸首批韓國冰鮮水產(chǎn)品順利進境
朱希祖日記中的章太炎
書屋(2016年3期)2016-03-29 11:16:53
章太炎手跡民國就有身價
中國收藏(2016年1期)2016-01-16 16:40:48
吳昌碩:一生書畫只為相思
百家講壇(2014年11期)2014-09-22 10:02:31
《國故論衡·正赍送》考述——兼論章太炎的喪葬觀及哀祭文體①思想
渴望成功
故事會(2010年7期)2010-04-21 09:44:08
右玉县| 芮城县| 琼结县| 武邑县| 特克斯县| 揭西县| 泰顺县| 镇坪县| 彭泽县| 若羌县| 孝昌县| 克拉玛依市| 盐津县| 凉山| 微博| 长治市| 当涂县| 文山县| 乌鲁木齐市| 长子县| 凤山市| 石渠县| 绵竹市| 中宁县| 甘肃省| 宝兴县| 衡阳市| 土默特右旗| 乐都县| 呼和浩特市| 靖边县| 郎溪县| 大理市| 启东市| 井研县| 大埔区| 滦平县| 周宁县| 永康市| 调兵山市| 印江|